我们的父亲母亲

鸽子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月清明,绵绵春雨,乡野墓冢,蒿草青青。一年一度,几多亲人,又是一片情愁。今年这个清明节,一个特殊时期,更让我们怀念在那一个世界的父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之前,曾在舅舅家读了三年私塾。后因爷爷疟疾病故,三个姑妈都已出嫁,只有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家里无田无地,奶奶小脚出不了远门,12岁的父亲在茶馆打工,或做小买卖,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小小年纪的这段经历,让父亲养成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在1944年生活出现了转折,姑妈一个朋友的介绍,父亲参加了铁路工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父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聪明、美丽、要强、有主见。在十几岁时,因家庭困苦让她给地主当妾以求一条生路。母亲知后,不甘命运的摆布,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只身一百多里地偷偷跑到衡阳,通过堂兄介绍拜师学缝纫。母亲勤快踏实,老板活多时,整天整夜不下机,还承担老板的大量家务活。是深得老板喜欢的学徒。母亲与父亲相识于1949年并喜结连理。</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母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因单位搬迁,父亲改行铁路工务,并安排到湘桂线,先后在黎家坪、白地市、高溪市工区当养路工、工长。在这期间作为工务系统技术能手在分局管内巡演,1956年我国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时,父亲的工资水平便达70余元。1958年,还被组织选派到北京铁道部干部学校学习一年。记得他上北京,小地方的大喜事,站台上响彻了鞭炮声。新旧社会两重天,昔日穷小子当家作了主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父亲(后排左一)在北京学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9年春节父亲母亲在北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随父亲到了沿线工区,种菜、养猪,样样能干。特别是有一年,养路工区所在车站到了一批呢料,是给职工做冬季工作服的,却苦于没办法把布料变成衣服。他们找到了母亲。母亲虽说缝纫机上功夫娴熟,却从来没动剪刀做过裁剪,为了不负期待,也为了自己技艺的长进,她接下了。胆大心细,不知剪掉了多少报纸做纸样,终于完成了这批任务。1959年,大跃进的年代,父亲单位组织家属成立缝纫小组,指定母亲带领她们开办缝纫组。一封书信、一张免票,母亲应召带着老少一家(父亲还在北京)到了衡阳,成为她们的“师傅”。</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2年母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缝纫店转行搞塑料生产,她从裁剪师傅到塑料机械的操作工 ,还做过营业员,每个岗位都兢兢业业、胜任有加。但制作服装始终是她的最爱,母亲手艺好,中式、西装都会做,又省料,为人还热情,有求必应,许多人找她做衣服,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同事邻居,她都会热情答应,不计报酬。记得那时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帮别人做衣服,经常忙到深夜。春节之前,为了大家能穿新衣服,十天半月通宵达旦,忙到大年三十,实在睏了缝纫机上趴一下。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母亲与表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大批返城,父亲单位成立知青缝纫店,母亲又一次受聘成为师傅,带领一批年轻人越干越欢,得到她们的赞扬和尊重。母亲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没上过一天学的她,在扫盲运动中学识字,父亲在北京学习期间,都是自己给父亲写信。母亲聪明能干,会做衣服,会砌炉灶(烧煤球的年代),又烧得一手好菜,每每回味,还欲垂涎。作为母亲,她对我们姐弟三人更是关爱有加,困难时期,自己吃糠咽菜,白米饭留给我们。母亲啊母亲,一桩桩、一件件怎能不让我们思念到永远……。</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母亲在知青缝纫店门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从北京回来,领工员、指导员、人事、生活、工会,干过多个岗位,都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生活管理中的钱物,可以精确到“分”,政治运动办案不冤枉好人,当工会主席关心每一位职工。退休以后发挥余热,带领知青集体工办冰室、种蘑菇。</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6年父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做缝纫忙得顾不了家务,是父亲买菜、做饭、搞卫生;晚年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我们姐弟都还在上班,父亲不让请保姆,坚持自己一人担当,一直照顾到母亲离世。</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姐弟三人,谁有个什么事,他都是随叫随到,尽己所能,让我们安心工作,干好工作。当我们生活逐渐好起来的时侯,而父亲却因突发疾病不到二十四小时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没给儿女添一点麻烦。父亲的仙世,让我们儿女晚辈真实地体会到了:人世间有一种痛“子欲孝而亲不待”。</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母生养我们一世,如今阴阳两隔,每每想起,热泪湧流,痛彻心扉,敬爰的父亲母亲,但愿来世再续前缘,还做你们的儿女,以聊补今生没能尽孝之遗憾......</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全家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父亲母亲与我们三姐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母亲与她的儿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父亲与他的大女儿、大女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母亲为家人、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勤劳一生,他们认真做事,诚恳待人,勤奋向上,处处为别人作想的优良品质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父亲70大寿时全家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父亲母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敬爱的父亲母亲,愿你们在那边安好!我们永远怀念你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