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至今思英烈,纵死骨犹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宝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是追思先人恩泽的日子,也是缅怀先烈功德的日子。无边丝雨,翠柳烟笼,最易引人遥思,4年多前拜谒黄花岗烈士陵园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百年前,几十位福州籍革命党人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洒血粤海,埋骨黄花岗,每思及此,心潮难抑。这里也因此成为许多福州人最牵情的地方。2015年11月,利用在广州公干之机,特地赴黄花岗,敬献心香一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段话出自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事略》所作的序文。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由同盟会发动的第十次起义--广州起义爆发,160多名革命党人在黄兴等人的带领下,毅然向两广总督署等军政机关发起进攻,100多人壮烈牺牲,86名烈士(其中福建福州籍烈士23名)埋骨于广仁善堂(广州著名的民间慈善组织)的义地黄花岗。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中国历史翻开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所以孙中山说广州起义与武昌起义同样彪炳史册。 </p><p class="ql-block"> 黄花岗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北面白云山南麓一片阔大的丘陵,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面积12.9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1月中旬,北疆大地或已冰封雪飘,南国广州却依然深秋景象。从陵园大门入内,黄花簇簇,灿若云锦,苍松翠柏,蓊蓊郁郁。沿中轴道前行100多米,两旁各有一株老榕,苍髯垂地,树冠如云。树下各有一块不起眼的小刻石。近前一看,两株巨榕都大有来头。左手一株是时任民国政府众议院院长吴景濂手植;右手一株是时任民国政府参议院院长林森手植,时在民国九年(1920年),至今都应在百年以上。</p><p class="ql-block"> 陵园南道为碑廊,镌刻有“虽死犹生”“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为社会各界人士缅怀烈士所立。在一对由安南(越南)党部同志敬献的青石透雕龙柱上,我惊讶地发现,上面竟然刻着一行非常淡的字:“福州城内蒋源成造”。蒋源成何许人也?是当时福州南后街大名鼎鼎的石匠。孙中山逝世后,蒋源成还应林森之请,为南京中山陵雕刻华表,由马尾水运南京。</p><p class="ql-block"> 七十二烈士陵墓位于黄花岗岗顶,由花岗岩砌成。墓园右侧,有一棵孙中山先生手植松。1912年,孙中山参加黄花岗烈士首场公祭会并致祭词,而后在墓道东侧植下由广仁善堂捐献的4棵马尾松。4棵松树后来只剩下一棵,而这最后一棵也在守护了烈士英灵整整100年之后,于2011年底枯死,只留下黑铁般的树干不屈地伸向苍穹。</p><p class="ql-block"> 墓园后方,是一块号称广州目前最大的青石碑,正面为邹鲁于1934年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详述起义的过程,背面刻着牺牲烈士的姓名、籍贯、年龄、职业、就义地点、日期等。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有些漶漫了。</p><p class="ql-block"> “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站在这块巨碑前,我的心里油然浮现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p><p class="ql-block">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p><p class="ql-block"> 这是1911年4月24日深夜,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在一方洁白的丝帕上给妻子写的一封诀别信。3天后,林觉民与族亲林尹民、林文等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打广州两广总督署,不幸受伤被俘,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明知生还无望的起义中,许多革命党人如方声洞、李晚、黄兴、宋教仁等在慷慨赴死前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绝命书”。“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方声洞《禀父绝笔》)“此行成败不可知,任其事而怕死非丈夫也。余明知无济,只在实行革命宗旨,决以生命为牺牲,推倒满清,建设中华民国。事成则汉族光明,或败身殉,愿毋我念。”(李晚《与家兄诀别书》)……</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群何等肝胆冰雪、光明磊落的血性男儿?这是一群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敢担当,为国家民族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精英;这是一群暗夜的“播火者”和黎明破敌的前锋;这是一群封建专制的“掘墓人”和新世纪的“助产士”,他们的事迹和留下的文字足以媲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民族英雄而毫不逊色。</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夜。当西方列强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和政体变革,开始向外扩张势力的时候,满清政权逐渐在世界潮流中迷失了方向。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换来的是一次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曾经见过一张外国人拍摄于清朝末年的照片,照片上的中国人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神情麻木。这张照片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也刺痛了我的心。这张照片难道不正是当时国运颓败的投影吗?就在满清政权依然沉浸在老大帝国的幻梦中时,革命变法的思想和号角已经吹响,兴中会、光复会、同盟会等带有现代政党意识的政治团体纷纷涌现,《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苏报》等鼓吹革命的书刊杂志层出不穷;“物竞天择之理,厘然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康、梁力倡君主立宪,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更以推翻清朝政权,建立共和政体为宗旨,革命起义风起云涌,一批批仁人志士为改天换地而前仆后继。山雨欲来风满楼,帝国的余晖即将熄灭,历史留给这个王朝的时间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武昌一声枪响,全国十数省并起呼应,不数月而老大帝国土崩瓦解矣!</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站在黄花岗陵园前,黄花遍地,林涛鸣响,百年前枪声、呼喊声、爆炸声、冲杀声破空而来,仿佛就在耳边眼前。暮色四合,黄花岗上孙中山先生手植松的铁干虬枝如剪影般映在天际,一股悲怆之情突然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广州起义福建籍烈士的准确数字很难统计。除了埋骨黄花岗86名烈士中有23名福建籍之外,2001年,福州市档案馆又从一批馆藏民国时期档案,新发现了12名福州籍黄花岗烈士和1名生还义士姓名。此外,周天固《黄花岗革命史话》中又引睦云章先生的说法,增列38位烈士姓名,其中明确标有福建籍的有18位。三者合计为53位,绝大多数是福州籍。这仍是不完全统计。又,黄花岗勒石烈士中,林时爽、林文,应是同一个人。林时爽,后改名林文。想是当年整理烈士名单时匆促间弄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