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一首《清明》,余韵悠远,流传至今。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故称之为“清明”。</p> 放假通知 <p>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到来,根据国家统一放假规定,我校初三年级于4月4日至6日(星期六、星期天、星期一)放假3天,4月7日(星期二)返校上课。初一初二年级继续线上学习。</p> 安全教育工作 <p> 首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校工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节,祭扫焚香、烧纸等祭祀活动频繁;清明假期即将来临,为确保广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希望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并督促孩子做好以下工作:</p> <p> 一、加强安全教育,清明节”期间我市天干物燥,大风天气多,气温转暖冰面融化,极易发生火灾和溺水事故,并且目前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特别要教育子女提高防火、防溺水等安全意识,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p> <p>1.加强森林防火安全教育。按照森林防火有关规定,不携带火种进入林区,不违规野外用火,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燃放鞭炮。严防森林火灾和安全事故,共同维护绿色生态环境。 倡导利用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等现代文明祭扫方式进行祭奠。</p> <p>2.加强“防溺水”教育。教育子女做到 “六不一会”,六不:</p><p> (1)不在无成年人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p><p> (2)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p><p> (3)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p><p> (4)不在环乌海湖、环湖公园、池塘戏水游泳。</p><p> (5)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p><p> (6)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要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抛绳索或递长木棍,立即寻求成人帮助,打110报警;坐船一定要穿救生衣。</p> <p>3.加强疫情、春季传染病防控和预防工作。如发现孩子有异常症状,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如果您的孩子需要外出我市,必须告知班主任,去往何地,去回时间等;牢固树立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配合学校教育子女自觉抵制过期和“三无”食品,教育孩子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p> <p>4、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孩子遵守交通法规,不骑电动自行车,不闯红灯,自觉抵制乘坐报废车、拼装车、农用车、“黑车”等没有安全保障车及超载车。</p> <p>5、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教育孩子不进KTV、慢摇吧、网吧等娱乐场所。不抽烟、不酗酒、不吸毒。</p> <p>6、其他安全教育。引导孩子为市创建文明城做贡献,争做文明中学生。不赌博、不打架斗殴,严防欺凌事件发生;不会见网友和微信朋友;教育孩子不要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反对邪教;不攀登高山,不到危险工地;严防用电、用天然气等安全事故。</p> <p> 最后,请各位家长与学校携手,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共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园。</p><p> 祝您和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p><p> 乌海市第五中学 </p> 清明节由来 <p>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p> 清明节故事 <p>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p><p>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p><p>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