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斑马线》纪实影像图书

赵守军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我的第一部纪实摄影图书《中国斑马线》2014年由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著名批评家鲍昆先生作序,江浩先生策划设计。此书2018在“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摄影家作品集40年(1978—2018)文献展》中入围展出,并获“100本影响中国影像图书”证书。该专题获得人民摄影“金镜头”年度中国新闻奖日常生活新闻类:银奖、纪实摄影比赛优秀奖,《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专版刊发,下面是本书的设计样稿。</p> <p><u>《中国斑马线》纪实影像</u></p> <p><b style="font-size: 18px;"><i><u> 超越的斑马线</u></i></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为人类表达媒介的摄影,一样和其它的相类表达媒介一样,需要在表达策略上用心经营。寻找切入点,然后深入、展开,渐渐演绎成章,是媒介叙事表达的重要策略。但是很多人因为摄影早期技术困难与成本昂贵,以及传统绘画创作的单幅性,所带来的对视觉作品单幅性意识积淀的原因,也以为摄影可以“一张照片打天下”。但是随着摄影的普及度越来越大,摄影成本的低廉化,照片的生产呈现海量化,单幅照片已经越来越显出表达的局限性。于是摄影表达和文学写作之间就越来越显示出相类似的特征,单幅照片也越来越像文字词汇一样,成为整体视觉叙事系统中的符码。这一特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印刷画报业兴起之时,已成为传播业界的共识,但是在传播业不甚发达的中国,渐渐对其有所认识,则是近不到二十年的事情。所以中国的摄影人在这一方面的意识是孱弱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赵守军先生的《中国斑马线》则在这方面显示了成熟的功力。他将我们社会交通中无处不在的斑马线作为他展开摄影观察和记录生活的一个切入点,是一个高明的叙事策略。他将在这几十平方米的设定区域上的人们的紧张、焦虑,以及各种生动复杂的“小关系”,记录得淋漓尽致。空间的逼仄,时间的紧凑,让“匆匆”成为串接人们生命意义的线索。于是我们见到一大组轻松、幽默、温暖与无奈甚至紧张和略显忧伤的人生百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少龙在平遥把一本厚厚的《中国斑马线》清样给我时,赵守军的名字跃然封面,让我认知他。他智慧的表达,也让我们看到他那颗丰富的内心。显然,他希望通过斑马线这条人生中必须时时通过的小小空间,透视出我们存在的意义。这样的观看令人叫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鲍昆 ( 著名视觉文化评论家、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2014年9月22日平遥古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