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教育初心,雕琢教学艺术

李文会的美篇

<p>——读《跟吴正宪学教数学》有感</p><p> 窦长颖</p> <p>  最近,有幸拜读了《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这本书。 开头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剔透初心,宁静致远。师法自然,大道至简。由这几句话我能想到吴正宪老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始终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让人不禁敬佩,更是心神向往她的课堂风采。 </p><p> 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教学片断,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低段教学充满生趣,活泼自然,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中高段教学逻辑性强,每一节课都给足了学生认真思考的空间,给予他们课堂上的精神自由,这让孩子们更愿意,也更能够在课堂上开心地去学习。课堂上吴老师经常会展现一些数学上的小故事,吸引着学生跟她一起去发掘知识。试问学生怎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 </p><p> 一、充满“儿童味”的趣味课堂吴老师心中有儿童,她说,激发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在《平移与旋转》一课中,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游乐场的不用器材,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但吴老师的课却不一样!</p><p> 吴老师不但用上了优美的音乐,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感觉到的表演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不同的运动方式,在分类中初步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特点,继而闭上眼想象,用动作表示。学生们在玩儿中学,在活动中体会。</p> <p>  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说儿童能懂的话,简单明了,而且话语生动、亲切,很适合学生,更能激发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除了知识,吴老师更关注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她总是想方设法用最短的时间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这样的课堂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这样的课堂充满童趣。儿童会动心,动情,从而拥有自信。</p><p> 二、充满“生活味”的价值课堂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对儿童来说并不是全新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吴老师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帮助儿童架设“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重建儿童的生活世界。</p> <p>  在《平移和旋转》一课最后,吴老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两个话题,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选择平移门和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生活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兴趣盎然,发自内心的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的力量。</p><p> 吴老师善于引导儿童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激活儿童原有的经验,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儿童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现和提出结论,并逐步学会数学的思考。充满“智慧味”的灵动课堂吴老师善于用哲学的视角审视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p><p> 《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在建立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之后,吴老师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采用了“沟通联系”的方式解释并应用模型,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p> <p>  学生们认真观察,找寻着联系,发现了在写乘法竖式时,2个34再加上10个34的和,正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吴老师评价:“看来那个时候乘法分配律就已经跟我们见过面了。”,最后吴老师进一步拓展:“乘法分配律,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带着这种疑问,带着这种期待课后回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看看在哪儿能见到它的影子好吗?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数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性质、定理、法则、公式,在她的引领下,每个孩子都会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都会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感慨,都会为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而自豪!</p><p>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有机会探讨知识背后的道理,有机会勾连知识间的联系,有机会梳理学过的知识,有机会反思用过的方法,有机会探索新的问题,有机会驻足反思......这些都为孩子们收获了不断学习的力量,让生命在灵动的课堂中扬帆起航。</p><p> 细细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感觉她的课堂大气、有深度,令人回味无穷,她用自己的教学践行了“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课堂、用心地读懂儿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源于情,情是艺术之本。”这是吴老师说过的话,也是她追求的目标,同样是我学习和追求的目标。</p>

课堂

数学

老师

学生

知识

儿童

教学

分配律

乘法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