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隋唐帝国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骄傲的历史记忆。大家也知道隋唐帝国是混血帝国。在隋唐帝国时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气象,其政治体制、行政创新、科举制度、地方治理、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甚至直到现在。</p><p><br></p><p> 很多读者也一贯认为,隋唐帝国之前的五胡十六国、两晋南北朝是纷乱割据的,不忍卒看的。但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至少有两点重新塑造了中华民族:一、民族间大规模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新汉族。各民族交流、融合后的,仍然冠以“汉族”的民族,实际上是不同于以前汉族的各民族混血、融合的“新汉族”;二、这一时期是孕育隋唐帝国的摇篮。正是因为有这个看似纷争不断、痛苦割据、交流交融的时期,才有了后面的强盛隋唐时代。</p> <p><br></p><p>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p><p><br></p><p>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以大兴宫为正宫。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亡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营建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以紫微城为大朝正宫。又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亦逼隋恭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拥立的皇泰主杨侗也被废,隋朝彻底灭亡,享国38年。</p><p><br></p><p>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p><p><br></p><p> 隋朝出现万国来朝的局面。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p><p><br></p><p> 即便如此强盛的隋朝,也只是盛唐的一个前奏曲。</p> <p>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p><p><br></p><p>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657年建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p><p><br></p><p> 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向其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p><p><br></p><p>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p><p><br></p><p>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p> <p> 唐代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唐朝的皇室家族本身就有外族血统,而且还很多。唐高宗李治据说只有四分之一的汉族血统。唐朝由于皇帝本身就有外族血统,所以导致整个朝代都不同于以往的中原王朝。</p><p><br></p><p> 唐朝的服饰就不同于以往汉服的宽袍大袖,而是圆领窄袖口袍子,下身配裤子,这是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马上生活方式。而唐朝从帝王开始,就对马匹有特殊钟爱,唐太宗就有著名的八骏,而朝庭自上而下都崇尚和擅长马球。唐玄宗就是马球的高手。</p><p><br></p><p> 唐朝的女性达到了很高的开放程度。她们可以骑马射箭,穿着暴露的衣服,甚至可以自由离婚。在游牧民族中,女性丈夫死后,她再嫁给丈夫的兄弟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公公可以娶儿媳,儿子可以娶后妈,而这一切在李唐王朝的皇家中都一样不落地发生过。</p><p><br></p><p> 外族的基因使得唐朝空前开放,民族充分融合。唐朝的长安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大都市,它对所有外来的人和他们带来的习俗充分包容。外国人甚至可以在朝为官,皇官卫队的队长都是胡人。唐代的等级观念很淡薄,而且把科举制度发展到极致。</p><p> </p><p> 包容和开放使得唐朝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开创了盛唐气象。</p> <p> 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p> <p> 说到隋唐,那就必须提到隋唐之前的五胡十六国和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过这段时期之后,五胡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全部都融合到汉族中来了,所以我们说形成了一个“新汉族”。五胡并非凭空消失在历史中,他们是以“新汉族”的面貌延续下来了。</p><p><br></p><p> 五胡者,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民族之称谓也。这个时期,五胡的君主对汉文化都高度接受。在“五胡”中的君主当中,很多人自建国前就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相当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汉族之中,在此期间就接受到了汉族各个方面的影响。如前赵刘渊,他是匈奴,但《晋书》记载: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p><p> 从上述记录中可以看出,刘渊是一位优秀的汉文化的学习者。</p><p><br></p> <p> 前秦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国君(357年—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p><p><br></p><p> 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诸国,成功统一北方,攻占东晋的蜀地,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建元十九年(383年),挥师南伐,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最终败给东晋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陷入混乱局面。</p><p><br></p><p> 苻坚“博学多才艺”,“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他也是汉文化的拥趸。</p><p><br></p> <p> 在“五胡”君王全面学习汉文化的同时,在他们的政权当中也有大量汉族出仕为官。据推算,五世纪中叶前后,华北汉族与“五胡”的人口比例为10:9,两者,数相当。因为“五胡”是多个民族的总称,所以汉族无疑是最大的势力。由于五胡在农耕地带建国,因此有必要建立起能以农耕社会为基础的政治体制,正因为如此,建立于华北的“五胡”政权,吸收汉人士到政权之中就尤为重要。</p><p><br></p><p> 当时还存在着西晋贵族社会门阀制度受到冷遇的寒门人物,将仕途的希望寄托于“五胡”政权的情况。由于西晋的门阀制度将有才能的“寒门”排除在外,使得这部分人参与到“五胡”的政权之中。</p> <p> 前秦的宰相王猛就很有代表性。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p><p><br></p><p> 王猛出身贫寒,隐居山中,博学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后与苻坚一见如故,论废兴大事,异常契合。苻坚即位,任中书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主要的谋臣。王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在京城一带坚持执法行事,数旬间诛不法贵戚豪强二十余人,百官震肃。在军事上,前秦建元六年(370年)统兵消灭前燕,都督关东六州军事,为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他执政期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北方呈现小康景象。</p><p><br></p><p> 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去世,终年51岁,谥号“武”。王猛临终犹以前秦内部各族豪酋势力为忧,以东晋为正朔所在,劝苻坚勿进攻东晋,但未被采纳,因而有淝水之败。王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p> <p> 像苻坚与王猛这种“五胡”君主与汉人官僚间的关系,此外还可以见到后赵的石勒与张宾,姚秦的姚兴与尹纬等。在“五胡”与汉族杂居的社会中,如果没有双方的协调、协力,国家机器是无法顺利运行的。</p> <p> 这一时期的考古壁画也证明:在当时存在着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经过漫长的300多年的交流、融合,到隋唐时期,“五胡”就已经完全融入到汉族当中了。</p><p><br></p><p> 当然,这种交流、融合也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不同政权之间的杀伐决断,也却改变不了民族交流、融合,并形成大一统的帝国大趋势。</p> <p>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名著《文明的冲突》中就提出:文化是缓慢但长久的东西,非常难改变。所以西方根据惨痛的历史教训,形成了现代的国家均衡政策。所谓的“民族自决”也是西方历史的特产。因为他们的文化融融合不了,就只有采取“均势”的策略。</p><p><br></p><p> 亨停顿 也提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一提法很有新意,点出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源远流长、绵绵不绝,就是因为它不是以民族、地域或族群来划分的,而是以文化、文明为标准划分,凡是认同相同的文化、文明的,那就是同一类人,这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p> <p> 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没有错,他客观地指出了文化融合的长期性和痛苦性。而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的交流、交融,形成新的“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学习彼此的长处,为后来的隋唐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br></p><p> 因此,我们可以说,五胡十六国是孕育强盛隋唐的摇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