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印象~铁路线上的美丽小城

吴延宇

<p>  蒙自,位于云南南部,处于这座云贵高原最大的“坝子”中央,现在是红河州首府。</p><p> 离开元阳,坐车沿着红河一路弯弯曲曲,经过个旧,这座曾经的中国“铝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让位于广西平果县,成为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擦边而过时,只见整座城市围绕着一个湖泊依山而建,仿佛就是在一个巨大的矿坑里,而曾经忙碌的矿区,再也不会出现了。一个地方一些人,似乎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历史。穿过一个隧道,翻过一座大山,远远的看到一片平原,那里就是蒙自了。</p><p> 蒙自位于云南最大的“坝子”之上,云南连接越南的铁路由此经过,在此再往南边不远,就是与越南老街隔河相望的河口县了,清末时候法国人英国人以这条线路开始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与文化入侵。而对于那些天在元阳的云里雾里折腾了不少时间的我来说,回到“平原”上的感觉确实很舒心,这里的繁华是人人~尤其是山区里的人们所向往的。</p><p> 蒙自是红河州首府,要是放眼全国,面积不大。由中心城区吃完晚饭,散步到这里,时间显示已经是傍晚了,但天色仍然明亮,想了一下,明白过来,就如同在大理遇到的困惑一样,这里相对广西来说,更加的靠西,夜幕当然也会晚一些才降落。红河州州府广场号称全国有名,规模宏大,这正是在这里,领略了所谓的“僵尸舞”。那么多的人,伴随着巨大的背景音乐,齐刷刷地统一挥臂,抬腿,行进,如同庄严而热烈的阅兵一般,让人目瞪口呆。</p> <p>  第二天早起,便到了南湖边上。中国有很多南湖,浙江嘉兴的南湖,广西南宁的南湖,还有这蒙自的南湖。高原上的蒙自南湖也久负盛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抗战艰苦时期,由于国民逃难来到昆明城里,西南联大校舍不够,同时为了应对日军轰炸甚至可能的昆明失守,决定分出部分师生寻找别的地方办学。于是,蒙自在国难当头之际,也为中华文明的延续贡献了一把力量。自然,也为自己留下了精彩一笔。西南联大中文系到达蒙自开始教学,首先要提到的便是闻一多,因为他是中文系主任。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就在这南湖边上。</p><p> 需要说明的是,在南湖边上,还有不少法式、英式的建筑旧址,都是一些过去的西方银行或者办事处,由此可见,西方确实是把蒙自作为入侵云南的桥头堡的。</p> <p>南湖景色</p> <p>南湖边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闻一多,中国著名的文人,过去知道闻一多,只知道其铁骨铮铮,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来才逐渐了解,在近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更是不可或缺。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作品影响力,还是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他的贡献,尤其是人格魅力,远非一两篇文章即可概括得了的。</p><p> 这座雕像不是在蒙自,而是在昆明西南联大旧址里拍到的。</p> <p>“一下楼”留影。</p><p> 据说,为保证中文系师生来到蒙自新校区后能正常开学上课,身为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在身体力行坚持带头上课同时,废寝忘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整日在二楼的办公室兼卧室里办公备课。好友不忍其如此劳累。某一日劝其出去散步走走。闻一多答曰:“一下就去一下就去。”友曰:“你先随我去一下吧。”闻一多答应“好的!”友下楼等待,久之不来。再上楼强拉之,闻一多方才勉强下楼,还边说:“去一下就去一下。”于是,此楼得名“一下楼”。关于具体细节,有多个版本,但闻一多的认真执著,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等铁骨铮铮的牺牲者,也才有了民族的新生。</p><p> 旅途之上,很多人匆匆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宾馆打牌,回家晒照,这其中当然也有许多无奈。但在我看来,这太遗憾了。我们身居某处,仰望星空,俯视大地,一棵树,一块石,一淙水,一座亭……如能与古人对话,畅聊今生,甚至能对酒当歌,这样的旅行才是有意义的。</p> <p>“一下楼”上闻一多先生的卧室兼办公室。</p> <p>当年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办公文书~成绩记录单。</p> <p>  位于旧城区的蒙自饭店,典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风格,由此经过从这里去老车站,再去“碧色寨”。</p> <p>  蒙自的米线是全云南最好吃的米线。到了蒙自不吃米线,等于没到蒙自。可惜的是自己手机差劲点,愣是没拍好。之前做功课,就知道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火车小站——碧色寨。吃好一碗米线之后,就奔它而去了。</p> <p>  碧色寨与蒙自城区有段距离,坐车需要半个小时,路况当时不是很好。没有专门的公交车,只能到旧城区的老车站买票搭过路车。在车站买票上车时,还担心会不会做错车,又担心挨宰,努力的模仿着云南方言,问过了买票,再问开车的,最后开车时候再问旁边坐的一个面相看起来还蛮善良的老大姐,方才勉强放心下来,随车而行。一路过去,感觉都不是在正式公路上,就在老街道里转来转去,什么时候房子少了,才意识到已经逐渐地离开城区了。在冯小刚拍摄《芳华》之后,碧色寨得到了一番宣传,路况应该有所改善了吧,否则蒙自地方真的要检讨一番的。</p><p> 想来,碧色寨本身就很有特色,只不过有点如同大家闺秀一般,深藏于名门之中。而冯小刚把她的知名度再次提高了。无论如何,蒙自人还是要感谢这位一脸痞子相的大导演的。现代社会,酒香要想传知音,除了铁杆粉丝,舆论引导也很重要啊。</p> <p>一座富含异域风情的小站。单看名字,就觉得很美!这位老阿姨,曾是火车站的职工,退休之后就在这里开了个小卖部,很多媒体和图片上出现她的小卖部的同时也出现了悠哉悠哉的她。</p> <p>右边就是碧色寨的主站房和水塔,当年法国人的杰作,典型的法式风格。从云南和广西边界到越南,都有大量的法式风格建筑,就是因为过去法国曾经殖民统治越南,并企图侵占中国带来的影响。碧色寨自建成后经历百年时光,历经这么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坚固耐用。其中当然少不了使用者的维护,但倘若一开始质量就不行,恐怕也早已不知所踪去了吧。撇开太多的考虑不说,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感觉到,国人的建筑质量是有问题的。</p> <p>拉近了看。</p> <p>挂着的时钟,是碧色寨的象征。里面就是过去的站房,门都锁着,只能表示遗憾。</p> <p>站台上的石板磨得噌亮,也不知记载了多少人的足迹。</p> <p>旧站房后面还有人居住的,也许,这是维护好一些文化旧址的办法。</p> <p>围绕着碧色寨反复走了两个来回,不懂要寻找点什么,或许是想着百年来这里的繁华与没落吧,总想找点影子出来~~</p> <p>现如今全国的铁路都已经用混凝土结构的代替木头了,这些,和曾经的人们一样,必将走入故事里。</p> <p>倒塌的老房,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p> <p>水塔</p> <p>避雨的两个人,想打开站房门口,结果进不去。</p> <p>静下心,仿佛看到了昨天的一幕幕……</p> <p>  两位老人蹒跚着从站房后面的楼道里出来,小心翼翼的下了站台,应该是来这里走访朋友的吧。或许,他们就曾经是这里的职工,或许,他们比任何人更了解碧色寨。</p> <p>  由于担心没有车,不敢逗留太久,还有不少位置没得去看,包括周边的一些老房子,也都别有风味。每一次到一个地方,都在内心里纠结着:走快点,把可能的地方都走一遍;然后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走慢点,让时光回去,看看曾经的他们……,于是,每一次离开,都特别的不舍,仿佛就是和过去的历史道别。</p><p> 结果在路边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车,不敢离开公路,只能远看这座袖珍小站,下次再来,恐怕是要很久的了。</p> <p>从网上下了两张《芳华》公映之后的碧色寨,因为有了冯小刚,碧色寨更红火了,据说小卖部的老阿姨也比过去忙碌了不少。</p> <p>有的地方,可能就是专门留给人们留恋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