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的藤,守住语文的根”——读张学伟《“慧”教学“活”课堂》有感

回璇曲

<p>张学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全国“名校联盟”秘书长。1997年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p> <p>  《“慧”教学 “活”课堂》让我真正走近张学伟。</p> <p>  他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开放、简约、有度”的理想课堂,主张“学习语言最关键的是培养语感” “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是习得” “学习语言的基本思路是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他的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那就是重视“读书”、课堂朴实、一切都指向学生的获得。</p> <p>  他说:“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语言的藤,守住语文的根”。那么语言的藤是什么?语文的根又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藤”是朗读,“根”就是语感。</p> <p>  书中写到,“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能够拥有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而语感又常常和思维相结合和审美相结合”。</p> <p>  如此说来,老师注重了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魂”,守住了语文的“根”。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我想,唯抓住“朗读”这一条藤也。 </p> <p>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之道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植根于朗读” “只有抓好朗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才能还语文之本来面目”。</p> <p>  张学伟老师的话,让我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朗读”是多么重要。其实,近几年学校的校长是大力支持我们外出学习的,我们听名师的课机会不断增多,每一次听课,看到名师们带着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分析,我们都有很深的感受——语文课,要读书。回到课堂,我们也在课堂上抓住“朗读”这一条路,想要带着学生去求知、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但是,常常事与愿违。可能是老师本身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准确;可能是朗读教学设计不够巧妙;也可能是老师自己功底不足,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我们甚至常常感觉一节课时间太短,再读下去,重点还没讲明白就要下课了。总之,课不顺畅的时候居多。备课时,那种想象自己也能上出像名师一样精彩课堂的感觉荡然无存。</p> <p>  到底要怎么指导“读”?张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p> <p>一、朗读的步骤</p><p> 朗读一篇课文,开始朗读时,要大略掌握书中写了哪些内容;接着朗读要时,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意图何在;再接着朗读时,要整体把握书中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每朗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文段,教师都要组织他们认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们把朗读中遇到的“疑”或感到的“知”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再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这样,“错误”的就自然得到纠正,“正确”的就自然得到证明。学生就能从不知到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p> <p>二、导读的方法</p><p> 想象导读、对比导读、换位导读、演读。如果我的课堂有了这些读法,学生一定会兴趣十足,当朗读不再千篇一律,单一无味,学生也定能读出文意,读出情感,读出智慧。</p> <p>  真如张老师所说,朗读如同是一条藤,生出感悟、表达、审美、情感、思维、语感,这些叶、花和果,抓住抓好了朗读,就能守住语文的根。我想,我们语文老师想抓好藤,守住根,除了学会张老师传授的方法,还要靠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认真去研读每一篇课文,还要靠自身勤奋好学,努力增加文化与学识的积淀。</p> <p>  我愿努力学习,在抓好“藤”,守住“根”的路上一路向前。</p>

朗读

语文

课堂

语感

学生

教学

守住

张学伟

语言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