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竹子是一种看着最像树的草,高大如毛竹、巨龙竹能长到二三十米高,大过绝大部分的乔木,但它确确实实只是一种草……史料记载的竹子有七十余属,一千多种,但其中许多是同物异名。据现代植物学家们考证,竹子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p><p> 中国自然是不缺竹子的,我们靠着竹子这一独步天下的资源养活了举世闻名的国宝大熊猫,四川宜宾蜀南竹海、湖北咸宁咸安竹海、贵州赤水竹海、浙江安吉中国大竹海,号称中国四大竹海,景致是天下一绝的。前些年春节回老家的时候去过安吉,竹海也见到一点,但是想找个园子亲手掘几颗冬笋,却一直没有寻得机会了却夙愿。</p><p> 中国历史也是不缺竹子的,竹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其实其他三位都是花中君子,唯独竹子不是依靠它的花而入选的。早在三国年间,就有关羽画竹向曹操表明心志之举;西晋年间更有“竹林七贤”避祸于乡野竹林,万没想到的是躲过了朝廷躲不过瘟疫;清朝的诗书画三绝大才子郑板桥还专门写了首《竹石》来赞扬竹子刚正不阿的风格:</p><p> 咬定青山不放松,</p><p> 立根原在破岩中,</p><p> 千磨万击还坚劲,</p><p> 任尔东西南北风。</p><p> 其实我很早就读过这首诗,但是看了第一句,一直以为他是在写松树的高洁品质,直到后来“学习强国”的考试题教育了我,才把我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纠正了过来。</p><p> 我的故乡浙江海宁,距离四大竹海之一的安吉路程并不远,但是我要说的竹林,并没有漫山遍野的气势,也没有高耸入云的气魄,只是恬恬静静的江南水乡的一小片刚竹林,竹子并不高,只五六米,竹林也不大,只盘踞在不堪耕种的田边屋脚十几亩荒滩地。其实确切地说,我也不知道那片竹林的学名到底是什么,只是凭着外形特征,查证网上资料,这片竹子比较吻合刚竹的特质,就暂且这么称呼吧。</p><p> 四十而立,人生该经历过的事情基本上经历得差不多了,生命的轨迹也渐渐地翻过山峰往山下归宿走了,喜欢温故过去的一切事情、物件,并给它们注入温暖的色调,也许是非常平淡普通的经历,也会在回忆中着上旖旎的色彩,借以慰藉那颗直面未知的忐忑的心。竹子在我的回忆中是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的,至于是什么原因,也并不能说得非常清楚,只是回忆的时候它就在那里,凸显的位置,长长的篇幅,让我不得时时面对它。</p> <p> 竹林是故乡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记忆中的竹林,有两大片,环绕在老房子的南北两侧。南侧的竹林,主要沿着村子南边的小河北岸和临近小河的小池塘边分布,南侧的这个小池塘是一个直径不超过30米的圆形水坑,夏天我扎一个猛子就能从一侧潜游到另一侧,是老房子里面的人们洗衣洗菜的重要场所。属于我家的那一小片,正位于我家去南侧小池塘的乡间小路东侧,说是小路,是真的小路,路宽一尺,出大门到小池塘的石垌(一种用条石在池塘边搭建的类似小码头的结构),总共距离也不超过100米。北侧有一个更大一点的池塘,东西长有五六十米的长圆形,北侧的竹林就分布在这个池塘的南岸,面积与南侧的竹林相仿。</p><p> 竹林是四季常绿的,哪怕是数九隆冬的严寒季节里面,竹叶的那一团团、一簇簇浓厚的绿色,也能让你感觉到生命跳跃的气息。难得下一场大雪,又是一幅别样的景致,经夜的积雪堆在竹叶上,压得竹梢掉头朝下,微风吹来轻轻晃动,像极了在一起相互行大礼的人们。偶尔风大一些,积雪抖落到地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来。夏天,竹林跟周边的花草树木掩映在一起,更是绿色的海洋。徜徉在林中,脚下踩的是柔软枯叶堆积的地面,头顶斑驳地落下光线的痕迹,丝毫感受不到炎炎夏日的酷热。一阵凉风吹过来,竹叶的摩挲声音连绵起伏,像极了涛声,却又比涛声更加细腻、更加温柔,不由得你不沉醉在其中。</p><p> 竹林是儿时无尽欢乐的源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根本没有什么现代的游乐园、游戏机,甚至连电视机都没有,游玩的场所,只能依赖于就地取材,自己开发。这一片竹林子,就是我们儿时的游乐场。五六岁、七八岁的小娃娃们,最喜欢的是在竹林里面翻竹跟斗。翻竹跟斗的场所选择颇有讲究,必须要在竹林里面找到三棵互为犄角的竹子,竹子不能太粗,太粗了小手握不住,也不能太细,太细了一使劲就撑歪了。三棵竹子中,手握的两棵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要稍稍比娃娃的肩膀宽一点,脚蹬的一棵也要距离恰合适,正好要脚能够蹬得到,还要确保蹬到的时候腿不能伸直了。合适的竹子选好了,表演正式开始,人站在两棵竹子中间,双手握住两侧的竹子,脚蹬着第三棵竹子往上走,走到一定的高度,人就倒立翻过来,借着旋转的势能,翻身,松手,落地,一个经典的竹跟斗漂亮地完成!这种跟斗难度恰好,有点技巧但风险不大,其乐无穷,娃娃们往往玩得乐此不彼。但玩着玩着就难免要争个高下出来,增加点难度,增加点挑战性,一不小心,身子还没翻过来,手从竹子上打滑了,人就变成了倒栽葱,掉在软软的泥地上自然不打紧,然而也不是总那么走好运。有一回小弟翻跟斗倒栽下来,恰巧地上留着一个砍竹子留下的茬,砍过竹子的都知道,那玩意儿是有棱有角相当锐利,一下头上就挂了彩,于是翻竹跟斗的游戏被大人们严令禁止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p><p> 竹林的乐趣远不止于翻跟斗这一件事情。想要钓鱼的时候,攀一根竹枝,除去了上面的竹叶,便是一根儿童版的钓竿,偷来母亲的缝衣针和缝衣线,拿出老虎钳,点上蜡烛,把缝衣针加热后弯成鱼钩,系上缝衣线,一根简易的钓鱼竿就成型了。到屋前的泥地里面刨几根蚯蚓出来,在小池塘的石垌上钓蚂螂唐(一种小鱼),也是娃娃们最喜欢的乐事。娃们并不关心能不能钓多少鱼,反正钓上来的蚂螂唐也没法端上桌当菜吃,最好的归宿就是喂了鸡鸭,大人们不光要恼火缝衣针的损失,还要担心娃娃们一不小心掉池塘里面去,人命关天。好在大娃小娃们都扎堆一起玩,出了意外也来得及喊大人们来捞人,总也算是都一个个平平安安长大成人了。想要玩打仗的时候,竹林也是制作战略武器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地。把砍倒的竹子截成七八十公分长,用竹刀(专门砍竹子的一种铁制刀具)劈成四片,取一片两头弯起来成弓形,用桑树皮系住了作弓弦,从灶下寻来烧火用的络麻杆作箭枝,一副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弓箭就制成了,打起仗来,这算是远程高科技精密武器,威力不可小觑。</p> <p> 竹林是农家制作重要生产工具的原料地。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显得尤其珍贵。从有记忆的时刻里面,我就知道我家的土地从来没超过2亩地,能够种植水稻的正式田地,那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在这样土地紧俏的情形下,为什么在生产队里面会留下这么大片的竹林呢?这个困扰了我成长经历的问题,现在大概有个比较清晰的判断:一个是竹林长的地方都是水不容易灌溉到的边角旱地,本来就种不了什么重要粮食或经济作物;再一个,竹林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制作生产工具的重要原材料。</p><p> 说起用途,竹子最普遍的用途大概就是做各种农具的柄了。用竹刀把成年的竹子砍倒,除去枝桠,放在阴凉处晾干晾透,直到青色的竹皮彻底变成灰黄色,就说明水分已经彻底去除了。从市集上新买来锄头、铁耙、镰刀之类的工具后,如果是做锄头、铁耙的柄,就把晾好的竹竿从根部往上截成不到两米的一段,根部套入锄头、铁耙的安装孔中,塞上砧木,敲紧实了,就能够使用了。做镰刀的方式一样,只不过把竹竿截成一两尺长的,也不一定要求从根部开始往上截,中间一段也是可以的,照样装进镰刀的安装孔,塞上砧木,敲紧实,镰刀也就做完了。竹竿做的这些农具柄既轻便柔韧,还防潮不发霉,是江南地区普遍使用的农具材质。</p><p> 除了做农具的柄,竹子还有很多很多的用途,小时候家里的椅子、躺椅、竹筐、淘箩、菜篮子、簸箕、扫把、蒸笼、蒸架、斗笠,甚至碗橱、竹匾,都是用竹子编制成的,竹子渗透在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换一种对现在的人们更直观的说法,现代家庭里面各种各样塑料、不锈钢的小家具,在那个年代,全都是用竹子制成的。到集市上买这些需要花很难挣到的人民币,自家有片小竹园子,缺什么随手砍了竹子做来,既环保又卫生,关键是省钱呀,在父母一辈眼里,没有比省钱攒钱更重要的事情了,这也就是在寸土寸金的老家农村,还有竹子生存的一片空间的最最重要原因吧。</p> <p> 竹林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食材产地。春雨淅沥沥地下着的时候,也是埋在地下的竹鞭开始萌芽的时候,这个季节大人们一般是不会让娃到竹林里面去疯玩的,因为未出土的笋芽,不仔细观察是看不到的,走进了蹲下去仔细看,会发现平整的土地上会冒出一个小土尖,或者几道不明显的裂缝,说明地下有个小生命正在往外拱着,但是一脚踩上去,那未出土的笋芽便夭折了。笋芽一旦萌出地面,便会以每天数厘米甚至十数厘米的速度疯长,眨眼间就能长成数米高的新竹。但是,如果你把握准了时机,进到竹林中寻到那长出地面一两天的十几厘米的嫩笋,拿种刀(一种小农具,两三厘米宽、十几厘米长的铁具,上面装着T字型的木柄,用来种油菜苗)朝着笋的根部泥土下两三厘米连根铲断,那一根带着清晨露水的新鲜春笋便到你手里了。采春笋是很讲究的,既不能采得过了防止竹林青黄不接颓败,也不能不采让幼株密得没有生长的空间,不疏不密、不偏不倚,这也是尊重大自然的规律罢了。新出土的春笋是那时候集市上的新贵,产量低的时候卖的比猪肉还要贵,对于早些年间的乡下人而言,大肥猪肉那就是集市上最金贵的食材了,7角8分一斤还得拿上肉票才能买回来。</p><p> 掘回来的春笋,拿到池塘边石垌上洗去泥土,剥去外面的硬壳,便露出嫩黄嫩黄的笋肉来,笋肉外面还有一层更嫩的未长成的笋壳,叫作笋衣,是更加珍贵的食材。农家的春笋做起来没有那么讲究,切上一块春节前腌好了的咸肉,切成片切成丝都行,处里好的笋肉滚刀切成小片,锅里放上油,油热了咸肉笋片一起下锅翻炒几分钟,放上最简单的调料,一盘子咸肉炒春笋就出锅了,绝对是能让馋嘴的娃娃们多吃两碗饭。</p> <p> 作为一种时令食材,春笋在苏浙沪菜品里面也有重要的地位,比如代表菜品就有油焖春笋、腌笃鲜等。这些菜其实农家做得并不多,更多地见于大大小小的饭馆里面罢。油焖春笋早在1956年就被浙江省认定为36 种杭州名菜,2012年还入选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系列美食,做法其实很多很多,并没有固定的范式,主要是把春笋肉切成长条,配以植物油、味精、白糖下锅炒熟,根据个人的喜好也可以选择加配菜、配料等等。腌笃鲜也属于江南地区特色菜肴,来源于徽菜,现在在上海本帮菜、徽菜、苏菜、浙菜饭馆中都能找到它,菜的特点是口味咸鲜,汤白汁浓,肉质酥肥,笋清香脆嫩,鲜味浓厚。做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春笋肉滚刀切片段,辅以切片五花咸肉,新鲜的肋排肉或鸡肉之类的,砂锅中火慢炖。</p> <p> 新竹长成以后,地面上的美食材料看起来已经没有了,但其实地下开始孕育一种新的食材——鞭笋。鞭笋是竹鞭在地下拓展地盘的尖兵,一般情况下为了竹林的发育生长是很少去挖掘它的。但是因为各家的竹林都有圈定的范围,所以长得超出范围的鞭笋,仍然是要被采掘出来的。因为鞭笋全部长在地底下,怎么发现它是一门更大的学问。在竹林的边缘地带,仔细寻找观察地面的蛛丝马迹,看到地面有隆起或者裂缝,往往就说明下面有鞭笋在穿行生长,刨开土,从鞭笋的根部用种刀将其跟竹鞭分离出来,新鲜的食材便到手了。采笋的收获经历,对于娃娃们而言,有的时候比吃笋更享受、更开心。鞭笋一般比春笋更细更长一些,也不像春笋那么鲜嫩多汁,数量也不会很多,所以采到后,洗净切片,加上点腌芥菜,煮上一锅咸菜鞭笋汤,味道也是能够让人回味无穷的。</p><p> 故乡的竹林,回忆起来总是那么的美好,现如今,自家的竹林早已被埋入了京杭大运河的河底了,村里的老竹林还留下一点点残存的痕迹,散布在新的运河西岸,和各种杂草树木混长在一起。每年难得回一趟家的时候,往往也是农历春节前后,并不下雪,所以见不到雪景,也不是采笋的季节,更无从回味掘笋的欢乐,一切便只能在梦境中重游,在笔下的字里行间回味了。</p> <p>(文中图片均来自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