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游记之六——沧浪亭、耦园

东风如意

10月21日,星期一,10:55之后,晴<div>10:55离开网师园,去往下一个景点,11:34进入沧浪亭。</div><div><br></div><div>沧浪亭占地面积16.5亩,是苏州城内历史最早的园林之一。五代时它是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百年后渐废,至北宋庆历四年(1004年)文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吴中,见孙氏遗址高爽虚僻,野水萦洄,遂以四万青钱(约合黄金十两)得之。并在北倚筑亭,因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歌,故命名“沧浪亭”。<br></div><div>后来朝代交替,沧浪亭数度变迁,几经兴废,再毁再新,直至新中国,1954年人民政府拨归市园林管理处管理,全面整理修复,于1955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沿革中,一度因亭之胜,名甲东南,在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蕲王世忠所得,并改名"韩园"。</div><div>我们游览参观沧浪亭的原因之一,就是想看看这座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居。</div><div><br></div> 站在入口处的石梁桥上,是否能体会到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沧浪亭以临水的建筑群将园内园外的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布局特色。<div>沧浪亭正门是一座石库门,门额隶书“沧浪亭”三字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手笔。<br><div><br></div></div> 进入沧浪亭,不知什么原因,分别嵌有旧时园主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清代巡抚宋荦、梁章钜和张树声的《重修沧浪亭记》以及清代僧人济航的《沧浪亭图》等石刻的碑记厅的照片忘记拍了。<div><br></div> 复廊。<div>沧浪亭中各处景观主要通过复廊来沟通,而复廊墙上造型多样的漏窗则起着既障景又造景的双重作用。<br><div><br></div></div> 据说沧浪亭复廊的漏窗有108个,且个个造型不同。沧浪亭的复廊与拙政园的水廊、留园的爬山廊并称“苏州三大名廊”。<br><br> 一步一景。<div><br></div> 移步换景。<div><br></div> <div>沿复廊行进,可见复廊中的“御碑亭”,一座四角单檐亭。从一侧看,御碑亭更像一个半亭。亭内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南巡时的御笔诗碑和对联碑刻。<br><div><br></div></div> 碑刻为一诗一联,诗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尔勤箴官吏贤。”;联曰:“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官清。”是康熙南巡时赐给当时的江苏巡抚吴存礼的。从诗文和对联的内容上看,体现了康熙重视农业、顾念百姓、鼓励吏治的思想。<div>规模不大的古典园林沧浪亭,有着清朝三代皇帝的题词和乾隆的四次临幸,这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是不多见的。</div><div><br></div> 在御碑亭南,假山脚下,有一小池,叫“流玉潭”。这是沧浪亭园中仅有的水面,给周围的景致增添了活力。<div><br></div> 清香馆入口。<div><br></div> 清香馆。<div>又名“木犀亭”,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所题。名取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枝,苍老古朴,均为百年以上。每逢金风送爽之际,丹桂吐蕊,清香四溢。</div><div><br></div> 馆内陈列着一套根雕家具,用来自福建的榕树根精制,依天然形态琢磨出飞禽走兽图案,令人叫绝。<div><br></div> 五百名贤祠。<div>这是清道光七年陶澍所创,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布政使恩赐重建,此祠旧为儒教名胜,历代官吏每岁以时致祭。<br><br></div> 五百名贤祠,经数次兴废,明贤像有遗有增,现存名贤五百九十四人。所谓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便于上口。大体上可以把这些历史人物分为:政治、文学、忠节、循吏、经学、隐士、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孝子等十二个类别,跨时为春秋至清末长达二千五百多年。其代表人物有,伍子胥、董仲舒、李白、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苏子美、韩世忠、文天祥、唐寅、文征明、林则徐等。<br><div><br></div> 祠内悬匾:“作之师”,为人师表之意。追寻原宗,出自史学经典《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br><br> 在五百名贤祠西南的复廊上,有一座六角半亭,叫“仰止亭”。亭以《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意得名,与五百名贤祠相呼应,亭壁嵌文征明画像刻石。<div><br></div> "翠玲珑”又名“竹亭”,在五百名贤祠南,是几间小馆,馆名取自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句。<div><br></div> 沧浪亭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植竹最多的园子,尤以翠玲珑周边为甚,据说竹的品种多达二十几种。<br><br> 翠玲珑东南方向,有一座“印心石屋”。与这座石屋关联着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相传,有一对相爱的花农,被花霸强行拆散,仍忠贞不渝。两人把心形图案分别画在树叶上,并将两片树叶相叠,以示心心相印,然后双双化作彩鸟飞去。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心形图案是洋人的创造,殊不知,我们的古人早就有此浪漫。石屋为陶澎所建,洞门上额题“园灵证盟”为林则徐所书。<br><br> 石屋之上筑有“看山楼”。看山楼为歇山卷棚顶样式,前轩后楼,颇似楼船,是全园最高的建筑。<div><br></div> 在看山楼东北,有小轩三间,名“瑶华境界”。此处原为古戏台,道光时筑,民国间渐渐荒废,1954年人民政府重修时改为今状,现屋内悬匾“瑶华境界”为它处移悬这里。<br><div><br></div> 瑶华境界,南宋绍兴初韩世忠宅时就有其名,明卢熊苏州府志“梅之亭”曰“瑶华境界”。<div><br></div> 瑶华境界往北,是全园最大的建筑“明道堂”。明道堂以苏舜钦《沧浪亭记》“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句意为名,面阔三间,高大雄伟。该堂为张树声创建,旧时为讲学之所。<div><br></div> 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召著名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在此堂内说书,并由此引出一段传奇故事。<div>那天天色已晚,乾隆特赐红烛一支,命他弹唱,但王周士只是默不作声,乾隆大惑不解,问其原因,王周士说,臣所执行业虽然低微,但是我们的习惯是坐谈今古,而且还要弹奏乐器,所以站着、跪着都不能给您表演。乾隆听了,就赐给他一个蒲团,王周士这才坐下来弹唱。他唱的是《游龙传》,乾隆听后觉得这种民间说唱颇有趣味,一时兴来,就赐王周士七品顶戴,令他随驾回北京给自己说书。<br>当年苏州评弹界为拥有王周士这样一名“御前供奉”而自豪,感觉身价百倍,从而学习弹词者蜂拥而至,那个赐坐的蒲团也从此被命名为“君垫”并且为历代评弹艺人沿用至今。<br><div><br></div></div> 闻妙香室。<div>"闻妙香室”匾额是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巡抚张树声重修时所题,取杜甫诗“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之意。<br></div><div><div><br></div></div> 这间精巧雅致的建筑呈曲尺形,三面通透,是园主的读书处。“妙香”本指佛寺里那令人闻之超凡脱俗的香味,而此处的“妙香”一种说法,是指“书香”的意思,即人通过读书就能怡情养性,犹如闻到妙香一般神清气爽。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室前遍植梅花,早春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探梅者纷至沓来,此处乃是赏梅之佳地。我觉得后一种说法靠谱。<div><br></div> 沿假山东麓拾级上山,可见山巅之上建有一座四角单檐歇山卷棚顶石亭,这就是著名的“沧浪亭”。<div><br></div> <div>亭横梁三字“沧浪亭”,亭柱楹联余樾手书“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副对联是一副集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虽非刻意之作,却是绝对。<br></div><div><br></div> <p>亭正面不远处是园墙,墙外是水,在园内近距离无法拍摄“沧浪亭”的正面整体,只能仰拍。变换个侧面角度吧。</p><p><br></p> 沧浪亭的后侧。<div><br></div> 沧浪亭东北角的观鱼处。<br><div><br></div> <div>静吟亭。<br></div><div>观鱼处有一座三面临水的方亭—静吟亭。原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濠上观之名源自庄子和惠施“濠上观鱼”的典故。静吟亭是平面方亭,突出水面,三面临水(园内拍不到亭子,只能到园外河对岸才能看到亭子的整体)。此处为苏舜钦始筑的“沧浪亭”故址。</div><div>亭内有面北屏门四块,上刻现代书法家蒋吟秋手书苏舜钦《沧浪亭记》。亭内匾额:静吟,一说取自苏舜钦的《沧浪静吟》诗;另说,取刘仁“静吟顷美酒,高沧出名场”诗意。</div><div><br></div> 面水轩。<div>此处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袭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室内另悬匾“陆舟水屋”为旱船之意。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像之说。<div><br></div></div> 继续北行,我们又回到了入口处。虽时间有限,仓促一游,但这座近千年历史的园林,处处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古朴和凝重。几近天成的土石山岗和枝干虬劲的参天古树,在清风明月间多少透着那么一股历史的苍凉。从苏舜钦寄情于沧浪之水的“出世思想”到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五百名贤祠所折射出的“人世哲学”来看,沧浪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理念和道德追求。<div>从造园艺术来看,造园者在巧妙利用园外山水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利用复廊建筑,打开了文人山水园传统的封闭格局,使园内与园外的景色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游人“未进其园,先入其境”,在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上独树一帜。<br><br></div> 12:40离开沧浪亭去吃午饭。在离沧浪亭不远处我们找到了一家餐馆,名字叫做琼琳阁长鱼面。所谓长鱼,就是黄鳝。店面虽不大,客人很多,关键是很干净,一人一碗长鱼面,味道很好,量也足。留下一张照片,介绍给朋友们。<div><br></div> 午饭后去畅园。虽说畅园在苏州的众多园子中并不出众,但是由于北京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内按照1:1的比例复制了一座畅园,我想一定有它的原因,我坚持要去看一看。按照定位导航找到之后,哈,不开门。<div>畅园的参观方式是预约,每月第一个双休日9:30~16:30,上、下午各50人。预约方式:登陆苏园旅游网(www.szylly.com)或关注"苏州园林旅游"微信公众号, 预约“免费开放”。真少见!</div><div><br></div> 步行回吧。漫步苏州别致的胡同,也很雅适。<div><br></div> 感觉苏州真是个不错的城市。<div><br></div> 14:50到达耦园。<div><br></div> 耦园始建于清代初年,原名涉园,为清太守陆锦所建,园名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又名“小郁林”。1874年,由道台沈秉成购买并扩建,因住宅东西两边各有一园,便更名为“耦园”。古时两人耕种称耦,耦与偶相通,意为夫妇俩是一对“佳偶”双双隐居在这里。1941年,常州实业家刘国钧购得此园后进行整修。1955年,刘国钧将耦园赠给公私合营企业振亚丝织厂为企业资产。1960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对耦园进行整修管理,1965年5月对外开放 ......。<div><br></div> 进入正门是门厅,首先见到的是耦园简介玄关屏风。<br><div><br></div> <div>走进轿厅(亦即茶厅),这是会见一般客人的地方,所以陈设比较简单。<br><div><br></div></div> 厅正中悬挂“偕隐双山”匾额,江洛一书。据说该匾意取耦园女主人严永华《双山寓庐》诗句:“偕隐双山间,一廛差可托。”“偕隐”指夫妇双双隐居于此,与“耦园”主题相呼应。“双山”,指东西花园的两座假山。堂上有副篆字联:逍遥於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邓石如撰书。意思是说,在喧闹的城市外逍遥,好像徜徉在山水之间。<div><br></div> 轿厅的两侧陈设。<div><br></div> 穿过轿厅,进入载酒堂。这是园主人接待贵宾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厅名取宋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极富田园气息。堂上挂一幅《松下对奕图》,两侧有一副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由王西野撰句,瓦翁书。出句取自南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诗句,言载酒宴游,从东园醉到西园。对句取自陆游“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句意。此联休闲气氛浓厚,读来轻松。<div>堂上还有一副柱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br>由清代书法名家王文治撰书。<br>这里的家具摆设豪华气派,均为清式红木桌椅,而且座位的扶手较高,并用天然大理石镶嵌靠背,足以对应来客的身份。<br><div><div><div><br></div></div></div></div> 载酒堂两边墙上的壁挂为“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每个挂饰由上圆、下方两部分构成,均由大理石镶嵌而成。<div><br></div> 载酒堂后面是走马楼,前楼底层设有“耦园书场”,放着桌椅条凳,台上置两把靠椅,一张小桌。听客席上放着点曲单,要听评弹,付费即可。当然啦,有时间段安排。<div><br></div> 载酒堂后面有一砖雕门楼,门楼上方中间有“诗酒联欢”的砖雕匾额,匾额上下左右全是雕刻精美的砖雕,砖雕内容均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div><br></div> 离开载酒堂,穿过一个小花园,来到无俗韵轩。这是当年女主人的书房。匾额“无俗韵轩”是清代最后的秀才苏局仙所题。<div><br></div> 女主人严永华(1836—1890),沈秉成继室,字少蓝,号不书生,出生桐乡,工诗、书、画闺房三绝,为晚清一代才女。著有《纫兰室诗钞》、《鲽砚庐诗钞》、《鲽砚庐联吟集》。<br><div><br></div> 相传这是女主人严永华书写的一幅对联: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双耦偶对双城,表示的是:佳偶天成。<div><br></div> 横批为:枕波双隐。点出了耦园三面环河的地理特征,夫妻双双枕着泠泠碧波在苏州归隐。<div><br></div> 东园最大的特色是黄石假山,被誉为“吴中第一”。江南园林造山叠石大多是用太湖石,很少用到黄石。因黄石形状简单,棱角分明,少有圆润曲线,更无天然孔洞,故不被造园师看重。可东园的假山几乎每块黄石都有圆润的外表,石面布满暗绿色苔藓,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筑在一起,浑然一座真山。<div><br></div> 黄石假山东侧对岸建有一座水阁,阁中有块匾额“山水间”。水阁座南朝北,面临水池。如在水阁中与友人对酌,有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逸兴,“山水间”的名称由此而得。<div><br></div> <div>水阁建造精美,北面长窗落地,南面饰有明代杞梓木的“岁寒三友”落地透雕门罩,是苏州珍贵文物。东西山墙嵌以红木透雕漏窗,使室内外情景相融。<br></div><div><br></div> 不远有一去处,便静宦。<div>宦,按《周易》指东北方,为“阳”、“养”之义。耦园位于城东北偶。沈秉成崇道,精通周易,故以方位名之,为其悟道清修之地。</div><div>另一说法是这样的,“宦”,同“颐”,意为平和、颐养精神,“便静宦”,意思是随游至此,清静地颐养精神。</div><div>从屋内的设置来看,一席卧榻,一套用茶的圆桌凳,休息之地比较靠谱,什么悟道清修,今人的解释想多了。</div><div><br></div> 吾爱亭。<div>耦园的前身,涉园旧迹,取陶渊明“吾亦爱吾庐”诗意,表达园主超脱名利、退隐山林的志向。<div><br></div></div> 园中景致。<div><br></div> 沿着园中水池边的石径向北,有间小屋名“望月亭”。名字源于假山之下的池塘 "受月池"。唐李商隐《戏赠张书记》有“池光不受月,野气欲沉山"诗句。意思说, 夜间池水映出的光泽,超过了月色。故在池边筑亭,是赏月佳处。<br><br> 望月亭后面是一座二层楼,东侧楼下名“还砚斋”。挂有一幅《松荫读易图》,画的是一位长者松下依石而坐,研读《易经》。画两侧有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为石庵居士刘墉撰书。上联跋:“刘石庵相国一生忠正,为国为民,两袖清风,故谥之曰‘文清’。其书法之妙,盖由颜鲁公、苏文忠公两家所来也,当与翁谭学士齐名,国朝书家以翁、刘、梁、王为四大家,信无虚语耳!叔末张廷济题。”下联跋:“刘文清公书从苏髯翁遗意而来,兼及颜平原,而笔端变化不愧为四大家中第二也。此联益见精妙,得为鉴赏者争宝之。丙辰暮春三月既望后三日。翠山房归安吴云跋。”全联表达园主人超凡脱俗的隐逸生活。<div><br></div> 走过还砚斋,西面是三间二层楼阁。走进底层大厅,堂上挂着“城曲草堂”匾额,由清代书法大家梁同书题书。梁同书的书法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合称“清四家”。城曲草堂是东园的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楼厅,楼下正中三间是旧日园主宴饮宾客之处。<div>堂上有一副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div><div>描述隐居生活的散淡与自在。<br><div><br></div></div> 城曲草堂,意为城角边的清贫之屋。题额取自唐代诗人李贺《石城晓》中“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诗意,园主以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自比,男耕女织,相濡度日。<br><div><br></div> "锁春”小门为东、西两园间的来往门。“锁春”— 锁住春光,即沈氏“支窗独树春光锁”诗之意。<div><br></div> 西面是一座庭院,院中错落有几幢建筑。走进最北端厅屋,见梁上高悬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书的“织帘老屋”匾额。织帘,典出南朝故事。是说南齐吴兴人沈驎士家里十分贫困,他一面诵读诗书,一面编织竹帘,满腹经纶却终身不仕,史上笃学守节的典型。我不明白的是既不为官,又不做大学问存世,读书是为什么呢?<div><br></div> "织帘老屋”匾额下挂一幅《织帘图》,图旁对联为:<br>织帘高士传家法;卜筑平泉负令名。<br>堂上另有一副柱联:<br>涧道余寒历冰雪;洞口经春长薜萝。<br>这是清代名臣左宗棠的撰书。出句取自杜甫《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阳到林丘。”;对句出自杜甫《即事》“洞口经春长薜萝”。<br><div><br></div> 怡然自得。<div>厅北落地罩两边,写有¨怡然自得”、“清泉洗心”八个字,给人以山林野逸、自然忘机的美感。<br></div><div><br></div> <div>清泉洗心。<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心耕簃’小屋北对藏书楼,“心耕”就是写诗作文,取严永华《偶赋春壶斋叔弟见和叠韵酬之》诗:“砚田有岁占手稔,毕竟心耕胜耦耕”句意。<br><div><br></div> 夫妇在此“数典忘宵永;裁诗斗韵严”(《鲽砚庐联吟集.新秋联句》),联吟斗诗,颇有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在归来堂中斗诗的情味。<br><div><br></div> 走廊对面有一只正方形的小亭,名为鹤寿亭。<div><br></div> <p>小亭之所以取名"鹤寿亭",据说跟沈秉成收藏的各种版本的"瘗鹤铭" 拓片的不同有关,而沈秉成又自名老鹤,喜欢鹤遗世独立的品质。</p><p><br></p> 鹤寿亭内的陈设。<div><br></div> 鹤寿亭内的布置。<div><br></div> 15:55离开耦园,漫步苏州街巷。17点回到酒店,在房间休息半小时,然后逛夜市。<br><div><br></div> 改革开放到今天,各个城市的夜市在形式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不同城市的夜市叫卖着各自特色的小吃和当地特产而已。<div><br></div> 我们在这家奥面馆吃的晚餐。晚饭后20点左右回酒店,明天就要离开苏州了。<div><br></div> 总的感觉苏州是一座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如果旧城的道路改造完成,一定会有更好的感觉。相信以后还会再游苏州,只是像这次景点参观安排的如此密集,不是个好的设计。这样的设计虽然见识了很多景点,但是由于审美疲劳,影响了各个景点特色的细致品味。并且体力的耗费,也大大的影响了游览的兴致。<div><br><div>22:30睡觉。<br><div><br></div><div>未完待续(背景音乐 古筝与琵琶 小桥流水)</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