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历史和介子推的传说

邱彬

<p> 清明的历史和介子推的传说</p><p> 作者: 邱 彬</p><p> 介子推,山西灵石县(古称夏县)旌介村人。</p><p> 公元前664年(晋献公13年),晋公子重耳21岁。晋献公的宠妃骊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在晋献公的耳边进谗言,将重耳发配到蒲邑。献公21年(公元前657年),晋献公听信流言,昏庸地将太子申生杀害,并听骊妃煽动,要把重耳等公子全部杀掉。重耳得到消息后,就带了五位贤士(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和一些随从,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p><p> 晋献公去世后,大夫里克带人杀死了骊妃和太子奚齐,准备迎重耳接位,重耳分析了晋国内外形势,拒绝了邀请,其弟夷吾接位为晋惠公。晋惠公接位后,担心重耳虎视眈眈,也派人追杀重耳。</p><p> 公元前630年,重耳避难奔狄国外公处,后又到齐国、卫国,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受险阻艰难。一次在卫国一个叫五鹿的地方乞讨,见一农人在吃饭,逐向前乞讨,农人随手在边上拿了一块泥巴给重耳。被当地百姓羞侮,重耳发火想叫卫士还击,被介子推等人劝导:"百姓拿土块泥巴给我们,是在送我们土地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重耳听了恍然大悟。</p><p> 躲在山林里,人人饿得头晕脑胀·,手脚无力,躺在地上无可奈何。介子推见重耳饿得很难受的样子,狠心用剑从自己臀部割下一大块肉,和了些野菜熬成汤端给重耳充饥。重耳狼吞虎咽吃完,也不疑有他,就率先上路往齐国方向而去。介子推因腿受创,难以行走,就此分手返回了家乡。重耳在几天后问怎么不见介子推?随从才将介子推割股事君一事告知重耳,重耳激动地说:"尔如此,我将不负君"。</p><p> 公元前626年,重耳在秦国大力协助下,率兵回到了晋国,杀了晋怀公圉,重耳登位,号晋文公,时年己62岁。</p><p> 重耳登位时,正值周室内忧外患,四处出兵勤王,是以从赏者未至归隐的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别人那样主动索赏。</p><p> 介子推有位叫解张的邻居颇有点为介子推打抱不平,用竹简写了封信挂在城门上,信中言:"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之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晋文公见此信大吃一惊,感叹自己忘了共患难的臣子。于是,晋文公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晋文公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又称之为介山。</p><p> 晋文公多次寻访介子推无果,求贤不能,逐令放火烧山,以为可以将介子推逼出山。火焚三日,未见介子推人影,派人搜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两人抱住一株老柳树被活活烧死。</p><p> 晋文公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以三月五日(农历)为"火禁日",这就是我国数千年"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第二年祭奠介子推时,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逐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p> 介子推死后葬入绵山,所以后人又将绵山称为介山;介休原本叫界休,因为秦国每次出兵都会在这个地界休息,所以叫界休。后人为纪念介子推,又将界休改称介休。</p><p> 介子推舍身赴义、洁身自好的行为,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割股事君的行为,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传统美德的体现。</p><p> 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必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而重耳则是振兴晋国的希望。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才是人们永远怀念介子推的根本原因。</p><p> 从晋文公祭奠介子推开始,清明,成了人们祭奠先人亡灵的一种传统,几千年来一直沿袭到今天。随着人们的习惯,逐渐将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时间定在春分后十五天前后。由此开始,清明成了人们踏青、扫墓、祭奠祖宗先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p><p> 从2008年开始,我国正式将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p> <p>清 明</p><p> 作者: 邱 彬</p><p> 清明时节雨濛濛,</p><p> 路上尽是上坟人;</p><p> 无边愁绪伤往事,</p><p> 动地悲声敬亡灵;</p><p> 魂牵梦绕宛容在,</p><p> 修墓培土见诚心;</p><p> 一束鲜花寄哀思,</p><p> 几柱清香表深情。</p>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