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曹誉)<br> 夜里的小巷,是那么的温柔。昏黄的路灯幽幽地照着老旧的院门和雕花的屋檐,巷子里一个人都没有,却一点也不凄清。巷子沉淀着几百年的历史,却被遗忘在高楼背后,安静又忧伤。<br> ——题记 <br> 第一次见到天水西关的杨家寺巷是在夜里。窄窄的巷道,蒙着灰尘的青石板和两边的土墙,都是那么柔和,好像它们一直在等着我的到来。屋檐上蒙着灰的雕花和缕空的砖墙,用低声细语在我耳边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小巷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像是一杯美酒,经过岁月的尘封,展现出最纯朴的幽香,引着我走向它的深处。<br> 小巷之美,更在于巷子深处的人家。夜晚是这些普通人家最轻松的时刻,这时的小巷是富有生活气息的。侧耳细听,小巷边的每一间房里都演着一部部“情景剧”。欢快的谈笑声,小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呵斥声……每家每户传出的细碎声音填充着整个巷子,柔和的灯光照着晾在门外铁丝上的几件衣服。若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看到、听到这一幕,估计内心该是感触颇深吧?<br> 七拐八拐,来到了一条稍宽些的务农巷,这条巷道的情景更为动人。几个年轻的女孩子谈笑着走过,一个小小的孩子正蹲在他爸爸身旁玩着手机,一个女人往门外倒了一盆水又“啪”一声着关上了门……,这种情景任谁看了,都会被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吧?比起喧器缤纷的广场,比起走在大街上年轻靓丽的男女,那些朴素的、只有微弱灯光照着的老旧小巷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吧?<br> 再去杨家寺巷是在中午时分,这才完完全全看清了它的模样,也知道了杨家寺巷与务农巷、漆家坑是相通的。西关巷子的繁杂是你想像不到的,大大小小的巷子纵横交错,一巷到头,看似无路可走,一拐弯,却又看到一条小小的巷道通向更远处。巷子接着巷子,似乎永远也走不完。<br> 孙家大园16号算是杨家寺巷里最气派的一座院子了。这户人家有三道门。临巷的院门很简朴,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之处,门楣上“永庆居”三个大字也模模糊糊。进去以后,二门却十分奢华,门上雕缕着许多花样,虽然雕花已有些泛黄,但依稀看得出当年的风采。这是地道的垂花门了,屋檐两边垂吊着的木柱头呈一朵打开的莲花状,显得华贵而不失优雅、古朴而不失灵秀。雕花中部的凤凰,门框上方镶着的“耕读第”的大字,处处都显示着这户人家的不凡地位。一位环卫工人感慨道:“这户可算是大户呢,这院子都是好院子,一般人都住不到的。可现在还有谁爱住这种房啊,都是迫不得已的租户租住着,本户已经很少了……”这便让人惊艳于历史的同时又倍感沧桑无奈。<br> 相比孙家大园16号,漆家坑8号院便显得有些寒酸了。不过却别有一番它自己的韵味。一入简陋的院门,便见一株葡萄藤横过头顶,上面已然有了绿意。再往里走,又有一株更大的葡萄藤,高低刚好越过头顶,等到夏秋季节绿荫如盖时,必然妙趣横生。这座院里房门紧闭,窗台上积着一层尘土,看得出这院已经很久无人居住了。虽然屋内生活物品齐全,但看起来十分凄清。这曾经应该也是不错的人家居住的吧?房主人也年复一年地精心修剪过葡萄藤吧?而今一切都不在了,只留下老院独自叹息。时间不仅带走了院主人的心血汗水,也带走了几代人对老院的记忆。<br> 从漆家坑出来时,已到了正午,小巷里的人家大都正在做饭,众多青瓦屋顶上冒出了缕缕炊烟,青椒炒肉味,炸带鱼味,充斥着整个小巷。迎面一个提着豆芽的小姑娘欢快的向前跑着,后面跟着的母亲牵着另一个孩子的手。小姑娘停下冲着妈妈叫冷,那位母亲牵起小姑娘安慰道:回家就生炉子……<br> 小巷还是那些小巷,好像多少年来都从未改变过什么。每天中午,还会有飘满街道的饭菜香;每天傍晚,仍然会有说说笑笑的人家。小巷确实没有变过,尽管它在老去,小巷里的人也来了又去,但不变的是它带给人们的记忆。关于那些小巷的故事,那些古朴的院落,那些最朴实真切的生活气息,依旧时时成为人们心底温暖的回忆。</h3> <h3>(务农巷)</h3> <h3>(漆家坑8号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