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河南

TSY

<h3>2019年10月,中欧世界文明史合聚课堂组织了一次“走近河南”的考古体验活动。10月19日上午,几位同学相约,从北京西站乘早班高铁,抵达安阳入住万达嘉华酒店后,前去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h3> <h3>博物馆离酒店不远,不到10分钟的车程。当看到这座金光灿灿的建筑时,总感觉多了些世俗的张扬,少了些典雅的文化底蕴......</h3> <h3>馆内的陈列展览还是很值得一看,有志愿者进行义务讲解。从记载占卜的甲骨文到祭祀的钟鼎文(金文),从记录事件的石鼓文到竹简再到纸上书写;由秦帝国的“书同文”发起的简化文字--大篆到小篆再到秦隶,陈陈相因,一脉相承,分明是一部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华夏文明发展史。</h3> <h3>下午,唐际根教授在中原银行贵宾厅举办讲座,讲述有关曹操墓的发掘和故事。记得10多年前,关于曹操墓的考古发现,引起了渲染大波,一时间造假說四起,各大小媒体争相报道,搞得普通民众一头雾水,难辨真假。唐教授是考古专家,曾任洹北商城考古工作队队长,又亲自参与了曹操墓的考古发掘,论证起曹操墓的真实性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并针对社会上的主要质疑点,从专业角度一一辨析。</h3> <h3>听完讲座,便乘车去墓地现场参观。</h3><h3>曹操墓,也称高陵墓,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当时的王都邺北城西10余公里处。据说曹公临终前曾有“丧葬从简”的遗嘱,所以墓葬简单,没有随葬的金玉器物,也没有建造高大坚固的祭殿,一代枭雄霸主之墓就这样淹没在历史陈迹之中一千多年。现场考古发掘已经结束,正在建博物馆。</h3> <h3>第二天早饭后,先去安阳市文峰区观看文物展。</h3> <h3>下午参观殷墟,首先看殷墟博物馆。</h3><h3><br></h3> <h3>博物馆底层低于地平面,院内有一水池,清澈见底的池中有一拼成甲骨形并书有文字的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h3> <h3>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形制多样,纹饰繁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人文情感和审美观念。</h3> <h3>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的“司母辛”铜鼎</h3> <h3>铜爵和铜方觚</h3> <h3>1990年出土的铜铙</h3> <h3>1993年出土的铜簋</h3> <h3>1994年出土的铜甗</h3> <h3>1994年出土的铜尊</h3> <h3>1999年出土的铜罍</h3> <h3>1999年出土的铜鸮卣(you)</h3> <h3>2006年出土的铜壶</h3> <h3>2008年出土的铜盉</h3> <h3>1999年出土的墨书石璋</h3> <h3>殷代车马坑,內葬一车二马一人</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殷墟原称北蒙,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自商朝第十九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并营建殷都,至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共经历了八代十二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墟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核心面积414公顷。</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从1928年10月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中国第一代考古人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 ,把西方的田野考古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发掘出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以及大量的甲骨文片。从1950年至今,又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不断有新的发现。</h3> <h3>殷墟以小屯村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形分布,主要有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和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等。</h3><h3>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总面积约70余公顷,在这里共发掘出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多座,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组成部分。</h3> <h3>这里是当年出土甲骨文的地方,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也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h3> <h3>在宫殿宗庙区,发掘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葬,出土陪葬器物1900多件,其中有青铜器、玉器和骨器等,还发现墓室内有16殉人陪葬。</h3> <h3>唐际根教授在介绍妇好墓室陪葬器物和殉人的分布情况。</h3> <h3>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在此驻足。</h3> <h3>尚在发掘中的洹北商城位于安阳洹河北岸花园庄,城址大体呈正方形,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据唐际根教授介绍,洹北商城遗址的年代应早于传统意义上的殷墟晚商时期,晚于郑州的早商时期,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处都邑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延伸了殷墟的范围。</h3> <h3>“洛阳铲”曾是盗墓贼的神器,现被广泛应用于田野考古中。唐际根教授在向大家示范如何使用洛阳铲,这位曾经的洹北商城考古工作队队长,回到熟悉的考古发掘现场,就像久别的游子回到家一样,如鱼得水,考古人的情怀表露无遗。讲起现场发掘中的重大发现,眉飞色舞,激情澎湃。</h3> <h3>第三天早上,从安阳东乘高铁到洛阳龙门站,午餐后前往二里头遗址参观。</h3><h3>刚进村子,就看到院墙上的红色大字:“华夏之源头,最早的中国”,顿时感觉脚下这块土地的厚重与不凡……</h3> <h3>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住所就在村子里,除了考古发掘工地现场之外,考古队员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都在这里。条件很简陋,生活也单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对考古工作的热爱和事业追求,是很难在这儿长期坚守的。</h3><h3><br></h3> <h3>这些一般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对考古人来说可都是宝贝呢!</h3> <h3>即将卸任的第三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谈起他的考古生涯和同事,是满满的自豪感。</h3> <h3>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偃师二里头村,遗址范围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南邻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是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h3> <h3>许宏队长向大家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1959年夏,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开始了60年考古发掘的历程。其间二里头工作队经历了三任队长,而恰巧每任20年。从建立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1号、2号宫殿基址并进行一系列的抢救性发掘,到对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宫城城墙等重要遗存,几代考古人通过对遗址进行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向世人揭示出二里头文化的脉络。其间,许队长写出了《最早的中国》一书,从考古学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h3> <h3>在2003年春季,在对已发现的道路进行解剖发掘时,发现了宫城城墙。</h3> <h3>许宏队长讲起发掘过程,如說家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谈到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都时,作为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他以有一分证据說一分话的专业性严谨和理智,說道:“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这本身已经非常有意义,其重要性不在于它是否为夏都......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车辙、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最早的铜铸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灯。从考古学本位看,这些已足够了,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并不妨碍我们对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文明史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的认识……”</h3> <h3>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区和宫城、祭祀区以及作坊区等重要遗存。</h3> <h3>为保护遗址,在发掘完成后,便进行回填恢复。</h3> <h3>参观完遗址发掘现场赶到博物馆时,已接近闭馆时间,不再放人入内。由于许宏队长的特殊关系,博物馆为我们开了绿灯。</h3> <h3>赶的很巧,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刚刚建成开放(2019年10月19日),共有5个展厅,馆藏文物2000余件,主要为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等。</h3> <h3>许宏队长在介绍这尊乳钉纹青铜爵的出土过程及其造型。</h3> <h3>网格纹铜鼎是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号称“华夏第一鼎”,看起来略显稚拙粗糙。</h3> <h3>从贵族墓中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长70多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而成。</h3> <h3>洛阳明堂景区的夜景。明堂修建于公元687年,是武则天力排众议而建,又称“万象神宫”。建筑高90余米,共三层,底层呈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意为12时辰,上层二十四边形,则为24节。圆盖顶部是一金凤,上下通贯,蔚为壮观!可惜这一座楼阁式的皇宫正殿建筑,在安史之乱中毁于战火,化为焦土残垣…… 2010年6月,在前期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启动了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明堂景区。</h3><h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曾是十几个王朝古都历史名城,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衰成败和历史的沧桑巨变……</h3> <h3>最后一天的上午,参观洛阳博物馆。这个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馆藏文物40多万件。</h3><h3><br></h3> <h3>应许宏队长之邀带着参观的是一位志愿者讲解员,非常专业,对陈列文物了如指掌,脉络清晰,语言表述简洁明了到位,与很多专业讲解员相比毫不逊色。</h3> <h3>博物馆以河洛文化为主题,陈列着上自史前,下迄明清时期的各类珍贵文物,尤以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汉唐陶俑、唐三彩和宋代瓷器等数量为多。</h3> <h3>这副大象化石骨架,证明远古时期的河洛地区,确有大象栖息繁衍。</h3> <h3>夏代乳钉纹铜爵,精巧玲珑,享有“中国第一爵”的美誉。</h3> <h3>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制作考究,是国内已发现最早的精美镶嵌铜器。</h3> <h3>商代的“子申父己”铜鼎</h3> <h3>商代的母gu铜方罍,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是商晚期青铜酒器中的精品。</h3> <h3>西周时期的叔牝铜方彝,这种腹部带弧度的方彝极为罕见,现世上仅存四件,其中两件流失海外。</h3> <h3>西周时期的“内白”提梁铜卣</h3> <h3>铜盂上有齐侯的铭文</h3> <h3>曹魏时期的白玉杯,晶莹剔透,是三国时代玉器中的极品。</h3> <h3>唐代的彩绘陶马和驯马俑,表情生动,活灵活现。</h3> <h3>唐代的三彩骆驼,引颈嘶鸣,极具动感。</h3> <h3>清代的银鎏金六世班禅像</h3> <h3>下午,利用返京之前的三个小时,几位学友结伴同游白马寺。</h3><h3>有着“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始建于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管办寺院。在19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数度毁于战火,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代光绪年间。</h3> <h3>白马寺边上的尼姑庵</h3> <h3>齐云塔院</h3> <h3>由于赶时间,也只能是行色匆匆,蜻蜓点水式的一掠而过,便急忙赶往火车站,搭乘高铁返京。三天多的河南之行结束了,一路所见所闻,对这片土地--“最早的中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多了些了解,也多了份眷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