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清明节:于公历4月4-6日交节。“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b></p><p><b>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春分后十五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 <p><b>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b></p> <p><b> 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fú xì)(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b></p> <p><b>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视频吧!</b></p> <p><b>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据考察,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b></p> <p><b>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清明节的来历、习俗、现实意义,并共同欣赏一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吧!</b></p> <p><b>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非常时期的特殊清明,坚守,就是一份力量;平安,就是一份希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文明祭扫的践行者、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携起手来,以安全环保文明的实际缅怀行动,为全区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和大气污染防治尽我们的一份力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