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音频朗读:文庙街小学六(5)班 高影婷</b></p><p>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给他们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为了展现孩子们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丰富校园社团活动,寒假前,学校布置了手工制作的作业。假期里,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变废为宝,创作出了许多思维独特,意蕴悠长的作品。</p> <p>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麦秆画始于隋唐时代。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钸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p> <p> 我很羡慕会跳舞的人,羡慕她们的气质,羡慕她们的舞姿。特别是她们舞动起优美的身姿,就像精灵一般纯洁美丽。今天我就用衍纸来制作出一位优雅的舞者,美丽的舞裙和优雅的动作,让衍纸舞者更加生动。虽然制作过程有些繁杂,但是看到舞者跃然于纸上的时候我满满的自豪,因为它太美了!</p> <p>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p><p>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破阵子·春景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 · 晏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p> <p> 关心他人,关爱自己,珍惜友情,让我们在同一个阳光下健康成长。只有懂得关爱,才能懂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卜算子·咏梅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毛泽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 <p> 大家好!我的手工作品名叫"白色梅花"。它是由玻璃瓶,麻绳,开心果壳,树脂浆水沙子,纽扣等材料做成的,制作时首先用胶水把开心果壳粘成花的形状,然后将做好的花再粘到树枝上,接着把麻绳固定在玻璃瓶上,并贴上一些装饰品,最后在瓶子中倒入沙子,把树枝插入玻璃瓶中就完成了。</p> <p>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p><p> 李清照亦填有词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绛唇·蹴罢秋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李清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p><p> 一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p> <p> 我的作品是《跃龙门》,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吃水果后,看到芒果核的形状酷似一条鲤鱼,于是想到了“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而制作。作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龙门”用硬纸板做成,“鲤鱼”用芒果核做成,用牙签固定在用塑料泡沫做成的“黄河水”上。通过这个作品,想表达我这条“小鲤鱼”一定会发愤图强,激励上进,跃过坎坷,跳出“龙门”!</p> <p>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p><p> 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大家好!我是文庙街小学六(7)班学生赵奥康,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小制作。 我的小制作叫“驱疫号方舟”。制作中我用了废蛋壳、废纸片、牙签、鞋盒盖、胶水、剪刀、彩笔等材料和器材。 </p><p> 我的制作过程是:先在空蛋壳上画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四大灵官的脸谱,用纸片、剪刀和胶水做了四个大圆锥,八个小圆锥。然后用大圆锥作身体,小圆锥作手臂,彩蛋壳为头,用胶水粘成人偶,并用纸片做了八个小大阳,上面写上字,组成“众志成城,武汉加油"。分别粘在人偶的手臂上,用牙签和小纸片做了小旗插在人偶的后背上,使他们威风凛凛。最后把人偶粘在鞋盒盖上,做成了心目中的“驱疫号方舟”。 </p><p> 我的小制作,一是变废为宝,将生活中的废物变成小艺术品;二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的偶脸谱;更重要的是在疫情严重之时,希望我做的传说中的“四大灵官”的人偶乘风破浪,为武汉人民驱除病魔,带来安康,也带去我对疫区人民的深深的祝福!</p> <p> 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馀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5700年。</p> <p> 木头原本是有生命的物体,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了它们那种特别温和与美丽,以及纯朴的品质,我们的先民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明清时代的木雕题材,多以吉祥纹样,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等为题材,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p> <p> 灵心胜造物,妙手夺天工。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做出最朴实最原始的艺术品,因为这些手工作品中有他们的汗水和努力,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它就是最有特点的,最独一无二的。</p> <p> 此次的手工作品展现了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孩子的风采,孩子们用创意的思维和灵巧的双手为大家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陶冶了情操,同时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观。</p> <p>编辑:李怀远 陈娟 蔺晓燕 牛亚琴</p><p> 赵晓娟 杨静 冉继龙</p><p>策划:刘海霞</p><p>审核:何丽芳</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