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 纯情戏剧——丁中纯老师印象

胡笳十八拍

<p><br></p><p>胡建斌</p><p> 认识丁中纯老师较早,他和我父母都是原歙县黄梅戏剧团的老同事,大家同在一个大院工作和生活。他是安庆人,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他来徽州工作几十年中,也曾婉言谢绝调回母校(后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任教以及其他地市剧团的邀请,因为他深深地爱上了徽州,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徽州人。</p><p> 那时的剧团大院,樱桃红火,石榴满枝,熟透了的金黄色柿子,引来成群孩子,麻雀般叽叽喳喳,伸着头,直流口水,尤其令院外小朋友羡慕。原天主教堂改成的练功房,洒下剧团人辛勤的汗水,篮球场上,留下记忆里串串不灭脚印。曾经,这里也发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当然,在这里,我们不经意的也在接受着艺术熏陶……</p><p> 我从小就看过丁中纯老师的很多戏,他演过黄梅戏、京剧,也演过话剧。出色的扮演过丑角、小生、老生等各种不同行当角色,还反串过旦角。在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龙江颂》中塑造的少剑波、李玉和、阿坚伯等艺术形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恢复传统戏,我父亲胡云亭主演的京剧《大闹天空》,他扮演托塔天王李靖。那时我还在小学读书,也客串了花果山的小猴子,我们也算是曾经同台献艺吧。只是没想到曾演黄梅戏小花脸的丁中纯老师却跨界演起了京剧大花脸,竟然还被行家首肯,确实让人意外。</p><p> 丁中纯老师是个多面手,知识面较广。不仅集编、导、演一身,还为一些戏谱曲,也编演过相声、快板书等曲艺节目。他编导的古装戏《泪血佳人》,在安徽、浙江等地成功巡演;编创的电视系列片《笑林碎影》曾在央视和一些地方台播出并由黄山音像出版社发行。我和父亲也参加了该剧的拍摄。</p><p> 退休后,他仍然发挥余热,为黄山旅游节成功的编导了黄梅音乐民俗歌舞剧《徽商情韵》,导演了黄梅戏《红丝错》。为黄山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授课,传播戏剧知识。为黄山市老年大学编创了《新打猪草》,一改传统小戏《打猪草》二人表演形式,以集体歌舞形式体现当代小学生的环保意识,颇有新意和时代感,在全省老年大学调演中获得好评。还为一些企业、单位编导戏剧小品等小节目。虽然丁中纯老师退休多年,但他对戏剧的热爱,正如他的姓名一样,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乐在其中,纯情戏剧,每每进入物我两忘,如醉如痴的境界。</p><p> 丁老师总是以童心一般的好奇心对待学习。按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多学习文学艺术以外的知识,才可搞好专业。而且要天文地理,鸡毛蒜皮一把抓”。丁中纯老师性格开朗,最喜开玩笑。日常生活中很随意,甚至不拘小节。往往在大家谈论正经话题时,他也猛不丁的插进一句笑话,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有人调侃他,“三句话没一句正经的”。但他工作起来却非常严肃认真,在他眼里此时只有工作责任,批评人时甚至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尤其在一些学术观点上,让人感觉很固执。也正因此,他所编导演的节目或其他作品都有独到之处,多多少少都会出新意。</p><p>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过去,曾在他们眼中“小斌斌”的我,已到知天命之年。去年,他与我聊起戏剧专著的事情,我认为这是他几十年编、导、演、教戏的艺术成果,建议正式出版为宜。欣喜近期将付梓印刷,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p><p> 这本书的电子版我看过数遍,从二十几万字压缩到近十八万字,既有他几十年舞台实践沉淀、积累的体会、感悟,又有编、导、演方面的理论阐述。仿佛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老者与艺术对话,与徽州对话,与读者对话,娓娓道来,回味无穷。年逾古稀人应是颐养天年的佳期,他却仍对戏剧艺术如此坚守、执着,令人感动。</p><p> 因为我出身京剧世家,也曾从事京剧表演艺术专业,对京徽剧也有些许研究。所以书中戏曲部分,我的兴趣更浓,关注度更高。书中对戏曲艺术的“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规范,以及戏曲“服、化、道”包括舞美灯光程式化、综合性的精细描述,与中西方审美意识和戏剧观相比较的论述,实为难得。对戏曲艺术程式化的“写意性”“虚拟性”的论述更有独到之处。以“不像不是戏,全像不是艺”民间朴素的审美观与美术理论家、教育家潘公凯先生“错构、错置、错序”艺术界定的理论相结合,对戏曲艺术程式都在“错和不错之间”进行的论述,可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感悟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p><p> 众所周知,徽汉合流,皮黄交融,孕育了“国粹”京剧,徽剧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徽剧更是浓墨重彩,追根溯源。从“天下南北时尚徽池雅调”,到潘之恒、汪道昆说“一郡见者,惊若天人”的舞媚娘;再到四大徽班进京的盛况;文中还写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徽剧在国内外演出的盛况。“管中窥豹”,从徽剧的兴衰、起落、变异、发展的曲折传奇过程,相当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戏曲发展与演变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规律。</p><p> 行文至此,我的思绪插上了艺术想象的翅膀,跟着丁中纯老师这本书继续在戏剧的百花园里徜徉,在艺术的殿堂往前奔跑……</p><p> 最后,用我创意、作词的歌曲《大徽班》中的歌词结束此文:“人生如戏看世间百态,戏如人生演古往今来。”</p><p> 丁中纯老师如此,我亦如此,读者朋友,您呢?</p><p><br></p><p> 2019年5月31日清晨写于屯溪勤耕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