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研天下,掌中观世界”系列研学微课堂——“人文古韵,醉美山西”之“山西古建”第一篇(下)

刘默默

唐代木结构建筑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b>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疫情对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五严五防”“七个一律”重要举措,坚持“防控结合、杜绝感染、保障教学”的方针,确保全市教育系统“零感染”。</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固近期的外出研学课程暂时取消,但是学习不会止步于此,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广大学生制定的防疫线上学习的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听到、学到知识百科、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艺术魅力……</span></p><p> </p> 广仁王庙 <p>  芮城县与河南省灵宝市、陕西省潼关县隔黄河相望,是山西省的南大门,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说。</p><p> 这里背靠中条山,面对黄河水,历来被道家视为宝地,境内道教建筑遗存众多。</p><p> 这些道教遗存中,永乐宫以保存完整的元代壁画而闻名。</p><p> 在永乐宫西北1公里,古魏城北城墙的南端中龙泉村的一处高台上,<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还坐落着一座曾经渺渺不可闻的道教遗存,它就是广仁王庙。</span></p> 广仁王庙,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font color="#167efb">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font><br> 广仁王庙后条山葱翠,古堞峥嵘;<div> 庙前泉涌成溪,林木苍郁,这便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div><div> 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div> 布局结构 广仁王庙创建年代不详,<font color="#167efb"><b>现存建筑正殿为唐大和五年(831)遗构</b></font>,面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距今已有1186年的历史,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其它3座为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平顺县天台庵)中名列第二,可谓国之重宝。<div> <font color="#167efb"><b>它也是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惟一的道教场所。</b></font>2001年,广仁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历史沿革 广仁王庙前有一座戏台,戏台的前边原有五股泉水喷出,“阔五尺,深一丈”,水质甘冽,积水成潭,供村人饮用、灌溉。<div>  当地人把这泉称作五龙泉,在泉边建庙,称作五龙庙,庙内供水神,封号"广仁王",所以也叫广仁王庙。</div><div> 庙殿前镶嵌两通唐碑,一为《广仁王龙泉记》,唐元和三年(808)立,详细记载了县令于公引龙泉水灌农田、建龙祠的事迹;</div><div> 另一碑为《龙泉记》载:“县城北七里有古魏城,西北隅有一泉……年已,土遇旱歉,前令尹因而祷之,遂得神应,乃降甘雨,始命为龙泉已,制小屋,图其形,写龙之口,为乡人祷祀之所。</div> 尔来十有余载,神屋破坏漏墙壁颓毁,图形剥落……<div>  唐大和五年秋,六年春,无雨不及农用……由是,命乡人刻除旧舍建立新宇,绘捏真形,丹青四壁,古木环绕,山翠迴合”。</div><div> 该碑唐大和六年(832)所立,记载了扩建修葺五龙庙始末。</div><div> 20世纪50年代,文物专家据此碑文和建筑风格确定它为唐代建筑,并且认定最早重修的年代为唐大和五年(831)。</div> 修葺[qì]时期 广仁王庙是唐代祭祀龙王习俗最早的遗存实证,曾经香火不断。该庙宋、金、元、明四朝情况皆无史料可考。庙里立的另外几块碑都是清代的,据碑文可知,广仁王庙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都有修缮。 近代以来,广仁王庙香火不旺,逐渐破败,主要原因有,<b>一是</b>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对于水利和饮水的需要都脱离了对龙王的希冀,<b>二是</b>由于近代连年天灾人祸,民众谋生尚难维持,更顾不得祭祀神灵。<div> 广仁王庙原本还有东西厢房,在1949年前就已经倒塌不存,庙中神像也不知何时被破坏,成了一个长满了深绿蒿草的院子,空空荡荡、平平展展,孤零零的大殿和戏台似乎隔了好远的距离。</div><div> 特别是大殿,盛唐时代的雄风全无,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村中也只有一条狭隘的土路通到高台上。</div> 1958年,广仁王庙曾动过一次“小手术”,由于当年条件所限,施工人员锯短了正殿的前檐椽,改变了墙体形式,使正殿原有的部分唐代建筑风格丧失。<div>  此后大殿瓦顶出现严重残损、漏雨,多数构件糟朽,墙身开裂。<br><br>  2013年,国家文物局投资约250万元启动“落架大修”工程对其进行抢修。经过18个月的修缮于2015年1月4日开庙迎接八方来客,泱泱大唐风貌再现。</div> 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环境整治并于2016年5月完工,加固了庙前坡地和三眼窑洞,铺砌了村民广场,整理了游客到达参观的路径,砌筑加固了周边围墙,并增加了门票、管理、消防、安防监控等配套设施和用房,并在院落内部布置了序庭、斗拱庭、碑墙、古魏城遗址观景台、晋南古建筑展廊等一系列庭院式展览空间,在其中设置了中国重要古建筑时间轴、广仁王庙历史、四座唐代木构斗拱足尺模型展示等内容,使广仁王庙成为一处以宣传中国古建筑文化为主题的露天博物馆,与永乐宫的壁画主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一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的新景观。 <p>  </p><p><br></p><p> 如今,获得重生的广仁王庙,已成为众多古建爱好者的朝拜圣地之一。</p><p><br></p><p><br></p> 平顺县天台庵 天台庵位于中国山西省长治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原属实会乡),现存正殿及唐碑一通,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 (公元907年),<font color="#167efb"><b>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全部位于山西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b></font>,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庵,位于长治市平顺县东北25公里处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现存建筑建于五代后唐天成年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div>  院子的东部矗立着唐碑一通,由于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字迹已经风化,已无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div> 历史起源 天台庵是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div>  隋唐时期,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现了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div><div> 为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智顺应潮流,提出“义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这两种方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div><div> 他创立了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名。</div> 寺内景观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div>  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div><div> 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div><div> 此殿的琉璃脊饰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br> 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div><div> 殿身各柱柱头卷杀平缓优美,柱上施斗口跳斗拱,均用足材拱,跳头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槫。</div><div> 壁内施两道单材柱头方,方间用小斗承托。柱头方表面柱头部位刻出泥道重拱,各面柱头铺作之慢拱拱身甚长,形制古朴。<br> 正立面明间正中施补间铺作一朵,亦为斗口跳,但用单材。</div><div> 山面及北立面明间无斗口跳,仅于上层柱头方上隐刻一斗三升斗拱。</div><div> 转角铺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单材。</div><div> 殿身结构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div> 主要结构 现存的几根直抵于四椽栿下之柱均为后世所补加。<br>  明间前后檐平槫下施襻间。<div>  平梁上施驼峰+蜀柱承托横拱,拱上施替木承托脊槫。</div><div> 山面斗拱柱头铺作里转出一跳华拱承托箚牵。</div><div> 角部用45°递角梁。</div><div> 殿内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div><div> <font color="#167efb"><b>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br> 天台庵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b></font></div> 建筑特点 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水,坐北向南,占地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div>  院东矗立一唐碑,字迹风化不清。<br>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div><div> 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垛,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侧两面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br> 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div> 天台庵大殿留存至今后代多有维修,最主要的结构改造在于四椽栿上的蜀柱,唐构多低矮,屋面较平缓,不利走水,把低矮的驼峰换成更高的蜀柱是为了增加屋顶坡度,类似的改造还发生在布村玉皇庙、青莲寺藏经阁等唐代建筑中。除蜀柱外,天台庵的角梁、丁栿(劄牵)等均为后代更换,而蜀柱以上的平梁等又保持了原有结构。 虽然经历过后代改造,并不影响天台庵断为唐构,因为木结构古建筑断代主要考虑柱网、枓栱、主梁等主要部分,<font color="#167efb"><b>而天台庵的主要部分都保留了唐代特征,仍可断为唐构。</b></font>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温馨提示】:</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全世界共同的战“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加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广仁

王庙

天台

唐代

龙泉

明间

建筑

斗拱

大殿

承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