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研天下,掌中观世界”系列研学微课堂——“人文古韵,醉美山西”之“山西古建”第一篇(上)

刘默默

唐代木结构建筑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b>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疫情对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五严五防”“七个一律”重要举措,坚持“防控结合、杜绝感染、保障教学”的方针,确保全市教育系统“零感染”。</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固近期的外出研学课程暂时取消,但是学习不会止步于此,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广大学生制定的防疫线上学习的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听到、学到知识百科、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艺术魅力……</span></p><p> </p>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沿着自己的航道前进。<div><h3>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山西占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迄今尚存的古代建筑,几乎遍及全省各县市,<font color="#167efb"><b>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b></font></h3><div> 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计4万余处,上迄唐代,下至民国,构成了我国建筑史上品质超群、蔚为壮观的标本体系。<div>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唐朝建筑,举国仅存4座,都在山西。</div><div> 宋、辽、金、元时期,山西的建筑艺术最为辉煌,全国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建筑共160座,山西就有120座,占总量75%;</div><div> 现存元代之前的木结构建筑全国约计440座,山西350座,占到总量近80%……</div></div></div> <p>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筑体系,其间经历了<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萌芽(新石器时代)</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初步成型(夏商周)、基本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兴盛(隋唐五代宋辽金)、持续发展后逐渐衰落(元明清)</span>的过程。</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建筑技术上出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b></p> 发展史略 <p>  隋(581-618)立国之初和秦朝一样用民力过急,导致迅速覆亡,其建筑形态在短短四十余年内不可能产生大变化,故可归入唐论。</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唐(618-907)是继汉以后中国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b>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文化交融,北方吸收南方较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历史上第一次南方建筑技术北传。</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初唐</b>时的含元殿仍用部分承重墙,次年的麟德殿只两山用墙,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到<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武则天建明堂已经是全木结构</b>。</p><p> 自高宗,武后(650-705)之后,<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唐木构基本定型,厅堂殿堂两种构架形成,斗拱与柱头枋结合形成铺作层,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b></p><p> 以后的盛唐、中唐、晚唐主要是踵事增华,更加完善、精密。</p><p> 国内留存至今的唐木构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其中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均有不同程度改建,<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只有五台佛光寺和南禅寺较好地保持了唐貌,故研究价值较大。</b></p><p> 而四座唐构中又只有南禅寺为中唐建筑,其余均为晚唐。 </p><p> 初唐和盛唐建筑无存,只能靠其他间接材料作研究。</p> 建筑技术 <font color="#167efb"><b>唐代建筑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铺作层的形成和基于此的殿堂式构架的成型。</b></font><br> <font color="#167efb"><b>斗拱</b></font>在前代很大程度上只是挑檐构件,到了唐代终于发展成为成熟的纵架横架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梁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div> 横架中的梁与斗拱发生关系,梁头甚至成为斗拱的华栱或者耍头,而顺身拱同时与柱头枋、罗汉枋、阑额一齐组成纵架,横纵架通过斗拱十字相交咬合在一起。</div><div> 层层叠上的枋栱也组成了一个围合的木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铺作层,利于连接柱网,使之聚合,意义类似于现代的圈梁。<br> <font color="#167efb"><b>殿堂式建筑的三个水平层结构正是基于铺作层的形成,柱网、铺作层、屋架依次水平叠加形成整体的构架。</b></font>同时在此基础出现了各种平面分槽形式。</div>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造形规整完善,制作精细,技法纯属,<font color="#167efb"><b>堪称我国唐代建筑的代表作。</b></font><div> 殿内的唐代塑像和唐代壁画荟萃一堂,极为珍贵。集塑像、壁画、墨迹、建筑于一体的东大殿<font color="#167efb"><b>,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为“第一国宝”。</b></font></div> <b>建筑名称:</b><font color="#167efb"><b>佛光寺大殿(又称“佛光寺东大殿”)</b></font><div><br><b>建筑时期:</b>晚唐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div><div><br><b>建筑级别:</b>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b>建筑位置:</b>山西五台县东北三十二公里,佛光寺中轴线东高台上。</div><div><br><b>建筑简介:</b>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是后代增添。<br>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div><div><br><b>建筑评价:</b>佛光寺大殿现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div><div><br><font color="#167efb"><b>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五台山及中国没有早期的木构建筑,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b></font></div> <p>  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山西五台,七开间单檐庑[wǔ] 殿。</p> <p>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p><p> 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书记载。</p><p> 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发动灭法运动,佛教界称为称会昌法难,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p> <font color="#167efb"><b>佛光寺东大殿虽不是年代最古的建筑,但因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非常直接地体现了晚唐中型殿堂的形制而被称为“亚洲佛光”。</b></font><div> 佛光寺毁于会昌灭发,但灭法后不久便原址重建。</div><div> 虽处五台之外,但却为当时名刹,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唐代壁画亦对其有所反映。</div><div> 但随着时势变迁,寺院渐渐冷落,于深山中几无人问津,与台内众多佛院香火旺盛形成鲜明对比。</div><div> 但正因其香火稀少无人问津,无力大规模修缮,才保得住唐代原构,五台诸寺,已都是明清遗物,相比之下价值不可同日而言。</div> 东大殿为殿堂式建筑,平面为宋称的金厢斗底槽,柱网整齐,柱子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径高比1:8.8,柱头抹圆,只用阑额不用普柏枋,同南禅寺大殿。<div>  斗拱宏大,材30×20.5cm,稍大于一等材,出跳1.98m,出檐3.36m,柱头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第一挑偷心,下昂头用批竹形式,为唐辽特征,昂尾压在草乳栿下,已经异于早期长昂若斜梁的形态。</div><div> 补间减铺不减跳,五铺作不用栌斗。此补间做法为唐、五代、辽初期的普遍做法。整组铺作层高约柱高的一半,略同南禅寺的比例。内部分明草栿,明栿后尾出檐变成二跳华栱,支承下昂挑重,此法也略同南禅寺。草架八椽,四椽栿前后对二椽乳栿,平梁上只用叉手承脊榑,同南禅寺。</div><div> 铺作层和明栿组成的井干式木框十分明显,横纵交结在一起的木框牢牢地稳定住横纵两架,为上下柱网和屋架层的重要过度层。举折1:4.77,小于南禅寺,但也是实例中第二缓之举折了。屋面用椽一层,阴阳铺叠,滴水用重唇瓪瓦,屋脊板瓦垒叠,为元之前的通用形式,异于明清筒脊。</div><div> 脊尾用鸱尾高3.07m,正脊中间火珠、走兽疑为后物。小木作方面,用板门、直棱窗,棱条断面正方形,异于南禅寺的三角形。平闇[àn] 内槽升高,异于宋法式所见,方格较密,为唐宋特点。</div> 南禅寺大殿 <font color="#167efb"><b>南禅寺大殿,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b></font><div>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div><div> 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div><div> 宋、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葺,1973年又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式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豪放面貌。</div> 历史渊源 南禅寺大殿,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檐柱12根,其中3根抹棱方柱当是始建时遗物。<br>  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内无柱。殿内有泥塑佛像17尊,安置在凹形的砖砌佛坛上,佛坛上后部正中为释迦牟尼塑像,庄严肃穆,总高近4米,基本保存了原有风貌,<font color="#167efb">是现存唐代塑像的杰出作品。</font><br>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结构 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人墨书题字:“因旧名旹(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font color="#167efb">是寺宇殿堂重建年代之证,较佛光寺东大殿早75年。</font><br> 殿内佛像与殿宇同时建造,是中国除敦煌外稀有的中唐彩塑。<div> 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灭法,中国佛寺大都毁坏,而南禅寺由于规模较小,处地偏僻,且州府县志和佛教经籍上均无记载,幸免于难,留存至今。<br> 后经宋、元、明、清各代,虽曾有过一些维修和装绘,两厢配殿和山门均经重葺,但唐式大殿的规制结构和殿内唐代塑像的体貌都依旧保存了下来。</div> 显著特征 <font color="#167efb"><b>南禅寺大佛殿较小,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b></font><br> 大殿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 11.75米,进深10米。殿前月台宽敞。<div> 前檐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div><div> 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 3根,皆为创建时的原物,余皆圆柱,柱底自然料石作柱础。</div><div> 各柱微向内倾,角柱增高,侧脚、生起显著。</div><div> 柱间用阑额联系,无普柏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唐代特征显著。</div>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殿内无柱,无天花板彻上露明造。</b></p><p> 通长的两根四椽栿横架于前后檐柱之上,栿上施缴背,通达前后檐外,再上为驼峰、大斗、捧节令栱、承平梁和平榑。</p><p> 平梁两端施托脚,其上用大叉手承托脊榑,无驼峰与侏儒柱。</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种构造是汉唐期间的古制,五代以后已不复见。</b></p><p> 梁架两山用丁栿,转角处仅设搭牵一道,承椽枋与平榑相交之点,用直斗承托。</p><p> 梁栿形制皆为月梁式。</p><p> 檐柱上施斗栱承托屋檐,无补间铺作,古制犹存。</p><p> 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第二跳华栱系四椽栿伸至檐外制成,缴背伸出檐下砍成耍头,与令栱搭交承替木和撩檐榑。</p><p> 两山斗栱上的耍头,是丁栿外端。</p><p> 转角处施45度斜栱,令栱制成鸳鸦交首栱。柱头泥道栱之上,叠架柱头枋两层,下层隐刻慢栱,上层置驼峰,皿板、散斗承压槽枋。各栱卷杀皆分五瓣,每瓣微向内倾,这种作法曾见于齐隋间石窟窟檐和墓葬雕刻斗栱之上,建筑实物中此为仅见之例。</p> 唐朝遗物 殿顶举折平缓,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榑之间的1/5.15,即19.4%。<div> 檐出部分仅施檐椽一层,不加飞椽。</div><div> 翼角处大角梁通达内外,无子角梁,平直古朴。</div><div> 殿内佛坛宽大,约占室内面积的二分之一。</div><div> 坛上彩塑17尊,皆为唐物。</div><div> 主像释迦佛,体形高大,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div><div> 两侧有文殊、普贤各骑狮像。</div><div> 主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div><div> 文殊、普贤前隅有獠蛮、拂菻牵引狮象和二童子仰望,再前为二侍立菩萨和二天王。</div><div> 释迦前面有二供养菩萨置莲台上。</div><div> 各像比例适度,面形丰满,衣饰华丽,神态自如,体形较六朝柔和。</div><div> <font color="#167efb"><b>与敦煌唐塑相较,如出一辙,是中国现存寺观彩塑中的珍品。</b></font><br> 此外,南禅寺还保存有角石2块,石狮3躯,小石塔1座,雕工精练,亦为不可多得的唐代遗物。<br> 南禅寺年久失修,大殿木构件有所风化,地震冲击后梁架向东歪闪,檐柱向前倾斜,部分构件脱榫劈裂,四椽受压弯垂10余厘米。</div><div> 经过实地发掘、测绘设计,制成修复方案,1974~1975年落架修缮。<br> <font color="#167efb"><b>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性格。</b></font></div><div> 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font color="#167efb"><b>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b></font></div><div> 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br> 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受到破坏。</div><div> <font color="#167efb"><b>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b></font></div>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温馨提示】:</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全世界共同的战“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加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建筑

南禅寺

大殿

佛光寺

唐代

殿内

斗拱

作层

木构

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