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疫情的发生让一切都不一样了,原本聚少离多的家庭有了更多的相聚时光,原本飞速转动的人们有了更多审视自己的时间,原本奔走、喝酒、吃饭的春节变成了宅在家里的蜗居生活,原本面授的课程都以网课的形式呈现……一切都在悄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是偶然,也是必然。</p><p><br></p> <p>作为一名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我也不例外,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网课大军中,第一堂课便有幸聆听到了我的恩师董进宇博士讲的《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常犯的十个基础性错误》,对照自己,曾经也是条条中枪,通过两年多的学习,现在的自己也偶尔会中那么一两枪,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谁又能无过呢?过去的已经过去,做错的已然做错,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做才能不中枪?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结合老师所讲内容,审视自己、厘清思路、找准方向、坚定信念、持爱前行。</p><p><br></p> <p>首先,结合老师所讲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完成的工作,我觉得目前重点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完成人际关系经验的积累和自我价值的定位。人际关系经验的积累说的是外在的事,而自我价值的定位说的是内在的事,内在和外在是互为镜像的关系,拥有什么样的内在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反观出内在。从关系的基本形态看,可以分为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分别对应着内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与孩子构建的是最基本的三元关系,它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孩子最初都是借由父母来认识和定位自己,由于自己过去的无知,让孩子一直都是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认识和定位自己,特别在意别人的言语和评价,因此孩子的自我价值很低,在初中之前,一切顺风顺水,皆大欢喜,但一进入初中,各种问题凸显,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孩子不堪一击,为了保护自己,孩子退回到最初的三元关系中。在人际关系经验的积累上,孩子最初都是通过模仿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应对外界,由于自我价值低,在人际交往中要么表现得强势,要么表现得小心翼翼,作为父母的我们没有能力,也不懂得怎么引导孩子去处理和化解这些问题,只是一味地让孩子换位思考,结果孩子积聚了太多的委屈、抱怨和不满情绪,无处排解,也为后期孩子的不堪一击埋下了定时炸弹。</p><p><br></p> <p>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两个方面的成长任务呢?第一、从家庭内部着手,和谐夫妻关系,调正亲子关系,稳固三元关系,做孩子和另一半的良性哈哈镜,让孩子在父母之间的相处和自己与父母的相处中学会怎么与他人相处;第二、借力外部环境,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在与不同人的交流与相处中完成人际交往的自我理解,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第三、教育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找到把事做成的美好感觉,让孩子从做事中找到胜任感;第四、帮助孩子寻找人生导师和心灵伙伴,让孩子的内心不再孤单,年前就有一个帮孩子找大学生家教的计划,由于疫情被搁置了;第五、不断学习爱、成长爱、提纯爱,因为爱是一切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只有把这种人类最柔软的情感表达给孩子,才能激发出孩子向上、向善的动力,从而让孩子完成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和自我理解。</p><p><br></p> <p>其次,针对十大基础性错误必须警钟长鸣,时常翻出来对照警醒自己,我觉得自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错误七:把孩子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也就是界限感,这是我一直做的不好的地方。以前的我是包办代替型的,通过学习之后才明白,我的包办代替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这样做的后果是剥夺了孩子成长锻炼的机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行”,一次次抹杀了孩子把符号变成真知的机会。从现在开始时刻警醒自己,要划清和孩子的界限,分清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尽量做到放手、身教、不插手、不越界,各自安好、彼此关照。</p><p><br></p> <p>最后,通过这次课,我懂得了妥协是一种智慧,是成功,不是失败,学会妥协不仅在家长教育孩子时适用,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适用。我以为妥协的背后是放下身段,全然地接纳和尊重,是自我价值高的表现,如何能做到心悦诚服地妥协,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成长,增加背景知识、提升吨位,用心去感受和聆听,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心若向阳,何惧悲伤!过去已去,未来可期,心怀恐惧,持爱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