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转眼婆婆去世已有十个年头了。她老人家是在玲玲上大学的第二年春去世的,去世时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 婆婆其实出生于私塾先生(教师)之家,直到她十二岁时,家里才有了妹妹(无兄弟),家境在当时应该算是不错的。可是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她的父亲竟然不教她读书识字,八九岁时就烧火做饭,十几岁时,纺纱、织布(从棉花变成棉布)等一套手艺就全会了,还陪着父亲去卖布。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她居然把棉布裹在身上(我至今也想不明白,她一米五几的个子是怎么把老粗布裹在身上的),穿过日本鬼子的封锁线,到新四军的根据地去卖布,这是何等的胆识和魄力呀。遗憾的是,在她只有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病逝了。</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由于年轻时不平凡的历练,造就了她老人家勤劳、勇敢、智慧、包容的性格,以至于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时她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饿死人是常有的事),她硬是凭自己的能力,团结整个家族中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仅保证整个家族十几口人一个都没有饿死,还把娘家的老母亲和妹妹接到婆家一起生活。一般男人都做不到的事,婆婆却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婆婆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为了他们的读书、成家、立业可谓是殚精竭虑,操碎了心。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的孩子要想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谈何容易。好在苍天有眼,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后,她的小儿子考上了当时的大专院校,跳出了“农门”,给了一生要强的老人家莫大的安慰。</p><p class="ql-block"> 婆婆晚年虽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合肥,但她无时无刻不牵挂生活在老家的哥哥和姐妹们。不是担心这个儿子工作太累、太辛苦,就是担心那个女儿俩口子是不是又怄气了什木的,念叨个不停,以至于后来玲玲都说,我奶奶就心疼她自己生的孩子。这大概是母亲的通病吧。</p><p class="ql-block"> 婆婆虽心疼自己的孩子,但她在外人面前从来不说媳妇和女婿的不是(其实他们是有很多缺点的),这就是她老人家的高明之处。她疼爱自己孙女更是没商量,放假时,只要我们让孩子洗碗什木的,她立马就会说,玲玲,放那放那,奶奶帮你干,不用学干活,学会了以后就要多干。什木逻辑?无语😓。</p><p class="ql-block"> 她晚年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每周六风雨无阻乘车去四牌楼那的教堂做礼拜,回家后还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不认识的字就问她的孙女,她后来真的认识了很多字,她的线装本《圣经》和《赞美诗》两本书都翻破了。</p><p class="ql-block"> 婆婆常说:火要空心,人要衷心。大富是天生的,小富是累来的。还说什么钱就在天上飞,就看你愿不愿意够等等。她的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她的子孙们。如今,她的子孙们都过得很好,有房有车,其乐融融。一大家族几十口人还能经常在一起聚一聚,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将至,谨以此文纪念她老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