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站在丁香紫荆树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邯郸 那座山</p><p><br></p><p>在涉县赤岸村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院内,有两棵树,一棵叫丁香,一棵叫紫荆。已经80年的树龄了,每到春天,特别是清明时节,依然枝繁叶茂,花香怡人。</p><p><br></p><p>这是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刘伯承、邓小平亲手栽种的。展现了太行根据地军民钢铁一般的抗日意志,昭示着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早一天到来。就在这两棵树下,刘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开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br></p><p>又是一年清明时。站在丁香紫荆树下,遥想当年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血与火的历史,我们不禁为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叹服,因此也更加怀念他们的丰功伟绩。</p> <b>丁香紫荆树下,刘邓组织指挥了大小数万次的战役战斗,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涉县由此成为太行抗战的“大本营”,诞生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b><div><b><br></b></div><div>抗战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转战太行,浴血奋战。从1940年5月底进驻涉县,到1945年底离开赤岸。进驻时正是百团大战前夕,离开时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近六年间,一二九师以赤岸为司令部、涉县为大本营,发展由初创向快速转变,政权由分散向统一转变,战略由游击向正规转变,进入全面强盛阶段。<br></div> <div>“9000将士上前线,30万大军出太行。”抗战结束时,一二九师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已发展壮大为30万正规军、40万民兵,并锻造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一二九师精神。<br></div><div><br></div><div>创建的以涉县为首府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据地,130多个党政军机关驻扎在太行山间、清漳河畔,涉县成为整个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边区政府为日后组建华北人民政府,乃至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提供了基本架构。</div><div><br></div><div>一二九师的老首长们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许多成为统率一方的高级将领和领导干部。1955年共和国第一次授衔时,走出了刘伯承、徐向前2位元帅、3位大将、18位上将、48位中将、295位少将,建国后走出了32位共和国部长。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近百位老领导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邓小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div> <b>丁香紫荆树下,刘邓运筹指挥上党、平汉战役,支持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涉县由此成为解放战争的揭幕地,为解放全中国探索了有益经验</b><div><b><br></b></div><div>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方面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首先要来太行山抢夺抗日胜利果实。为粉碎国民党的内战阴谋,支持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刘伯承、邓小平于1945年8月25日,从延安乘飞机返抵太行驻地赤岸,通宵达旦谋划战役方案。<br></div> <div>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后,刘伯承站在丁香紫荆树下,对生擒的国民党军军长史泽波及其他28名将级军官说:“古语有句话:‘王者之师,所向无敌’,用现代话翻出来,就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战争,没有攻不下的碉堡,我们胜利的秘诀也就在这个问题上。”<br></div><div><br></div><div>接下来的平汉战役,争取新八军等万余人起义,毙伤国民党军3000余人,俘获1.7万余人。刘伯承对高树勋说:“高先生能在此时高举和平民主的义旗,与人民合作,共同为和平民主斗争,乃是国民党所有爱国军人的楷模”。<br></div><div><br></div><div>上党、平汉战役作为解放战争的揭幕之战,打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军队对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仗,首开人民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先例,成功策反第一个国民党将领高树勋起义,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div> <p><b>丁香紫荆树下,刘邓反复研究漳南大渠修建方案,组织军民生产渡荒,涉县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示范园,改革开放理论在太行山上萌芽</b></p><p><b><br></b></p><p>1941年秋冬至1943年,涉县连年大旱,粮食几近绝收,而日军则乘机开展频繁残酷的“扫荡”。为帮助群众渡过灾荒,刘邓号召一二九师、边区政府和太行区党委紧缩一切开支,开凿漳南大渠,实行引水上山。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要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全靠土办法进行施工,而且是在战争环境下,简直不敢想象。<br></p> <p>边区政府拨出专款160余万元(冀钞),采用以工代赈的形式,历时一年多时间顺利竣工。赤岸等8个村3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每年增产粮食70万斤。群众称之为“将军渠”、“幸福渠”,并传唱民谣:“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br></p><p><br></p><p>为了激发根据地军民更大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赤岸召开太行分局会议,强调把生产当作今后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撰写《太行山的经济建设》一文,提出一系列关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观点。</p><p><br></p><p>出台“奖勤罚懒”的赏罚制度,支持制订“滕杨方案”,正确处理部队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和分配中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切归公、反对私有等思想观念。开创性的政策举措,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思想之花,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土地上萌发。</p> <p><b>丁香紫荆树下,刘邓与太行人民的血肉深情经风沐雨,日久弥坚,涉县由此成为“老八路的第二故乡”,将军岭是八宝山外埋葬将帅灵骨最多的地方</b></p><p><b><br></b></p><p>抗战年代,刘邓首长在两棵树下,不分昼夜地运筹谋划,依靠根据地人民壮大了队伍,建立了政权,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太行人民在共产党、子弟兵的庇护下,获得了解放,实现了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八路军与老百姓,血融着血,心连着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b><br></b></p> <div>建国后,老首长们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但总以各种方式关心支持着老区的发展。刘伯承曾说:“四川开县是我的故乡,河北涉县是我的第二故乡。涉县人民养育了129师,也养育了我。”生前心系太行山,逝后魂归将军岭。庙坡山改建的将军岭上,埋葬着刘伯承、徐向前、李达、黄镇等将帅的骨灰。<br></div><div><br></div><div>赤岸村的乡亲们,无时不挂念着他们的刘师长、邓政委。每当农闲时候、夜幕降临,聚到丁香紫荆树下,回想当年的抗战岁月;每当清明时节、春节之前,前去将军岭上扫墓,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村里人特别看重这两棵树,视为赤岸村的瑰宝、太行山的丰碑。</div><div><br></div><div>“文革”中,小平同志蒙冤受屈。当年的村武委会主任张义库,担心刘邓首长亲手栽种的这两棵树被毁,就在一个夜晚,冒着风险,偷偷移回了家。直到1979年司令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时,张义库才将两棵树移回原处,为此还拆掉自家的一面院墙。<br></div> “几经风霜迎春来,百般红紫争艳开。问伊哪得香如许,道是将军亲手栽。”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丁香紫荆两棵树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愈发郁郁葱葱。站在两棵树下,“为了谁,依靠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时代之问重重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