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鲤鱼洲

张传桂

<p>  2015年8月初,经张文定、钟容生、赵松发、戚菊华等同学商讨酝酿,由张文定同学起草发出《致同学们的一封信》,信中倡议:原在北京大学江西分校七连(中文系)的同学,于2015年8月28日聚会南昌城,重返鲤鱼洲,探访那片神奇的土地,共同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p><p><br></p><p> 倡议信发出以后,立即得到了北京、上海、江西、广东、福州等地同学们积极而又热烈的响应。 遥想当年,公元1970年8月28日,我们前往北大江西分校报到的学员,意气风发,满怀豪情,从天南海北汇集南昌四中。直到那时,我才得知北大江西分校并不在南昌市,而是在南昌县鄱阳湖边一个叫做鲤鱼洲的地方,离南昌市还有近50公里。1969年5月至9月,为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加强战备的紧急指示,给教师们找一个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的地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鲤鱼洲办起了试验农场,数千名北大和清华的教职员工,来到鲤鱼洲农场劳动改造。他们过着军事化管理的生活,修渠,筑坝,开垦,耕种,烧砖,盖房,称之为“走五.七道路”,教职员工们一律称作“五.七战士”。1970年8月31日,我们新学员到达鲤鱼洲,在这里与教职员工们同走“五.七”道路,边学习边劳动,度过了一年艰苦卓绝的青葱岁月,至1971年7月撤回北京总校。如今,在告别鲤鱼洲40多年以后,在当年去北大江西分校报道的纪念日里,能够聚会南昌城,重返鲤鱼洲,同学们心中激动之情难以言表。</p> <p>  徐刚(左),张文定(中),李小征(右)及陈友庄师妹,从北京乘火车前往南昌。李小征是总校中文系同学,当年来自海军,祖籍江西吉安,自称江西老表。陈友庄是七连(中文系)子弟,陈贻焮老师的女儿,当年在鲤鱼洲北大子弟小学读书。</p> <p>  上海的余上海(右二)等同学到达南昌,受到先期到达的周鸣武,李仲柏,张文定,许贤明,张传桂等同学的热烈欢迎。</p> <p>  8月28日上午,各路同学在江西师大学术交流中心汇齐后,整装出发,前往鲤鱼洲。</p> <p> </p> <p>  沿着赣江江岸走。在车上,同学们心情激动,七嘴八舌说个没完没了。我又对徐刚说起他当年作的诗:《沿着赣江江岸走》。1970年8月31日上午,我们前来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报道的首批工农兵学员,从集结地南昌四中整装出发,以徒步行军方式奔赴鲤鱼洲。队伍沿赣江大堤向东而行,一路欢笑一路歌声。为了鼓舞士气,消除疲劳,连、排干部还号召大家轮流作诗朗颂。当时,徐刚曾胳膊一挥,喊出几句顺口溜似的诗句,我记得头两句是:“沿着赣江江岸走,大步奔向鲤鱼洲……”经过一天的徒步行军,夜里十时许,我们终于到达了七连驻地。夜暗下,看不清周围的地形地貌。只看到在一条小河边搭有两排草棚,建有两排砖瓦平房。在两排草棚前边,用竹杆和芦席搭起了一座牌楼,电灯光映照出一行斗大的字:欢迎新战友。锣鼓咚锵,鞭炮齐鸣。北京大学已有四年没有招生,我们的到来,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当时,徐刚曾赋诗一首,我记得头两句是:“鲤鱼洲上迎战友,毛竹杠子搭彩楼”。</p> <p>  鲤鱼洲位于南昌市以东的南昌县,距离南昌市区约50公里,地处赣江下游支流汇入鄱阳湖处,原是鄱阳湖畔的一片天然滩涂湿地。 1960年代初,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南昌县在此办起了国营鲤鱼洲垦殖场。1965年,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下,南昌县组织蒋巷、尤口、幽兰、麻丘、茌港、罗家等六个区4.4万劳力在此兴修圩堤,围湖造地,将鲤鱼洲与鄱阳湖隔开。参战人员头顶青天,脚踏草原,住草棚,吃咸菜,于 1966年2月完成了筑堤任务。此后,鲤鱼洲垦殖场招收了几百个农民工及大批知识青年,在此安家落户,耕种土地,逐步完成了对鲤鱼洲的改造。</p> <p>  这张老照片,我们到达鲤鱼洲七连(中文系)后住过的草棚。棚顶上的粗体大字: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是当时的办学方针。1969年9月,北京大学两千余名教职员工,陆续来到鲤鱼洲,天苍苍,野茫茫,一片湿地荒原,他们只能用毛竹稻草搭盖草棚栖身。我们入学到达鲤鱼洲以后,在大草棚里住了半年的时间,直到1971年初才搬进砖瓦房。</p> <p>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第七连中文系1970级教学排名单:</p><p><br></p><p> 教学领导小组:</p><p> 组 长:袁良骏</p><p> 成 员:袁良骏、严家炎、闵开德、乐黛云、冯钟芸</p><p><br></p><p> 排 长:闵开德</p><p> 副排长:徐 刚(学员)</p><p><br></p><p> 一 班:(10人)</p><p> 班 长:李仲柏(江西)</p><p> 副班长:王纪根(上海)</p><p> 党组长:罗金灵(广州部队)</p><p><br></p><p> 学 员:余上海(上海)、王惠兰(江西)、朱菊英(上海)、朱培植(广东)、 赖美凤(江西)、吕水传(江西)、梁炽文(广东)</p><p><br></p><p> 教 师:袁行霈、段宝林、周先慎。</p><p><br></p><p> 二 班:(10人)</p><p> 班 长:钟容生(广州部队)</p><p> 副班长:魏根生(上海)</p><p> 党组长:邓新凤(广东)</p><p><br></p><p> 学 员:曹仲华(上海)、王仙凤(江西)、黄菊英(江西)、符功琪(海南)、许贤明(江西)、陈泽富(江西)、戚菊华(上海)</p><p><br></p><p> 教 师:乐黛云、陈贻焮、严绍璗。</p><p><br></p><p> 三 班:(11人)</p><p> 班 长:赵松发(江西)</p><p> 副班长:张传桂(福州部队)</p><p> 党组长:杨根莲(江西)</p><p><br></p><p> 学 员:于根生(上海)、王永干(上海)、梁玉萍(江西)、傅米粉(江西)、 朱美英(上海)、张文定(上海)、周铭武(广东)、徐 刚(上海)</p><p><br></p><p> 教 师:张雪森、冯钟芸、洪子诚。</p> <p>  这是原七连的老房子,是当年教职员工们自己烧制砖瓦,自己动手建成的。如今,这些砖瓦房依然保存完好。</p> <p>  当年的老照片,七连(中文系)墙上的大批判专栏。</p> <p>  当年七连的老房子,上边的老标语还在:备战备荒为人民。</p> <p>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办公室旧址。北京大学江西鲤鱼洲试验农场,创办于1969年9月,1970年8月改称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9月撤销,所有资产由南昌县接收,从幽兰乡移民数百户,就有了现在的梅池村和红井村。试验农场时老师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方法开垦出来的农田还在,方方正正,非常利于机械化耕种,是北京大学留给鲤鱼洲的一份遗产。</p> <p>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已经开辟为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陈列馆。陈列馆扁额,由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先生题写。2014年4月,厉以宁曾率全国政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研组,赴鲤鱼洲五星垦殖场调研,并到北大江西分校旧址作故地重游,写下了“事非亲历不知难”的感言。</p> <p>  来到熟悉的校门前,感觉又回到了当年,又找到了当年的感觉。右起:李仲柏,张传桂,徐刚,吕水传,余上海,杨根莲,魏根生。还有两位,看不太清。</p> <p>  朱美英同学。老校门前留个纪念。</p> <p>  徐刚(兼学员排副排长)。</p> <p>  钟容生(二班长)。</p> <p>  李仲柏(一班长)。</p> <p>  张传桂(作者)。</p> <p>  同学,兄弟,战友:钟容生(左),当年来自广州军区42军;张传桂(中),当年来自福州军区29军;徐刚(左),当年来自上海崇明岛,原来在南京军区服役,1965年退伍。</p> <p>  同班同学:于根生(右),张传桂(左)。</p> <p>  三班老同学。赵松发班长(右),于根生(中),张传桂副班长(左),左边往别处看的是许贤明。</p> <p>  老同学,赵松发(右),钟容生(中),于根生(左)。</p> <p>  老同学,钟容生(右),于根生(左)。</p> <p>  老同学。左起:王惠兰,钟容生,徐刚,许贤明(江西井冈山人)。</p> <p>  老同学,赵松发(右),李小征(左)。</p> <p>  老同学,张文定(右),赵松发(左)。</p> <p>  老同学,曹仲华(右),张文定(左)。</p> <p>  老同学, 戚菊华(右),徐刚(左)。</p> <p>  相谈甚欢。</p> <p>  三班同学合影,左起:张文定,张传桂,杨根莲,周鸣武,徐刚,朱美英,于根生,赵松发,李小征(总校中文系同学)。</p> <p>  二班同学合影,左起:陈友庄(师妹),戚菊华,陈泽富,钟容生,魏根生,许贤明,曹仲华,王仙凤。</p> <p>  一班同学合影,左起:余上海,李仲柏,吕水传,王惠兰。</p> <p>  原七连(中文系)学员合影,前排左起:朱美英,于根生,赵松发,徐刚,周铭武,李仲伯,张文定,钟容生,陈泽富,魏根生。后排左起:吕水传,许贤明,张传桂,余上海,杨根莲,王惠兰,曹仲华,戚菊华,王仙凤。</p> <p>  陈友庄师妹(后排左一),李小征同学(后排右一)参加合影留念。</p> <p>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陈列馆馆长张友茂先生,与同学们一起合影留念。</p> <p>  同学们向北大江西分校旧址陈列馆赠书。</p> <p>  徐刚同学为北大江西分校旧址陈列馆题词:“重返鲤鱼洲”。</p> <p>  签名留念。</p> <p>  张友茂馆长向同学们介绍分校旧址陈列馆发展规划。张友茂是我国著名的辞赋家,剧作家,生态环保专家,彭蠡赋派开创者,当代鄱阳湖文化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辞赋,著有《张友茂骈文集》、《张友茂赋集》等。</p> <p>  张友茂馆长给同学们讲解陈列馆陈列内容。</p> <p>  这张挂在陈列馆突出位置的照片,是我们七连(中文系)师生的合影,1971年2月摄于井冈山纪念馆前。1970年12月22日,至1971年4月9日,我们七连(中文系)师生,曾前往井冈山,安源,长沙,韶山等地学习中共党史,历时三月有余。</p> <p>  认出自己的照片了。同学们很自豪,陈列馆里挂的照片,很多都是我们七连(中文系)师生的。</p> <p>  看的很认真仔细。</p> <p>  边看边拍。</p> <p>  感慨万千。</p> <p>  沉思良久。</p> <p>  在陈列馆内自己的老照片前合影留念,左起:周鸣武,张传桂,朱美英,李仲柏。</p> <p>  当年用过的农具。</p> <p>  看到当年用过的农具,好亲切的感觉。</p> <p>  彭佩云、陆平、厉以宁、张岱年、季羡林等北京大学知名人士,都曾在鲤鱼洲劳动过。据彭佩云同志回忆,她一到鲤鱼洲就和当地农民一起参加修堤大会战。一天干到晚,肩上磨破了皮,晚上住在草棚里,夜雨袭来屋子频频漏雨,彻夜难眠。以后又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下田干活、挑粪,还去码头卸粮,扛起粮袋走在跳板上又吓又累又急,生怕不小心栽到水里去。</p> <p>  墙上的大字标语,还是当年的。</p> <p>  鄱阳湖大堤。</p> <p>  北大排灌站。</p> <p>  1970 年12月5日,我们七连(中文系)师生41人去井冈山学党史,由于连续阴雨天气,鄱阳湖大堤道路泥泞,汽车无法通行,学校派出两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牵引我们学员乘坐的两部卡车前行。我们三班乘坐的那部嘎斯牌卡车,在行进至清华大学农场时,左侧后轮打滑导至翻车,四轮朝天倒扣于堤下,张雪森老师与王永干同学当场牺牲,另有5人受伤。</p> <p>  2015年8月28日,我们中文系部分同学重返鲤鱼洲时,前往当年张雪森老师和王永干同学牺牲处,用鲤鱼洲的鲜花,北京的二锅头,上海的神仙酒及杏花楼月饼,祭奠张雪森老师和王永干同学。</p> <p>  奠酒。不忍离去,三步一回头。</p> <p>  2018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将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铭石为碑,以示后人。鲤鱼洲,那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依然充满神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