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 丹 情 缘

川子

<p>  又到了牡丹花开的季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牡丹花开洛阳城的真实写照。在盛世的今天每到牡丹花会期间,前来洛阳观花的、赏花的人如潮涌络绎不绝。真可谓,花如海,人如织。虽然,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来洛阳看牡丹的人没有以往多,可牡丹依旧笑春风。其实,春天里百花盛开,人们为什么唯独对牡丹情有独钟,这和牡丹的高洁贵美的品格有很大关系。</p><p> 传说女皇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p> <p>  因为故乡的缘故,我对牡丹情有独缘。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住着一个山东菏泽的同学也喜欢牡丹,我们经常为洛阳牡丹好还是菏泽牡丹好,争得不可开交,惹得其他地方的同学看热闹。他们往往为了不得罪人,一般会说,你们二个地方的牡丹都好。其实这些南方同学也只是在电视、报刊杂志上见过牡丹,他们也没有真正见过牡丹。为了弥补同学们的遗憾,也证明一下洛阳牡丹甲天下,一次寒假结束开学时,我决定带盆牡丹到学校。只是当时八十年代末期,刚过完年,冰天雪地还真不好买牡丹。跑了洛阳许多地方都没有卖牡丹苗的,最后还是在310国道边,买了二颗牡丹苗,满怀兴奋的心,带回学校宿舍。可能因为学校在南方的缘故,还在同学们期盼太热烈,没事都浇水,没过多久牡丹死啦,真是英雄未捷身先死,看牡丹花成了泡影。还有一次,在洛阳学习,学习间隙大家举酒言欢,不知谁建议把牡丹花泡到酒里来喝,一个同学立马摘了几片花瓣放入酒里,喝的几个女同学面若桃花。醉眼朦胧的我们觉得女同学比往常漂亮了许多,只是第二天,让女同学骂的狗血喷头,原来有好几个女同学喝了牡丹酒过敏。</p><p> 后来,也先后养过几盆牡丹,可能因为住楼房的关系,往往是第一年牡丹花开的婀娜多姿,第二年虽然精心伺候,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我想这可能是牡丹属于大自然的,她离不开养育她的土地。这也是牡丹回报大地的一种方式。正如《牡丹之歌》唱到:</p><p>啊牡丹</p><p>百花丛中最鲜艳</p><p>啊牡丹</p><p>众香国里最壮观</p><p>有人说你娇媚</p><p>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p><p>有人说你富贵</p><p>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p><p>啊牡丹 啊牡丹</p><p>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p> <p>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后来随着知识的储备,阅历的丰富,看过大江南北的牡丹,慢慢的感觉和别人争论牡丹的好坏非常幼稚。其实各地牡丹都是一样,只是附加在牡丹身上的文化内涵不同,牡丹的价值也就不同。洛阳一个十三朝古都,踢一脚秦砖汉瓦,抓一把是古诗连篇,为洛阳牡丹附加了太多文化要素。君不见多少文人骚客在洛阳观赏牡丹后诗意大发,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洛阳地脉花最宜,至尽尤为天下奇”等佳句。这些夹裹着文化的气息的牡丹花,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p><p> 洛阳三月花似锦,花开花落二十日。我已没有“狂杀满城年少儿”的癫狂,也只能远远观看“一城之人皆若狂”意境。只是牡丹还是要看,不过现在的洛阳已是满城皆是牡丹花,也没有必要到公园与游客争春。特别在牡丹大道上,小溪流水,牡丹花开,柳条依依,樱花飘飘,那意境真可谓:樱花未落桃李折,牡丹未折已国香。</p><p> 如果说在城里看牡丹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洛阳花。那么在洛阳郊区看牡丹则是另一番味道。那不是品牡丹,也不是看牡丹,是人在牡丹花中行,蝶在牡丹花中飞。那成片的牡丹花一般一个颜色的都是几十亩,有红的、黄的、白的远远望去似天边的彩虹。听花农说,这里的牡丹不是观赏的主要是药用。花随便采摘,因为他们主要是要根做丹皮。盛开的花朵会影响根的生长,所以游客不摘,花农也会把大朵的牡丹花掐掉。有了花农的默许,人们穿行在织锦一般的牡丹花丛中,随意掐上一朵牡丹花,摆出各种造型与牡丹花亲密的接触。更有甚者连游带拿,成束的牡丹花拿回家去。犹如歌曲唱到: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我从垄上走过,心中装满春色。</p> <p>  从乡里回来,在泉舜喷泉广场,音乐响起,喷泉像火山爆发似的直冲云霄,又散落到了水池中,五颜六色的水珠随着乐声的高低不断变化,恰是朵朵盛开的牡丹花。而那经典音乐《牡丹之歌》在空中响起,月光洒在盛开的牡丹花上,漂来阵阵花香,让人浮想联翩,正如古人所写: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nbsp;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