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镇中心幼儿园】之“清明节絮语”

童心菲扬

<p>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寒食节。</p><p>古代民间清明节指春分后十五天。不是特指某一天。祭祖、踏青、插柳是清明节传统民俗礼仪,在我国民间传承几千年,至今不辍。</p><p>1935年民国政府定清明这天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2006年5月,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清明这天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p> <p>扫墓是清明节对祖先的“思时之敬”。</p><p>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出于对祖先的礼敬。</p><p>拜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作拜 “祖山”或扫“大众山”。</p> <p>[示儿]宋/陆游</p><p>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p><p>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p><p>这首诗是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给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清明节家祭时告诉他胜利的消息。</p> <p>插柳也是清明的一种习俗。</p><p>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春天来了出门谋事的人多了,在摇曳的杨柳树上折下柳枝插在离别亲友的衣襟上,于是折柳赠别,蕴含着“春常留”的祝愿。</p><p>柳是留的谐音,请远行的人带上亲人的祝愿、留住乡愁。唐诗曰:“新知折柳赠”,宋诗云:“别路恐无青柳枝”,明诗道:“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有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古人赋予春风杨柳思绪万千的感情,于是在清明踏青插柳寄情的习俗留传至今乃情理之中。</p> <p>[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p><p>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p><p>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p><p>清明之夜容易使人多愁善感,这个春风荡漾的夜晚,万家灯火齐明,白日的喧嚣已平静下来。不知是谁吹起了笛子,悠扬婉转的《折杨柳》被春风吹散飘入洛城的每个角落。这时远离家乡的诗人李白倚窗独立,倾听着幽悠的笛声,陷入了沉思,想起那年离开故乡时,亲友们在路边折柳枝相送的情景。此时杨柳依依饱含离情愁绪的曲子,又有谁不被勾起思乡之情呢?</p><p>仙寄情唯有写诗,能慰此情唯有此诗!</p> <p>清明踏青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习俗。</p><p>春暖花开时到郊外踏步赏景、访亲拜友、怡情写诗是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古时踏青的日期有正月初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春分后十五天这一时间段为出游踏青的清明时节。</p> <p>每到清明节踏青之时,总会想起唐朝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提到杜牧,也会自然而然想起他那首传世不朽的五言绝句《清明》。千百年来,清明节与杜牧,与《清明》总是联袂而行,息息相关,他的这首《清明》也因此被誉为清明古诗中的千古绝唱。</p> <p>[清明]唐/杜牧</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清明踏青时节,烟花三月,诗人杜牧人在旅途,清明这天正在江南水乡行走,只见眼前一派春光明媚、嫣红柳绿、杏花怒放,不由诗兴大发,正欲吟几句诗抒发春兴,不巧却下起雨来。江南雨多,春天更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时候,古藉记载,清明前后两天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的雨,还有个专用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这时遇上的,正是这样一场清明“泼火雨”。</p><p>注:清明又称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也不出山做官,民俗寒食节禁烟火,其时所下的雨叫“泼火雨”,也叫“清明雨”,特指清明节当天所下的雨。</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编后语:</p><p>其实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的日子,也是春天踏青游乐的时候,有人说清明前十天不能互相问好,完全是误解!清明祭祀是一种纪念形式,心中有先人就是不忘本,祖先也不希望子孙长时间沉浸在悲伤中。清明踏青也是正事,古人那么多好诗都是踏青踏出来的,杜牧欲断魂也就一会儿的时间,马上就高高兴兴的喝酒写诗去了。</p><p><br></p>

清明

清明节

踏青

杜牧

寒食节

家祭

插柳

洛城

春风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