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常平的美篇

郭常平

<p> 庚子清明怀念敬爱的父亲</p><p><br></p><p>一年一度清明节又到了。今年因为新冠病毒疫情,我们采用了网络怀念和祭奠父辈,纪念我们敬爱的父亲。</p><p><br></p><p>我们的父亲郭建培,出生于19 18年,卒于2006年2月22日,终年88岁。在父亲2018年百年诞辰之际,我们亲朋好友在浙江大学举办了郭建培同志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并于当年编辑出版了&lt;父亲纪念册&gt;。</p><p><br></p><p>今年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选编了&lt;父亲纪念册&gt;中的若干纪念文章(章节)和照片,以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我们共同回顾您的革命和生活历程,追思您的养育之恩和谆谆教导,学习您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德,一定要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p><p> 敬爰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p><p><br></p><p> 郭常义 郭安娜 郭常平 郭莉娜 郭莉亚</p><p> 2020.3.31</p><p><br></p> <p> 郭建培同志生平</p><p>郭建培同志1918年2月出生,原籍山东省日照县, 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山东日照县从事地下党工作,曾任中共日照县委秘书、中共日照县圣岚区委代书记、书记等职。1949年南下浙江后,历任中共温岭县委宣传部长,浙江省手工业管理局副处长,中共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干部处副处长,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1972年后历任杭州钢铁厂党委常委、副厂长,1977年7月任浙江省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80年3月任中共浙江省省级机关委员会副书记,1983年12月离休。</p><p>郭建培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终身不渝的追求。1940年6月,他满怀革命理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事业。入党初期,郭建培同志即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冒着随时会被杀头的危险,坚持党的地下工作,先后两次被捕入狱,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毫不动摇,经受考验。1944年他到县委工作后,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与敌人作斗争,先后多次深入敌人内部侦察敌情,配合武工队逮捕汉奸,出色地完成党组织布置的各项任务,荣立二等功。1947年在解放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他奉命带领五千民工支援前线,不怕牺牲,身先士卒,果断指挥,出色完成任务,立了大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p><p>1949年南下浙江,在温岭县任宣传部长期间,他投身剿匪、反霸、土改、镇反等工作,那里有困难和危险,他就出现在那里。 调到省里做干部工作后,他坚持党的干部工作路线,坚持原则,联系群众,公道正派。转到企业工作,他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热情,作风深入,一心为公。担任省水利局副局长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省水利事业上,在江海边,在山区和平原,在重点建设工地,到处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p><p>“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四人帮”的迫害,但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持了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气节。</p><p>1980年初,郭建培同志担任重新组建的省级机关党委副书记,他积极协助一把手工作,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克服困难,辛勤工作,使党委工作职能和地位迅速确立,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并建立和完善了党员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离休以后,他依然心系工委的建设和机关党建的发展,多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牵挂贫困群众,带头捐款捐物,对基层群众怀有深厚感情,而对自己和亲属依然严格要求,过着俭朴的生活,表现出一名老领导崇高的思想境界。</p><p>郭建培同志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历次政治斗争中旗帜鲜明,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顾全大局,克己奉公,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以身作则,工作勤奋,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光明磊落,作风民主,团结同志,廉洁自律,在党员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省级机关工委领导的告别致词摘要)</p> <p>一片冰心在玉壶</p><p>——父亲百岁诞辰纪念(节选)</p><p>今年是敬爱的父亲(郭建培)诞辰100周年纪念。在这个日子里,我格外怀念他。他在世时的音容笑貌,他的一言一行依然历历在目。今年他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12年了,不知他在天国里是否依然那样目光坚毅而慈祥,性格爽朗而豁达,声似洪钟,健步如飞,身上永远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胸中始终揣着革命事业和平民百姓,心里时刻关注着子女后代的教育和成长?在我的心目中,父亲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亲爹,他也是位对中国的民族独立解放和新中国的创立与建设做出过贡献的,令人尊敬的革命前辈;是抗战时期从事艰苦卓绝的地下抗日斗争,革命意志坚定,不怕流血牺牲,经受住了日寇和汉奸多种酷刑考验的,令人钦佩的无名英雄;还是位心底坦诚、严己宽人、艰苦朴素、热爱劳动、永远保持革命传统和劳动人民本色的人生楷模。</p><p>在父亲百岁诞辰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回顾父亲生前的部分生活和工作片段,作为对他的悼念,并以此文献给天国里敬爱的父亲。</p><p>父亲在世时很少对子女提及他解放前的生活和革命经历,所以我们对他那一段的事知之很少,我是从家中老人的嘴里零星地听说过一些。</p><p>父亲小时候家中生活困苦,并且多灾多难,亲人一个接一个连续亡故,使得他年仅十六岁就不得不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他下地干活,海边捞鱼,外出帮工,学做小生意……,什么活都干,吃尽了苦头,却依然生活无着。他跑到青岛找亲戚,进小店当学徒,又遭到日本鬼子和伪警察的打骂和侮辱。在绝望和愤怒中他,回到家乡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不久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领导党员和村民们进行秘密的地下抗日斗争。</p><p>当时村庄里就有一个日伪军的岗楼,里面驻扎着日本鬼子和伪军。他们经常到村子里和周边地区抢劫、抓人,干尽了坏事。为了惩罚日伪军,父亲深夜带着党员骨干悄悄地把传单投放到日伪军的营房里,还在村子里贴上许多“赶走日本侵略者!”“惩办汉奸卖国贼!”之类的标语,落款是“八路军日照县大队”。日伪军误以为昨夜八路军到了附近,吓得多日不敢出岗楼。</p><p>有一次获得情报,说日本鬼子抓了当地一批农民关在据点,准备第二天把这批人送去日本当劳工。父亲连夜来回跑了一百多里山路,找到八路军驻地,搬来救兵,抢回了这些中国兄弟。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父亲一夜之间是如何仅凭两条腿跑了一百多里山路的。</p><p>在父亲的领导下,村党支部和抗日骨干不仅巧妙地与日伪军做斗争,还动员了村里大批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或参加抗日政权的工作,被共产党日照县委领导称为“抗日模范村”。</p><p>当时的抗日环境极度困难和危险,父亲曾两次被抓进日伪监狱。面对敌人的狼狗咬、坐老虎凳、往鼻子里灌辣椒水等酷刑,父亲坚强不屈,咬紧牙关,严守住了党的机密。我们更无法想象,父亲当时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挺过日本鬼子和汉奸的那些酷刑的考验!</p><p>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担任过日照县的区委书记和县委秘书(县委常委),在组织民众配合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和解放山东的战争中做出了贡献,曾荣立过大功和二等功。</p><p>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时,日照县委曾一度转移。途中,机关的部分妇女和病号难以渡过冰冷刺骨的河水,父亲数次下水把他们背过河或让人坐在大锅里,自己下河推着锅游过河。</p><p>孟良崮战役前后近半年时间里,父亲率领5000名支前民工跟随解放军行动,到前线为部队运送粮食、弹药,接送伤员,跑遍了大半个山东。在战斗紧张的时候经常是几天几夜不睡觉,十几、二十几个小时顾不上吃饭,冒着激烈的枪炮声,连续穿梭于阵地前沿与后方之间。战后因功绩突出,受到了野战军支前司令部的通令嘉奖,并荣立大功。</p><p>以上几件事也许仅仅是父亲在解放前和战争年代经历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很少几个片段, 即便如此,这也足以使我对有这样一位老革命的父亲而骄傲,对他那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在敌人面前的大无畏精神钦佩不已。不过,父亲的一生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对我的教育最大、对我的人生影响最深的,还是他身上那股老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p><p>父亲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他很少对我们说教,大多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给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兄妹几人主要是在他的“无言”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到了他身上的许多优秀品质。</p><p><br></p><p>1.热爱劳动,深入基层,体察群众疾苦</p><p>父亲的工作一直很忙,但是在家里他总是个闲不住的人。家务活样样会做,并且做得很出色。他很会做面食,他烧的菜家里人人爱吃,他制做的点心、烹制的熏鱼、腌制的酱菜一直是家中的经典美食。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妹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个个学会了烧饭、做菜,并且厨艺不差。</p><p>记得五、六十年代时还没有家用洗衣机,尽管家里有保姆,父亲经常自己洗衣服。有一年冬天非常寒冷,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正在用冷水洗衣服,恰巧被邻居的大婶(居民小组长)看见,她就在邻里中到处宣传:这么冷的天,老郭自己用冷水洗衣服,让我们这些家庭主妇都自愧不如!</p><p>有一个时期我们家住在杭州北山街86里1号,位于山脚下,住处周边有一些空地,长满了杂草。每到星期天父亲就带着我去铲除杂草,开垦荒地,种上花生、芝麻、红薯、南瓜、蚕豆和青菜等。他几乎每天一早起来就去地里松土、浇水、施肥、捉虫……。跟着他我也学会了一点种菜的知识,我种的南瓜邻居家的保姆摘去烧了直说好吃!我上军校离开杭州后,听弟弟妹妹们说,有一个时期,父亲在杭州钢铁厂当领导时,不仅他自己经常到车间参加劳动,同工人们一起大干苦干,还多次叫弟弟妹妹们到厂里参加义务劳动,向奋战在高炉前的工人师傅们学习。</p><p>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父亲在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那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蹲在农村基层,做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当时我在上小学和初中,平时能见到他的时间不多。听父亲的同事说,每次机关有下农村基层的任务时,父亲总是带头去。他每到一地都是与当地农民、农村基层干部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几乎所有的人都夸他能吃苦、爱劳动、没架子,有话愿意对他说。</p><p>记得从1963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我国农村进行了3年多时间的“四清”运动。当时要求参加“四清”工作的干部要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有些机关干部眼里,参加“四清”是一件苦差事,往往都是作为非去不可的一项任务,去干上一期,镀镀金就回来。可是父亲第一批参加“四清”工作,在“浙江省肖山社教工作团”从1963年一直干到1966年“四清”工作结束,才回到省委机关。</p><p>有一年姑妈从山东老家专程到杭州来看望父亲,可是他说工作忙回不来,我就陪着姑妈到父亲蹲点的乡里找他。父亲从外面回来,只见他头戴一顶旧草帽,上衣敞着怀,下面卷着裤腿,两脚沾满泥巴,——看上去是一位十足的当地农民,只是身材高大了一点。唯有他上衣口袋里那只露出的钢笔让人勉强能够联想他可能是位农村基层干部。父亲说,他刚才在帮农民插秧的。姑妈不解的问:你是省委机关的领导干部,为什么总待在农村,还要下地干农活?父亲说,我是农民出身,喜欢和农民在一起,这一点苦和累算不了什么。只有同他们在一起,同甘共苦,他们才会把我当自己人,对我说真话、实话。</p><p><br></p><p>2.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永葆革命传统</p><p>父亲一生过着节俭的生活。自五十年代干部实行薪金制后,他的工资收入是不低的,但他一直吃的是简单的饭菜,穿的是便宜的衣裤鞋袜,从未“奢侈”过一回。记得我们兄妹有时候会在背后嘲笑他:爸爸的这身“行头”太土了!家中的所有物品都是节省着用,能继续使用的绝不丢弃。家里有一张木制的靠背椅,一侧的扶手不知何时早已折断,我们多次想换个新的,父亲不允许,自六十年代起一直用了四十多年,直到他去世。家中吃饭坐的两条细长木条凳是五十年代的东西,他一直不肯舍弃,从我们兄妹小时候一直坐到我们的子女早已长大成人,整整用了三代人。客人来我们家见到这两条长凳,都觉得是个早已消失的稀罕物。他戴的那块手表是五十年代购买的苏制表&nbsp;,一直用了五十多年。他使用的钢笔是我读初中时用过的铱金笔。他的一件毛皮外套是解放初患肺结核时购买的,到了七十年代皮里子都已经破成一块一块的了,他请人把破碎的毛皮用线一点一点地缝接起来,再配上面子,重新做成一件外套继续穿。家里的一辆自行车是从商店里买来的二手车,他骑了十几年,直到骑不动了,又托便车把自行车带到南京,让我继续使用。</p><p>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我们兄妹从小就知道,不能浪费一粒粮食,不乱用一分零花钱。父亲从不吸烟,偶尔喝一点点酒,我们兄妹中无人会吸烟、喝酒。</p><p><br></p><p>3.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反对搞特殊化</p><p>父亲对党的干部队里某些人喜欢搞特殊化,脱离群众的坏作风一向十分反感。</p><p>自五十年代起,父亲长期在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机关任职,无论担任处长、局长还是书记,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普通群众,从不摆架子、搞特殊。凡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别人认为“吃亏的事”他总是抢在前头,“占便宜”的事他总是站在后面。</p><p>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曾经发动群众,组织过一些大规模的活动,如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大办钢铁、绿化造林等。当时广大群众热情十分高涨,而有的领导干部却只是动动嘴,&nbsp;做做样子,不愿走出办公室,很少亲自动手。父亲在这些活动中每次都是冲在前面的积极分子,他不怕苦和累,比许多普通群众都干得带劲。</p><p>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领导干部公车私用几乎成了惯例,而父亲即便是因公也尽量少用公家的车。七十年代父亲曾在杭州钢铁厂任职,杭钢离杭州城的家有十四、五公里路,他上下班是可以用专车接送的。但是父亲为了工作,平时住在厂里,只在周六傍晚自己骑自行车回家。同单位的领导干部乘车回家时,</p><p>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和纠正了文革期间大批冤假错案。许多过去被错误批斗和关押的领导干部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父亲也是那时候到浙江省委机关党委任副书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提出了培养接班人,做好新老交替工作的要求。但是部分老干部迟迟不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父亲于1983年65岁那年在浙江省级机关第一个主动写报告,要求离休。此举受到了省委书记在干部会议上大力表扬,说父亲带了个好头!</p><p>父亲退下来之后并没有在家享清福,他又担任了没有人愿意干的省委机关党委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数年,带领老同志们继续为党发挥余热。</p><p>对于子女,父亲也是这样,教育我们不要有干部子女的优越感,不要在同学和同事面前搞特殊化。</p><p>1953年我从山东老家到杭州,跟随父亲生活和读书。当时杭州有所干部子弟小学,省市委和政府机关领导的子女们大都在这所小学上学。我本来也可以进这所学校,但是父亲知道,这所学校物质条件不错,却因为搞特殊化的问题,社会影响不太好,他就把我安排到家附近的西湖小学上学。当时我不理解父亲的做法,长大以后才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p><p>从上小学起父亲一直要求我自己去机关大食堂吃饭,自己洗衣服,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还要帮助做家务。所以,我从小自理能力比较强,连小学毕业考哪所初中、初中毕业上哪所高中这样的事都是我自己拿主意,父亲从不干预。</p><p>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兄妹几人都努力做到谦虚谨慎,行事低调,处处注意影响。在学校和工作单位里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是干部子女,即便知道的人也认为,在我们身上看不到有些干部子女的那些不良习气。</p><p>父亲于2006年88岁那年去世,距今已经12年了。回头望去,犹如一瞬。回顾他的一生,他的人品,我想借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来概括:他一生为人朴实、善良、坦诚、直率、清正廉洁,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革命工作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他的心,犹如装在那洁白的玉壶之中,纯洁无暇、晶莹剔透的一片冰。</p><p>……</p><p> 郭常义 2018年元月</p><p>&nbsp;</p><p><br></p> <p>追忆父亲的往事</p><p>&nbsp;</p><p>之一:父亲送我的一只柳条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父亲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家里的旧东西总是舍不得扔。记得家里有一条当年从日本军那里缴获的绿色军用呢毯,与我们家至少陪伴了五十年,呢绒都脱落了,缝边也散开了,仍在使用,不过用途从盖被改为垫被了。父亲还时不时到旧货市场去淘一些宝贝来,他最得意的“淘宝”是一辆德国产的锰钢自行车,常骑着它到十几公里外的杭州钢铁厂上班(其实厂里配有专车可以来接他,他却执意要自行骑车去杭钢上班),后来他年纪大了,骑不动了,还寄运到南京送给大哥。印象最深的、并与我关系最密切的是一只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柳条箱!这只当时只花了2元人民币就淘来的宝贝,却与我一直相伴了30多年。这是一只质地很好的储衣箱,用非常均衡、密致的米白色柳条制成,特别结实和特别的宽大,大约有110-120厘米长,50-60厘米宽,一看就知道是有钱人家的物品。他很兴奋地说这只箱子又好又便宜,很实用的。开始我并不以为然。直到1975年我要作为知青下乡,妈妈为我准备行囊时,家里却找不出比它更好的箱子了,妈妈说就带这只吧。父亲补了一句:你以后就带着它上大学吧。我当时并未在意,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其实当时下乡的前途是很渺茫的,是否能再回到城里?以什么形式?不知道!但当时已有推荐知青上学了,称为“工农兵大学生”,也许这是一条路子。就这样,这只柳条箱便开始了相随我的旅程。三年后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当时的浙江化工学院(现浙江工业大学),我自然再次想起了父亲三年前的临别嘱咐,突然感悟这可能就是他的一种期望。父亲常与我们说,他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功课也很好,常常考第一。有一次爷爷把他的考试成绩弄错了,说他考得不好,他急哭起来,后来才知道不是真的才破涕为笑。父亲因学习优秀,跳了两次级,四年就读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后来由于家庭经济问题没有能力再继续就读了,但他一直爱学习、肯专研,在革命队伍中被称为“小秀才”。也许正是这种情节,他对上学读书一直耿耿于怀,总是谆谆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大哥在文革前就成为当时稀有的大学生。即使在文革盛行“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他也执意不让我们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赚钱养家,鼓励我们都要上高中。正因为他的坚持,我们都上了高中,并都有幸在恢复高考1978年时考入了大学,一家四个大学生。因此,我也感到这只柳条箱真是一只幸运箱子!于是我便把它带到了化工学院,伴随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如了父亲的心愿!</p><p>1982年,我作为优秀大学生毕业,又顺利分配到浙江省轻工业厅,回到杭州,我更觉得这只柳条箱是个幸运物,所以又带回了家里。结婚时我又把它带到了婆家,婆家虽然搬了三次家,但我一直坚持不舍弃它!直到2007年再次搬家,所有旧物不再进新房,才依依不舍地放弃了这只跟随我三十多年的柳条箱!其实,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悔没有把它留下来!在这纪念父亲诞生100周年之际,我不觉就想起此事,便提笔写下来,与大家分享父亲的点点滴滴。</p><p>&nbsp;</p><p>之二:父亲的“喷嚏”</p><p>从小常听父亲打喷嚏。打喷嚏是一个人生理上的自然反应。</p><p>一般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器官为了自身保护就会通过打喷嚏的形式进行释放,但需要几种因素汇集一起才会发生,故一般频率不会很高,但父亲的喷嚏却非同一般,不仅频率高,稍有刺激的东西,比方说烧菜时有辛辣的东西,只要有一点点气味,父亲就会打喷嚏,并且就像像机关枪一样,连打不停;而且声音洪亮,方圆几十米的邻居们都能听到,当年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里蛮有名的,但大家也习以为常了。那为什么父亲的喷嚏这么频繁?究其原因,这是酷刑留下的烙印,是革命遗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父亲1940年参加革命。历任村支书记、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主要从事地下工作。当时的抗日环境极度困难和危险,父亲曾两次被抓进日伪监狱。凶狠的敌人采用狼狗咬、坐老虎凳、往鼻子里灌辣椒水等酷刑,拷打父亲,逼迫父亲说出党的组织及人员。但父亲坚强不屈,咬紧牙关,严守住了党的机密。但在他的身上却留下终身的烙印:爱打喷嚏!父亲在革命时期的两次坐牢,虽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它使父亲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的折磨。在1951-1954年党内开展的整党建党运动中受到了审查,1954年结束时组织对父亲的审干结论是:立场坚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但是文革中再次受审,怀疑是叛徒,父亲被关进省斗批改干校(原省财贸学校)接受审查。我们怎么也想不通:我们的父亲怎么会是电影描写的特务呢?那段时间我经常作的一个恶梦就是:父亲与母亲是一伙的,晚上他们在一棵大树下“接头”……。当时审查组两次派出外调人员到山东老家父亲工作过的地方进行调查,老家的同志拍着桌子为父亲的坚定与清白担保!调查人员无获而归。大约是1969年末,斗批改干校通知我去开会,我当时还是小学六年级的小学生,心里好害怕。妈妈用自行车送我到斗批改干校门口,我一人胆战心惊地进入斗批改干校(大人不能进去),走进会议发现大都是我们家的邻居(因为我们住的是省政府宿舍)心情才放松下来。会议主持人说:“今年春节前要解放一批干部。你们是可教育好的子女,要劝说你们的父母亲积极配合,争取在春节这批解放。”1970年父亲获得“解放”,对我们父亲那段历史也有了一个客观的结论!这就是我“父亲的喷嚏”的由来及艰难的经历。</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郭安娜&nbsp;&nbsp;&nbsp;&nbsp;&nbsp;2018年元月</p><p>&nbsp;</p> <p>缅 怀 敬 爱 的 父 亲</p><p>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p><p><br></p><p>父亲(郭建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p><p> 在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逝世12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切地缅怀我们敬爱的父亲,怀念他走过的路程,怀念他的家国情怀,革命精神、优秀品格;怀念他对我们的教育培养和人生指导;怀念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良好家风;深深地感谢我们敬爱的父亲的养育之恩。走进宝石新村8幢19号的家中,看着父亲逝世后未曾动过的家具摆设,望着墙上和蔼可亲的旧照片,许多往事和感慨涌上心头。 </p><p><br></p><p> 1. 革命精神,家国情怀</p><p> 记得爸爸每天早上6:30都会打开收音机,收听“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形势,这是多年来一直养成的习惯。还记得爸爸在文革时期一度被诬陷为“叛徒”,离岗离职,下放在“五七干校”学习劳动,个人受到很大冲击;那时社会秩序比较乱,人们思想也比较乱。爸爸经常给我们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故事,讲自己的经历思想,哼唱革命歌曲,如《在太行山上》等;用米糠做成窝窝头,全家一起吃,忆苦思甜,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还记得在89年的“政治风波“期间,教育我们不要被一时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反对怀疑共产党和国家的言行。爸爸是名老共产党员,从小就一直要求和教育我们,相信共产义、社会主义,相信党,相信毛主席,并经常用共产党的历史和他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和影响我们,鼓励我们加入共产党。他的教诲一直铭记在我们心中,对我的人生,包括“三观”的形成,入党、个人成长和教育培养下一代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那台他曾经常使用的五十年代的旧收音机,我已珍藏在家,留作纪念。</p><p><br></p><p>2.优秀品格,良好家风</p><p> 爸爸一生在多个地方、单位和部门工作过,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他为政清廉,模范带头、严于律己、正直担当,他热情诚恳、乐于助人、乐观通达、充满活力,他勤劳吃苦、艰苦朴素等优秀品格和人格魅力,给人们和我们家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60年代“四清”时,他常年在乡下工作;杭钢工作期间,他多半时间在基层与工人打成一片,还带领我们周末去厂里捡铁渣;山东老家来杭州售卖海产品,他不辞辛劳,从早忙到晚,积极帮助推广;老家、单位和社会上的事情或困难,他都积极捐物捐款;宝石新村改造之事,他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呼吁,说服邻居参与。在住房问题上,坚持低标准,他的住房低于同级干部标准,40年来一直住在宝石新村未曾扩大。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对我们品行的形成影响深远。在单位、社区,家庭、亲戚中,以及山东老家,父亲一直受到尊敬和爱戴,有很好的口碑。</p><p><br></p><p>3.重视教育,关心晚辈</p><p> 爸爸自己从小就爱读书,成绩突出。因为经济原因,很早就辍学。他一直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我们兄弟姐妹们认真读书,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在父母的期望关心和哥哥(文革前大学生)的影响下,我和姐姐妹妹在小学、中学期间,学习一直很认真努力,较早就加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同时学习成绩优良,也受到老师肯定。1977年12月我们一起参加了全国高考,先后成为文革高考改革后的77级、78级大学生。即使是在以后的工作上,我们依然处处感受到父亲的关爱或帮助。父亲关心我们的成长以及各个方面,包括我们的终身大事:婚姻成家。在爸爸(和妈妈)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共同努力,都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并有了健康可爱的孩子,代代相传。当我们有了小孩后,爸爸(和妈妈)会经常帮助我们带小孩,买东西,做饭菜,哄睡觉,外出游玩,接送上学,......,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地关心和呵护。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爸爸经常关心她们的健康,过问和关心学习、健康和成长,看到她们进步,就给予鼓励和积极评价。看到她们都上了大学、出国(出境)学习深造,........,感到十分高兴和无比欣慰。爸爸在她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好的印象,永远难忘的印象。</p><p><br></p><p>4、&nbsp;热爱生活,烹饪美味</p><p>父亲一生热爱生活,喜欢亲自或与母亲一起为我们和孩子烹饪和制作”美味佳肴”,这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们。父亲早年因为家人患病、离世,很小就开始学习烹饪和糕点制作,通过小店铺售卖自制的食品和点心,勉强维持全家生活。他的这些技术给我们家庭生活带来了舌尖上的“特色美食”,和美好的回忆。我们经常吃面食,如饺子,韭菜饺子,白菜饺子,馒头,面饼,面条,面疙瘩、锅贴等。过年时“制作特色美食”,如熏鱼、大头菜,京东菜,红枣泥,赤沙等,并制作好装瓶,分别送给邻居好友同事叔叔阿姨共同分享,有很好的口碑。</p><p>&nbsp;</p><p> 我深深地感到,爸爸对我们、对我们的小家庭、以及我们后代的养育、培养、帮助和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永远的。我们将永远感恩,永远怀念敬爱的父亲。亲爱的爸爸,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关爱他人、优秀品格和良好家风我们将永远铭记、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p><p><br></p><p> 郭 常 平 2018年元月</p> <p>记录爸爸几件事</p><p>&nbsp;</p><p>&nbsp;&nbsp; 记得文革开始后爸爸下放去了五七干校--乔司农场。那年暑假还在读小学的我和邻居唐家小妹去农场看爸妈(唐家小妹爸妈都在农场),爸爸让我们参加割稻插秧劳动。7月的杭州有多热,我们跟着劳动大队走了有大半个小时才到要割的稻田,到那已经快晕过去了。大队干部让我们干最轻松的活拾稻穗。几个小时下来,毒辣的太阳把我们晒得脸孔和手臂皮肤又痛又痒,唐家小妹妈怕热坏我俩,吃了午饭就让我们回场部了,爸爸知道了批评我们不能吃苦。之后安排我们去他所在的蔬菜大队劳动,采摘茄子缸豆番茄、看管瓜地、搬运大人们采摘下来的西瓜。</p><p>&nbsp;&nbsp; 在农场看见爸爸干活特别能吃苦,那时他已50多岁了,挑着一担大粪走得飞快,从来不说苦,真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从小教育我们要吃苦耐劳。</p><p>&nbsp; 在农场的那些日子,每天下工以后是最快乐的,可以和爸爸一起去鱼塘里游泳,爸爸的泳技是一级棒的,这时我可以挂在他的脖子上或者从身后搭在他的肩膀上,惬意地搭乘他这艘游船在水中遨游。</p><p>今年是爸爸一百岁生日,写了这些缅怀爸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郭&nbsp;&nbsp;莉&nbsp;娜&nbsp;&nbsp;&nbsp;&nbsp; 2018年元月</p> <p>父亲和母亲</p> <p>敬爱的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