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兵的暮年心结》

连正

<p><br></p><p>&nbsp;</p><p>&nbsp;&nbsp;&nbsp;&nbsp;革命不是为了享受,无论在什么地方、位置,为了革命都可以工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兵暮年常教育后代的习惯语</p><p>&nbsp;</p><p>&nbsp;&nbsp;&nbsp;&nbsp;老兵是一位抗日英雄。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几乎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解放全中国转战全国南北,参加了: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转战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广州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从一个抗日战士到一个全中国解放时成为一名师警卫连的副连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火的洗礼,使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党员,党的忠实战士。那个年代美帝国主义为了它自身的利益,无情的发动了朝鲜战争,并将战火引到了我国的疆土。为了保家卫国,老兵响应党的号召,出朝抗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那时候我军为了组建我国自己的空军,在全军招考飞行员,条件是排长以上干部,并且必须是共产党员、立过功、思想觉悟过硬,对党、国家无限忠诚的青年军人。他——老兵出朝三个月后,光荣地被选中经过体检考核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人民空军。在航空学校学习六个月后,就驾驶着苏米格15战斗机赴朝参战了,并在战斗中击落了一架英军战斗机。直到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受到党和军队的多次嘉奖和表彰。</p><p>这就是老兵—— &nbsp;一个不被人没注意,甚至一度被人们怀疑是不是军人、党员的老人。现住在太谷县,仁村乡,大郭村的一位老人。如今已是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并且是疾病缠身的老人———申保贵。</p> <p> 暮年的他,几十年来心中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那就是他的党籍问题。老人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够恢复他的党籍,希望在他离世之前再次回到党的怀抱。</p> <p>童 &nbsp;年</p><p> 申保贵1926年9月出生在榆社莲花沟,男丁中排行二。上有姐姐、哥哥,后来又有了一个弟弟,三个妹妹。父亲在他13岁时就因养家糊口劳累成疾去世了,本来平穷的家又雪上填霜。母亲又身体不好,维持家计的重担就压在了姐姐、哥哥及他的肩上。9岁时他就给地主家放牛,经常是衣不遮体、风餐露宿,有时还遭主家的责骂。以至15岁时身高还不足1.5米,几年的放牛生涯是以大山为家、以牛为伴,使他养成了一个大山人的性格。</p> <p>参加抗日</p><p>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华北。山西位处华北,自古就是战略重地,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吞我国,山西早就是敌人必争之地。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抗战,由我八路军在山西打了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阳明堡机场袭击等著名的战役,重创敌人、震惊中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士气。山西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抗日,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分赴山西参战,参加牺盟会、新军、敢死队,抛头颅、洒热血,抗日气势高展,军民齐抗日。当时山西成了全国抗日战场的先锋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领全国军民积极抗日。可是蒋介石、阎锡山“攘外必须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扼杀八路军,解散抗日组织,山西沦陷了,日寇很快蔓延山西。</p><p>那一年申保贵16岁了,大山中的他,一个放牛娃、一个小人物,在民族存亡时刻,扔下了牛、告别家人,决然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p> <p>第一次打仗</p><p> 一九四二年冬,申保贵参军了,他所属的部队是晋冀鲁抗日军区太行二分区二十八团一连二排一班,他所在的团主要活动在山西晋中的榆社、左权(辽县)、和顺一带。团长叫陈复章,连长姓李,当时战士都叫他李连长。二排长姓张,一班长姓王。参军的时候,申保贵他们一共去了八个人,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身高不足1米5 。首长一看就说:“你们回去吧,太小。”其他伙伴都被退了回去,只有他坚决要求参军,首长经不住他的再三恳求,就留下了,并发给了他一支枪、三发子弹、三颗手榴弹。当时他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参加了八路军,紧张的是原来只有大人才拥有的枪,而今他背在了肩上,而他还不知道怎么使用。</p><p> 参军的第三天夜里,睡梦中突然被班长推醒,说:“小鬼,快起。准备打仗,要出发。”他蹭地做起来楞了一下,这时候战友们已在外面集合了。他很快穿戴好,跑了出去,队伍就出发了。天很黑,下着小雪,很冷。这些全都顾不上了,还好他从小在山里长大,山中的夜路早已习惯了,只是心“砰砰”直跳。毕竟第一次打仗,而且是打鬼子。在急行军中班长才告诉他说司令部被鬼子包围了,他们团是授命解围的。</p><p> 他们连在急行军到一座山的岔口时,突然山梁上枪声大作,他们中了敌人的埋伏,顿时全连四散突围。混乱中,他跟着前面几个战友往前跑,靠着山体的凸凹掩护顺着山一直跑。天又黑、又紧张,虽然甩开了敌人,但他也跑丢了战友。怎么办?回去是鬼子的包围圈,往前又不知道去哪儿,怎么办?他停下想了一会,心想先上山顶再说。他顺着上山的小道往山上跑,刚上了山顶,就听到山顶不远处的一个高地上“咕噜,咕噜”地叫喊声,并且听不懂,心想鬼子,还没想完,枪声大作,子弹从周围“嗖”地穿过,他顺势就向山的另一边滚了下去,待爬起来时发现枪丢了,他又返回去找枪。枪找到了,可伸手拿枪时却提不起来,再提还是拿不稳,这才感觉到手心钻心的疼,一看手心都是血,“坏了,中枪了,”原来掉枪是手被鬼子的子弹打穿了(至今老人的右手心伤疤尤见)。当时顾不上伤口。顺势下山,下到一个山坳中,发现十几个老乡躲藏在那儿。老乡一看他提着枪,就知道是八路军,又一看手负伤,就帮着包扎了下,说:“你赶紧藏起来,我们掩护你。”他看了看老乡们大部分是老人,心想:我留下就会连累他们。他说:“不行,我会连累你们,再说我还得找队伍去。”说完他就顺着山腰走了,走了好一会,突然听到有脚步声,他赶紧躲进了一片山树丛里面,平常这里只有野猪才能进去,山针树又扎又划,他全都顾不上了。躲进去后,他把子弹上膛,手榴弹准备好,心想:如果是鬼子就拼了。等了好一会儿,脚步声渐渐远去,他才出来。这时候天快亮了、雪也不下了,他又爬上了山顶四处张望。敌人走了,折腾了一夜他是又冷又饿、手又疼,队伍又找不到,一个人不免有些凄凉。不知所措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十六岁参军才三天,除了知道打鬼子,其它一些道理还不是很清楚。站在山顶上冷风夹着零散的雪花打在他的脸上,他全然不觉。心想:我既然是八路军战士了,就应该想办法找到队伍。心中决定了,说走就走,顺着山向南找去。一路上不时遇到逃难的老乡,一边问一边找,三天后,他终于归队了。待他回到队中时,李连长说:“小鬼,我以为你跑回家了。想不到你这样有决心找回部队,好样的!”这就是他的第一次打仗的经历。</p> <p>第一次开枪打日本人</p><p> 那是参加打马坊围歼战,一天部队接到情报:马坊的敌人出兵扫荡抢粮,马坊的据点空虚。经上级领导研究决定打掉马坊。</p><p> 那是一个傍晚,天已渐黑。二十八团接到命令,队伍连夜出发,具体去哪谁都不知道,只是知道向北去。队伍的驻地是在和顺的横岭,顺着山川一直往北走,走了大约二个多小时,队伍又向西顺着山沟走,前面传令下来说是要打范村。可是队伍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突然又折向北,又走了一个多小时又转向东而去,人们都纳闷,可谁都不敢多问,只是跟着前面走。就这样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又跨过一道沟又一道沟,一直往东而去。一直走到天快蒙蒙亮的时候,上级才传下令来要到马坊,事先是为保密而绕了很大一个圈,而不告诉大家,而且参战部队除了二十八团、三十团外还有辽县(左权县)独立大队,指挥这次战斗的是司令部派来的首长叫郎明德。</p><p> 情报反应,马坊的炮楼一共5个,四角各一个,中间一个大炮楼。相距火力之内,敌人除外出扫荡、抢粮离开的,剩下的日本兵约80人左右,大佐人称“毛太君”,伪军100多人。为了全歼敌伪,部队组织了280人的突击队,这些人大部分是辽县(左权县)独立大队的,部分人从二十八团各连抽调。当时申保贵积极报名,终因年龄小没有被批准。</p><p> 突击队装扮成给敌人送给养的,并用日语喊话,敌人信以为真打开了大门,突击队乘势冲了进去直捣中心炮楼,当时已凌晨,大部分敌人还在睡梦中,被突然冲杀进来的八路军打了个晕头转向,但时间不长敌人利用有利的炮楼和火力还击起来。这时候我外围部队开始由外向里攻,突击队在中心开花,战斗打的异常惨烈,从早晨一直打到快中午时才将敌人消灭,战斗结束后,开始打扫战场。申保贵和几个战友走进了敌人的一个类似库房的房屋,里面大部分是食品,不管啥,他们都往外搬。申保贵背着一捆海带往外走着,突然从屋角窜出一人,身穿黄衣,脚穿大皮鞋,还挎着军刀,向外就跑。申保贵大喊:“日本人,日本人。”同时扔下海带,急忙揣起枪,也顾不上瞄准就对着敌人打了一枪,枪声响起敌人向前冲了两步突然趴倒在地。几个战友听到枪声都跑过来冲上去就摁住了敌人。一看子弹从敌人的后背穿了过去,还活着,而这时的申保贵还在那儿揣着枪站着发愣,后来才知道这个日本兵正是敌人的“毛太君”(在押解回驻地路上终因伤势重死掉了)。</p><p> 战斗结束了,战场打扫完毕,这时候太阳就快下山了。当队伍撤出来时,四面山野到处都是乡亲,手提铁锹、镐头涌了过来。原来是拆敌人炮楼的。胜利的喜悦,表露在战士的脸上,他们抗着战利品,踏着夕阳,向驻地撤去。</p><p> 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申保贵,从一九四二年参军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他跟随二分区二十八团转战在和顺、辽县(左权县)、榆社、太谷、榆次、寿阳等地出生入死,抗击着日寇。在战火中成长,在战火中成熟,由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少年,成为一名机智勇敢的团长警卫员。</p> <p>石家庄战役</p><p>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和平呼声,挑起了内战,我八路军、新四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奋起反击,逐渐由相持阶段走向反攻阶段。战斗逐渐推向蒋管区,解放石家庄就是前奏。</p><p> 一九四七年11月初,解放石家庄战役打响,申保贵所在的冀晋鲁军区部队主要负责攻克飞机场,配合其他参战部队,分三个阶段经过七天的激烈战斗才解放了石家庄。</p><p> 解放石家庄后,部队进行了整编。申保贵他所在的部队归编在第四野战军,史称“四野”</p><p> 一九四八年11月——四九年1月底,申保贵参加了著名的平津战役。之后开始南下作战,他所在的部队是从宜昌战役开始到渡过长江。一直在连续作战,第一次在南方作战,最头疼是吃饭问题。战斗一结束,就立刻到处找粮食,附近村子老百姓基本跑光了,战士们在一些老乡家里找到一点粮食,按照政策大家写下收条,班、排长签上名,老乡拿着可到当地政府领钱。</p><p> 申保贵回忆道:“但是这些零星的粮食根本不够连队需要,大家只好用寻来的豆子加野菜和粮食混在一起吃。就是这样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很多时候我们是饿着肚子在追击敌人。</p><p> 大部队每日行军大约五、六十里,战争年代,能抢到主攻任务是最自豪的,军人的荣誉高于一切。在那个年代大家非常看重这些,那时候的敌人早被解放军的气势吓傻了,不等大军过来早就举枪投降。有时抓的俘虏太多根本管不过来,只要放下武器就交给后面的收容部队处理。就这样一路追击、一路解放,终于到达湖南的常德地区部队在开始休整。这一路下来天气炎热、水土不服,休整是不得已的。这一休整大约个把月,在这期间部队举行了隆重的授旗典礼,由十三兵团司令程子华授旗,八月四日长沙和平解放,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九月十三日我们重新踏上征程,横扫湘西,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军委将这喜讯传达到连排时,大家沸腾了,大家高声欢呼着、呐喊着,战斗的热情更加高长了。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我们又进军广西,历时一个多月解放广西,而后又转战贵州、云南、广州并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p> <p>  “我是四九年12月下旬进至雷州半岛的,我们43军主要是以湛江、海安、北河等地一线集结,加强海练及渡海作战器材准备。3月10 日43军128师组织一个加强营,分乘21只木帆船,从湛江东南起渡于11日在东北的赤水港一带,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登陆的,在这之前组织多次偷渡均告失败,伤亡极大。海南岛战役历经两个月才解放的。”</p><p> 那个时候申保贵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师警卫连副连长,而且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受到嘉奖和表章。</p> <p>抗美援朝</p><p> 一九五一年,四野入朝作战。申保贵也随军入朝作战,入朝三个月后,因新中国组建自己的人民空军,申保贵被选中回国参加了人民空军的二期培训和学习。当时政审和体检需过九道关,其中体检时因他右手受过伤差点被淘汰,好在在自己的表态决心和优秀的经历才过关,这一培训学习就是半年。当时飞行员考核分高、中、低三个级别,只有高级别的飞行员才有资格驾机参战。</p><p> 申保贵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和培训,克服文化低的劣势终于以高级毕业了,毕业证上有彭德怀元帅、刘亚楼司令员、校长陈熙、政委黄玉昆的签字。随后驾驶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苏米格15战机,返朝参战了。那时候已经是一九五二年了,他们空二0八师的空防地段为朝鲜清川江桥——鸭绿江之间。</p><p> 一天申保贵接到命令,准备起飞作战。敌人有八架飞机来袭,我空军起飞十六架飞机迎敌。其中八架是友军,当他们升空后不久就发现敌机,因为咱们驾驶的苏米格15战机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所以他们发现敌机后首先采取了飞越敌机上空迂回作战。申保贵配合友机从后面咬住敌机进入射程,果断扣动了扳机,一串串吐着的火花刺向敌机“咬住打”。经过友机的配合,敌机被击中了,随后冒着火焰向下栽去。战斗很快结束了,这次战斗共击落三架敌机,击伤两架,其余敌机逃跑了。</p><p> 从此以后,他们的防区在空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被称为米格走廊。</p><p> 抗美援朝胜利后,申保贵回国后被安置在广州白云机场搞建设工作,后又迁到河南郑州。历经连长、团参谋。因自己感到文化低、工作吃力,后由组织安排去东北北大荒开垦荒田。</p><p> 时间一九五九冬,申保贵突然得了重感冒,并引发心肌炎。久离家乡,不免思亲,告了探亲假就回老家探亲了,这一回来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可爱的部队。</p><p> 申保贵回到家乡后,一病不起。整整在炕上躺了半年之久,经过家人的悉心照料,半年后身体逐渐有了好转,也能轻微地干点农活了。这时候他想全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已10年了,干革命工作在哪都一样,在家乡搞建设也是革命。病好以后,就留在了家中。</p><p>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席卷的浪潮无情砸在了他的头上,首先是村里人们风言风语,说:申保贵是逃兵,没有打过仗,更没有抗美援朝。什么架飞机打敌人更是传说,更不是共产党等等。开始的时候他不在意,后来他去民政局办理相关手续,民政局也不承认他是军人和党员。这时候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心里不由感到委屈,不得已,只好给自己的老首长、老部队写信鸣冤。后来又亲自去了北京、北大荒,这才将他的档案邮寄回民政局,但是党员的手续却因长时间不过党的生活和按时交党费给取消了。当他的档案寄回到老家榆社时,北京军区同时也给榆社民政局发了函证明他的军人资格。</p><p> 可笑的是时任榆社民政局主要领导还嘲讽他是告他们的状。申保贵每想起来就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他说参军革命不是图名为例,只是尽了一个山里人应做的义务和责任,如今证明自己也是自己做过干过和实实在在的事,仍然不图名利。</p><p> 如今申保贵已经是八十六的老人了,自知有生年日不多。回想自己的革命生涯,觉得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更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唯一遗憾的是临死前不能恢复他党员的资格,这是他至今还没有解开的心结。</p><p> 笔者在落稿前又去见了老人,如今老人身体每况俞下,谈话十分钟都觉得很吃力,回忆过去更是容易激动。老人身患多种疾病,时悉时日不多,对恢复他的党籍更是耿耿于怀。 老人说,我要求恢复党籍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是觉得我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生是党的人,死也要做党的忠魂,对党的忠诚是无限的、是永恒的。</p><p> 他常教育子女要堂堂正正做人,做党的人,做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p><p>大郭村,这个人口近两千的自然村落,到现在人们还不知道他们村住着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申保贵</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