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我的父亲母亲</b></p><p><br></p> <p><b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 白刃 (1918.10.12—2016.05.15)</b></p><p><b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摄于1937年夏天 南京</b></p> <p><b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 冷克(1925.1—2012.06.11)</b></p><p><b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拍摄于1944年 山东临沂</b></p> <p><b style="font-size: 18px;">1945年10月10日 抗战胜利后,父亲母亲在山东临沂结婚。</b></p> <p><b style="font-size: 18px;">婚礼形式简单,与同志们合个影。</b></p> <p><b style="font-size: 18px;">在山东</b></p> <p><b style="font-size: 18px;">1945年秋,山东八路军受命抢占东北,父亲留下接待苏北过来的新四军,与战友告别。</b></p> <p><b>任务结束,一辆自行车,带着母亲,到龙口坐小伙轮渡海,去东北。</b></p> <p><b style="font-size: 18px;">在东北安东(现丹东),两人一起接收日伪电台,建立了安东广播电台(现丹东广播电视台)父亲为第一任台长,母亲任指导员。</b></p> <p><b>国民党军队占领丹东,父亲母亲从安东跨过鸭绿江,绕道朝鲜,抵达牡丹江,后又一起到了哈尔滨。</b></p> <p><b style="font-size: 18px;">1955年,大批军队女干部转业待地方,母亲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后跟随陶铸夫人曾志调到北京水利电力部工作。不久,父亲从丁玲开办的中央文学讲习所“毕业”后,也转业到北京市文联工作。</b></p> <p><b style="font-size: 18px;">五十年代的父亲和母亲</b></p> <p><b style="font-size: 18px;">六十年代初的父亲和母亲</b></p> <p><b style="font-size: 18px;">1963年,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回部队,重新穿上军装,并被授衔。</b></p> <p><b style="font-size: 18px;">1969年底,父亲走出“牛棚”,去湖南农场“劳动改造”之前,与母亲在北海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18px;">1976年前后,父亲母亲在北京垂杨柳,住宅楼前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18px;">“文革”结束,父亲母亲已进入退休的年龄,可他们的精神矍铄,乐观向上。</b></p> <p><b style="font-size: 18px;">1981年到1983年,父亲希望回到离别了40多年的第二故乡菲律宾探亲,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这是他们在马尼拉黎萨公园的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18px;">1985年,丹东广播电视台邀请父亲母亲故地重游,在鸭绿江边的合影。</b></p> <p><b>1995年父亲母亲金婚纪念,在魏公村干休所的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18px;">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父亲母亲都获得了党和国家授予的纪念章。</b></p> <p><b style="font-size: 18px;">2006年,总政治部在军事博物馆为双方都健在的老干部夫妇拍金婚照。父母已是钻石婚了。因有老红军身份,父亲还穿上了红军军服。</b></p> <p><b style="font-size: 18px;">回家再补拍一张钻石婚合影。</b></p> <p><b>2007年4月,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父亲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称号。大会之后,他特意拉上母亲一起到青年湖中国话剧主题公园,中国话剧百年纪念碑合影留念。</b></p> <p><b>2007年,父亲年近九十,母亲也已八十有二。两人参观植物园。</b></p> <p><b>2008年秋,父母亲在厦门鼓浪屿。</b></p> <p><b>2009年春,参观北京植物园。</b></p> <p><b>21世纪干休所的幸福生活。</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2010年10月,父亲写了一首诗送给母亲,纪念结婚65年:</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相濡以沫六五载,吃尽苦辣与酸甜;</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盛世和諧风雨顺,比翼双飞过百年。</b></p> <p><b>2012年5月,父亲母亲参加北京市文联为老同志举办的集体庆生活动,父亲母亲留下了最后的合影。</b></p> <p><b>2012年5月,母亲执意要到天寿陵园看看。这个墓地是她和父亲亲自选看的,每年她都要我们陪她去墓地踏青。</b></p> <p><b style="font-size: 18px;">2012年6月1日,母亲突发大面积脑梗,10天以后去世享年88岁。我们为她印制了一本纪念册,背景是母亲的画作。</b></p> <p><b style="font-size: 18px;">2013年,2014年父亲都要亲自去墓地祭扫,看望母亲。</b></p> <p><b>2015年父亲因轻微脑梗住进医院,小病被治成了“大病”。于2016年6月15日离世,享年98岁。我们也为他印制了纪念册。</b></p> <p><b>天寿陵园军魂园,父亲母亲最后的归宿。将来也是我们的归宿。</b></p> <p><b>我们兄妹四人,看望父母,带去问候。以往每年我们都要去几次,看望他们,不知今年何时才能相见?!</b></p> <p><b>父亲母亲是我们最亲的亲人,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一篇“美篇”,几段文字,数张照片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