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次听“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课都会让我多喜欢他一些,到现在已经不能用“喜欢”一词了。用敬佩?崇拜?我觉得都不能言说他在我心中的“重量”。他是这个疫情充电期,对我教学思想改变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也给我迷蒙的理想课堂指明了方向。</p><p> 继前两个教材解读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提问——让你读懂不一样的教材》,从提问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深入教材,即是带着批判性思维,也可说是审辩性思维看教材,这里的批判性不是说教材有错误,是用审辩式的视角去研究教材。张老师从两个方面讲解了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研读教材:</p> <p> 首先我们要明确方向,学生提问,重点在于提出学习之困惑;老师提问,重点在于发现教材之问题。</p><p> 一、教师如何让学生提出有效问题</p><p> 1、通过示范,教会学生学会提问。</p><p> 怎样示范?看教材要做到:细致观察,善于比较,敢于提问。例如:“找茬”似的观察教材主题图,犀牛为何一大一小?羊为何只画头?教材为何不选取四只小鸟做为参考?细细深究,我们除了会发现数的本质,还发现“宝藏”教材背后的多种考量蕴含的深意。</p><p> 2、实践,留给学生“提问机会”。</p><p> 说与做的同步才是学习的开始。我们的课堂每天都是知识量满满地“呈现”于学生的面前。不得不承认孩子大部分的学习都是被动式的,每天约定俗成,顺理成章,好像工厂机器的运行,是一套完整的流程,日复一日。在这样的“流水线”上的学习,孩子是很少有创造性思维的,因为他们对学习没有产生原始需求。孩子毕竟是孩子,学习的需求都是遇到现实问题才能产生,然而我们真的只能这样被动式吗?当然不是,张老师不经意间谈到的学习单,让我很感兴趣。张老师重点描述了学习单中的问题,孩子提出的都是一些特别值得深思的问题,然而,如果没有这张学习单,孩子如果没有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空穴来风。通过课前预发的学习单,孩子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不是每天被动接受这些陌生的知识。一个小小的学习单,可以简单地启发孩子的心智,让问题由内而生,从而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p> <p> 二、教师自身,重在发现教材之问题。</p><p> 教师自身可以从三条路径走:</p><p> 1、微观上,从教学内容中发现问题。</p><p> 2、纵观上,从教材编排中发现问题。</p><p> 3、宏观上,从整体结构中发现问题。</p><p>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版本的教材做以比较,加深对某一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不论是从编排还是从结构中发现问题都要基于一定的自身经验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例如:在位置与方向的表达方式上,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差异比较大,这一点我缺少研究,所以我没有发现问题。关于乘加和乘减数的运算上,我也遇到过和张老师同样的问题,但是我没有能够从教材编排这样更高的角度来寻找根源。在关于分数的教学上,分率与数量的教学,我做过很多同步学习的尝试,但是尝试仅仅止于尝试没能从整体结构中发现问题,张老师所讲令我醍醐灌顶。</p> <p> 在今后的备课中,首先我自己就要带着批判视角研究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得深度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我也不再让学生只是单纯的预习课本,在教会他们如何提问后让他们从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筛选过后在课堂上生生之间以解决他们的自己问题为主线,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