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康熙年間的《漳浦縣誌》卷十九《雜誌》說:“都有綏安溪,即縣故址也。”八都在今盤陀至梅林一帶。同志卷一《方域上》又記載:“綏安溪在八都,源出縣界,東流合李澳川入海。”據此,綏安溪就是發源於梁山,流經盤陀,至梅林匯人李澳川(漳浦南溪,即鹿溪)的那條水了,綏安縣治就在梁山北麓盤陀一帶。現在盤陀嶺北麓和坑浣地方的連片水田有“縣前洋”地名(閩南方言稱大面積水田為“田洋”),按舊時習慣把縣衙門面的地方叫“縣前”,既使以後那裏已無縣衙,地名仍沿用,大概綏安縣衙昔日就設在這裏。</p><p><br></p><p>到了隋開皇年間,撤銷了綏安、芝水兩縣的建制併入龍溪縣。直到唐垂拱二年( 686年),陳元光繼其父未竟事業,平定了“綏安之亂”後,上表請建州縣,經朝廷批准就屯所設立漳州,領漳浦、懷恩二縣,漳浦為附廓縣。當年州、縣治設在漳江北岸,梁山南麓;而懷恩縣置在漳江南岸,以漳江為兩縣之界河,漳浦即取漳江之畔的意義為縣名。</p><p><br></p><p>唐開元四年( 716年),因梁山地多瘴癘,不宜聚生,州民餘恭訥等請徒州、縣于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其時陳元光將軍已戰歿,其子陳珦領州事,奏請獲准。開元二十九年,又因懷恩縣戶口流亡太多,朝廷撤銷懷恩縣建制,地域併入漳浦縣。同時,將原屬於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龍溪縣劃歸漳州管轄。至貞元二年( 786年),由於漳州刺史柳少安和繼任刺史陳謨,先後請求,漳州的州治再移設龍溪。漳州州治與漳浦縣治合設于梁山下計30年,合設于李澳川共70年,兩處合計 l00年,然後始分開。故漳浦建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p><p><br></p><p>四、柳少安與漳州遷治</p><p><br></p><p>漳州最早設治所是在雲霄境內梁山下,而選擇依山面海、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龍溪為州治,則是漳州第五任刺史柳少安。</p><p><br></p><p>柳少安,《漳州府志‧宦績》上有傳,他於建中三年( 782年)出任漳州刺史,不僅熟稔政事,且精通天文、地理。時陳元光的第四代孫陳謨為漳州別駕,少安看他年輕有為,且是將門之子,便有心栽培他。陳謨也把柳少安當作父執輩。</p><p><br></p><p>漳州在開元年間,原本下屬兩縣,即漳浦與懷恩,後因懷恩縣戶口流亡太多,二十九年( 741年)取消其縣治,併入漳浦,這才割泉州府所轄的龍溪縣歸漳州管轄。大曆十二年( 777年)又割汀州的龍岩縣歸漳州,這樣漳州就領所屬三個縣。按唐代政府的規定,做刺史的必須經常巡視所轄制的各屬縣,於是新任刺史柳少安偕同別駕陳謨到龍溪縣巡視。他們實地勘察了龍溪縣內的山川形勝,調查了氣候、物產、民情等各方面的情況後,認為這裏山川清秀,原野平坦,四季如春,可以開闢萬頃良田供人民生聚繁衍,如此天府之國,才是最上乘的州府所在地。他倆就站在龍溪縣的永寧鄉北的高山下桂林村(在今漳州市薌城區內),面對著浩浩蕩蕩流逝的薌江水,柳少安興奮地對年輕的副手說:“這個縣可以建為州治。此地大江南旋而東流,諸嶺北環而回顧,是有利於人民生聚開拓的寶地。從前‘盤庚遷美土’,打下了千年基業,造福於萬代子孫。我們—定要請朝廷恩准,把漳州府治遷到龍溪縣來。”</p><p><br></p><p>於是,柳少安在興元元年( 784年)具疏請於朝,乞准徙治于龍溪。但是朝廷認為漳州府治一遷再遷,未免勞民傷財,結果未允。柳少安十分惋歎。貞元元年( 785年)吏部天官調柳少安晉京掌司勳部事。臨行之時,他為遷治龍溪事耿耿於懷,再三叮囑陳謨要—再上疏申請。他說:“乃祖乃父,幾代先人,為了開闢閩南,建置漳州而出生入死,以至血染沙場,或鞠躬盡瘁。後輩守成之人,一定要光大祖業,讓漳州府建立在一個千年大邦之上,為萬代子孫造福啊!”陳謨也垂淚應諾,三年來他一直把柳少安看成父執輩而師事之,如今老師升遷而去,自己又自任州事,就遵照囑咐一再向觀察使盧惎請求遷治龍溪,盧成其志,錄奏上達,終於在貞元二年( 786年)朝議,恩准漳州府再次遷治于龍溪,終於實現了柳少安刺史的夙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