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愚溪(道赏)

<p>老家</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之于儿子,那是一个仅仅过年时跟随我去小住几天的地儿,那儿没有他的伙伴,也没有他的童年记忆,他的根在海游这个小县城,从小在那长大,自诩为城里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之于我的妻子,只不过是嫁鸡随鸡,过年过节不得不去一趟的地儿。我曾开玩笑说在老家盖个房,老了退休了回老家养老。妻子一脸嫌弃,穷山恶水,交通不便,要住你住,她是打死也不去的。对于妻子,我无权要求她像我一样把我的老家当成她的第二故乡,毕竟那儿没有她的过去,有的只是嫁为人妇的无奈。</p> <p class="ql-block">而老家之于我,却是实实在在浸在我的心里,血液里,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人,有不算幸福的童年,有着我难以忘却的一切......小时候,老家就是我的全部;成年后,久在外面打拼,却时时惦记着老家;成家后久居小县城,虽不常回老家,但却时时入梦。</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位于浦坝港渔西村,这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村落,村里四百多户人基本一个姓,"陈"字,虽靠山却不以山为业,靠海却不以海为生,世代以耕作为主。在那个农业为上的年代,渔西乡十三村,数我村最大,田地最多,所以乡政府、供销社、卫生院、生产资料合作社、粮站等等全在我村,成为十里八村的中心。听着喜人,其实不然。正如我妻子所说的"穷山恶水,交通不便"。穷山恶水形容地有点过了,这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但不与外界连通,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据说是六几年才打通的渔西隧道,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洞长几百米,没有灯,走路或骑车只能死盯着远处的小小洞口,凭感觉走。洞里一年四季滴水,走起路来"哧哧"的响,像是有人紧随其后,令年少的我头皮发麻。因为技术和资金问题,山洞打在半山腰,山路十八弯,上坡要爬个半死,下坡又紧张的要死,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车毁人亡。每年在这个山洞两边总会发生几起事故,不是拖拉机冲下谷底,就是载人的"三卡"扎进了山谷,一年到头总要死上那么几个人。加上泥路坑洼,载重的货车爬得路全是大大小小的坑,坐个拖拉机能把骨头颠散架。记得那年父亲拉着板车运小猪去浬浦赶集,我帮衬父亲推车,那一趟集赶下来,几乎累掉我半条小命。一趟坡上来,中间要歇上几次,那种上不得歇不得的情形令人痛不欲生。都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闭塞导致了经济的落后,家乡的人们因袭着陈旧的模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有谚语云(只记得半句):有囡难北(谐音)渔西洋,前面潮水白洋洋,后面茅草平人长。说的就是当时的现状。记得当年大嫂(下洋人)二嫂(木勺人)嫁过来时,派出族里年青力壮的十几个接亲人,翻山越岭把嫁妆抬回来,那时前山隧道没打通,要翻过下洋岭,来来回回都得脚走肩扛,真正的是下雪天也是汗如雨下。没想到事过境迁,当年最不被看好的几个小渔村(木勺,下洋,草头),籴个米还得爬十几里山岭到我们村的小地方,靠着沿海的金银滩,日子过得是风生水起。加上火力发电站的建成,木杓旅游业地开发,当年的小村已变了模样,不仅造好了宽广的双车道,还通上了公交车,赶个集买个东西直接往健跳海游跑了,一到节假日,来木杓旅游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小车排起长龙,反而是我们这个所谓的乡中心大村落停步不前,村里年年亏空,是一年不如一年了。</p> <p class="ql-block">随着撤乡并镇,渔西乡已不再,农业已不再成主体了,粮站也倒闭了,甚至国家允许农民不再交公粮和余粮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了村子,外出打工,仅剩下上了年纪的人留守家中,守着那几亩田地过日子,甚至土地被抛荒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种田实在是不划算,累死累活还不够农药化肥钱。正所谓穷则思变,别人能靠海致富,我们为什么不能。于是村里号召,退耕还海,当年老辈们好不容易"与天斗,与地斗"从大海手中夺来的、经过几年棉花种植之后才从盐碱地变成的肥沃良田,一下子被挖得坑坑洼洼。再利用闸门海水倒灌,几百亩良田一下子成了上百口养殖塘,人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傍上三门小海鲜的牌子,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的老家也一下子插上了腾飞的巨翅,劈波斩浪,人们不再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养殖成了主流,除了养青蟹虾蛏之外,剩下的土地被平整、被整合,种上西兰花、东方蜜、各种果树,产业多样化。山丘也变"平原",当年放牛的边边角角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畦一畦平整的豆腐块,高高低低成了梯田。等到油菜花、桃花盛开时,必定美不盛收,令人流连忘返,真正再现陶渊明笔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桃花源盛况,我期待着......梯田四周水泥路相连,车子可以互通,眼前焕发的新貌令人惊奇,没想到我的老家也有改头换面的一天。虽说"儿不嫌母丑",可我更希望我的老家能旧貌展新颜。当年的交通不便也随着前山隧道地打通,"村村通公路"的推进,渔西十三村,村村展新颜。幢幢高楼拔地起,户户门前泊小车。我的老家正以它坚定的步伐朝前发展着。</p> <p class="ql-block">我相信,总有一天我的老家不仅入我的梦,也能入我儿子、妻子的梦,因为那是生我养我之地,血沃之地必将长出金麦穗。</p> <p class="ql-block"> 老家</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之于儿子,那是一个仅仅过年时跟随我去小住几天的地方,那儿没有他的伙伴,没有他的童年记忆,他的根在海游这个小县城,从小在哪长大,自诩为城里人。</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之于我的妻子,只不过是嫁鸡随鸡,过年过节不得不去一趟的地。我曾开玩笑说在老家盖个房,老了退休了回老家养老。妻子一脸嫌弃,穷山恶水,交通不便,要住你住,她是打死也不去的。对于妻子,我无权要求她像我一样把我的老家当成她的第二故乡,毕竟哪儿没有她的过去,有的只是嫁为人妇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而老家之于我,却是实实在在浸在我的心里,血液里,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人,有不算幸福的童年,有着我难以忘却的一切......小时候,老家就是我的全部;成年后,久在外面打拼,却时时惦记着老家;成家后久居小县城,虽不常回老家,但却时时入梦。</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位于浦坝港渔西村,这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村落,村里四百多户人基本一个姓"陈",虽靠山却不以山为业,靠海却不以海为生,世代以耕作为生,在那个农业为上的年代,渔西乡十三村,数我村最大,田地最多,所以乡政府,供销社,卫生院,生产资料合作社,粮站等等全在我村,成为十里八村的中心,听着喜人,其实不然。正如我妻子所说的"穷山恶水,交通不便"。穷山恶水形容的有点过了,这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但不与外界连通,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据说是六几年才打通的渔西隧道,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洞长几百米,没有灯,走路或骑车只能死盯着远处的小小洞口,凭感觉走,洞里一年四季滴水,走起路来"哧哧"的响,像是有人紧随其后,令年少的我头皮发麻。因为技术和资金问题,山洞打在半山腰,山路十八弯,上坡要爬个半死,下坡又紧张的要死,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车毁人亡。每年在这个山洞两边总会发生几起事故,不是拖拉机冲下谷底,就是载人的"三卡"扎进了山谷,一年到头总要死上那么几个人。加上泥路坑洼,载重的货车爬得路全是大大小小的坑,坐个拖拉机能把骨头颠散架。记得那年父亲拉着板车运小猪去浬浦赶集,我帮衬父亲推车,那一趟集赶下来,几乎累掉我半条小命,一趟坡上来,中间要歇上几次,那种上不得歇不得的情形令人痛不欲生。都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闭塞导致了经济的落后,家乡的人们因袭着陈旧的模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有谚语云(只记得半句):有囡难北(谐音)渔西洋,前面潮水白洋洋,后面茅草平人长。说的就是当时的现状。记得当年大嫂(下洋人)二嫂(木勺人)嫁过来时,派出族里年青力壮的十几个接亲人,翻山越岭把嫁妆抬回来,那时前山隧道没打通,要翻过下洋岭,来来回回都得脚走肩扛,真正的是下雪天也是汗如雨下。没想到事过境迁,当年最不被看好的几个小渔村(木勺,下洋,草头),籴个米还得爬十几里山岭到我们村的小地方,靠着沿海的金银滩,日子过得是风生水起,加上火力发电站的建成,木杓旅游业的开发,当年的小村已变了模样,不仅造好了宽广的双车道,还通上了公交车,赶个集买个东西直接往健跳海游跑了,一到节假日,来木杓旅游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小车排起长龙,反而是我们这个所谓的乡中心大村落停步不前,村里年年亏空,是一年不如一年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撤乡并镇,渔西乡已不再,农业已不再成主体了,粮站也倒闭了,甚至国家允许农民不再交公粮和余粮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了村子,外出打工,仅剩下上了年纪的人留守家中,守着那几亩田地过日子,甚至土地被抛荒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种田实在是不划算,累死累活还不够农药化肥钱。正所谓穷则思变,别人能靠海致富,我们为什么不能。于是村里号召,退耕还海,当年老辈们好不容易"与天斗,与地斗"从大海手中夺来的、经过几年棉花种植之后才从盐碱地变成的肥沃良田,一下子被挖得坑坑洼洼,再利用闸门海水倒灌,几百亩良田一下子成了上百口养殖塘,人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傍上三门小海鲜的牌子,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的老家也一下子插上了腾飞的巨翅,劈波斩浪,人们不再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养殖成了主流,除了养青蟹虾蛏之外,剩下的土地被平整、被整合,种上西兰花、东方蜜、各种果树,产业多样化。山丘也变"平原",当年放牛的边边角角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畦一畦平整的豆腐块,高高低低成了梯田。等到油菜花、桃花盛开时,必定美不盛收,令人流连忘返,真正再现陶渊明笔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桃花源盛况,我期待着......梯田四周水泥路相连,车子可以互通,眼前焕发的新貌令人惊奇,没想到我的老家也有改头换面的一天。虽说"儿不嫌母丑",可我更希望我的老家能旧貌展新颜。当年的交通不便也随着前山隧道的打通,"村村通公路"的推进,渔西十三村,村村展新颜。幢幢高楼拔地起,户户门前泊小车。我的老家正以它坚定的步伐朝前发展着。</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的老家不仅入我的梦,也能入我儿子、妻子的梦,因为那是生我养我之地,血沃之地必将长出金麦穗。</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