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春回大地花千树,万物勃发绿盎然。</span></p><p><br></p> <p> 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第二次网上读书交流会如约而至。</p> <p> 最近刚好看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从学生心理,教师心理方面进行阐述,包括一些课堂管理,我认为这对于我们这个年轻教师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课堂管理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课堂的人际关系上,如何通过一些心理效应来加强班级管理,在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和矫正方面也提出了非常多实际的理论。这些内容都是比较理论性的,但是在实践上对我也有一些启发!</p><p> 赵义琳</p> <p> 叶圣陶老师的《如果我是小学老师》书中十分注重培养小朋友的好习惯,读书固然重要,但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也针对这一情况,实行了健康小习惯的打卡任务,来督促孩子们养成好习惯,现在孩子们在家上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十分重要的,所以与家长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不断提醒鼓励孩子们,以前的我总是认为能不找家长就不要找家长了,其实与家长适当的沟通,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老师不知道学生 在家是怎么一个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到底学了什么,这时教育便出了问题。孩子们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做好家长工作,及时沟通,做到教育上的一致,这样也是有助于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的。</p><p> 刘云云</p> <p> 在读《教育的使命》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理解“孩子的策略”中孩子为了应付和搪塞教师的要求而想出来的诡计,“恐惧与失败”中所讨论的孩子心灵里恐惧与失败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学习和孩子的策略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的评价与管理会导致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学生希望通过获取成功来取悦成人,而不再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体会,忽略了在生活中不断练习并有所提高的技能。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让学生遭受连续失败的打击和挫折,更积极的做法是,应该让学生了解遭遇失败是值得的,是具有启发性的,而不是丢脸的事。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证明自己有能力做任何事,而不需要假手他人。</p><p> 刘艳霞</p> <p>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边看边和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一句平常的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日常的行为,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有影响力。</p><p> 白凡</p> <p>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是我借义琳的。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但我觉得它也适用于老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切记,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p><p> 总之,老师与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在我今后的教育学生中要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p><p> 杜丹</p> <p>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分享两点。</p><p>一、一间教室容量是无限的,它能够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从雷夫的身上我懂得了教室和教室是不一样的。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而决定教室的尺度是老师,老师的面貌;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p><p>二、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此刻的进步,“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必须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此刻的进步。”一个孩子盲目地与比自己好的同学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感;与比自己差的同学相比,容易使人自满。只有与过去的自己相比,才是动态公正的。自己战胜了自己的过去,自己总是在战胜“过去”,那么进步是不言而喻的。</p><p>教室,应该是孩子们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在那里坦然无惧地学习、正确理性地认知、自由用心地生活,就应远比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p><p> 陈雅丹</p> <p><br></p><p> 教育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教师不仅应该掌握知识,也应该知道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模式。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汇集了66条教育心理学效应涉及教育、教学、管理。这本书对于希望将日常教学提高到理论层次和学术高度的老师来说,是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p><p> 1.比如:一节课40分钟,如何利用学生U型记忆的特点即首尾效率高进行教学。《脑与学习》的作者认为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20至25分钟是一个低沉期,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p><p>2、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不妨使用“连锁塑造”效应,引导孩子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奖励,再制定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p><p>3、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平常心,平时多做考试策略训练降低考试焦虑。也可以巧用情境效应,多联想自己曾经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p><p>4、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先做作业,那么家长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则,即先让孩子做完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允许他做喜欢的事情。这种强化</p><p>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p><p> 同时,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渐减少奖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隔。表扬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p><p> 其实这本书可以让困惑的老师走出困惑,强烈推荐给大家。</p><p> 李婷婷</p> <p>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面对特殊的课堂,我们要想给学生上好课,除了仔细研读教材、教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目标、研究教材、研究建议。这样,三研的前提就是要再次用心研读课程标准,尤其是对于低学段的课程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这次研读课程标准,收获很大,让我能把三研做的更加精细。</p><p> 高爱勤</p> <p> 只要你热爱读书,你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走得更远。在读书中得到滋养,在读书中得到完善,会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p> <p>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让我们一起徜徉书海,一起阅读飘满书香气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