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的结合、思维与知识的碰撞

Hi

<p>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明确内容:“数学是人类生活中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的本质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的更重要。可见,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多么重要。</p><p> </p> <p>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与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利用表象能更好的引出问题的内在,从而解决问题,提升思维空间。因此,二年级数学组根据学生思维实际发展水平,开展思维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多思考、勤思考和爱思考的好习惯,以便于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更好的对问题展开分析与理解,加强数学学习能力。 </p> <p>  第一期思维训练,意在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排队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在做题的过程中形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p> <p>  题目下发后,学生的积极性十足。带着对“小老师”的热情,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并根据要求及时录制视频,展现临外学子的风采!</p> <p>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二年级一班的孙浩翔与窦佳欣同学,两位同学讲的都是有模有样,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p> <p>  孙浩翔同学对于问题的把控非常棒,拿到题目,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的环节把控非常好。对于这道题,他采用了画图的方法,通过直观图,分析小红的前边有十一人,那么小红排在第12位,所以小红的后边有8人。解析环节。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如果展示出直观到抽象的解析过程,就更棒了!</p> <p>  窦佳欣同学的朗读声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温文尔雅的读书人。通过语言,传递对问题解决的情感。细心的她不仅发现了已知条件和数学问题,还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了标注。对于这道题,也是先利用直观图来分析问题。看!她的图画的多规范啊,真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小老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抓住了重点,多次强调不要忘了小红,她也在队伍里。更为优秀的是,利用直观图分析题目以后,连贯进行了直观到抽象的转换,通过直观图列出算式,从而解决了问题。</p> <p>  二年级二班的同学也按捺不住了。看周云豪小老师,礼貌的跟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读题知道这道题最简单的方法是画图,在画图过程中,用涂颜色的圆圈,着重强调了小红的位置,为正确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并通过直观图,列出算式,从而得出答案。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分析题目的过程,图画的比较小。慢慢努力,相信你是最棒的小老师。</p> <p>  张歆泽同学也不甘示弱,首先完成了对问题的准确把控,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已知信息。小张老师对于问题的解决别具一格,没有通过直观图来过渡,而是直接通过除法算式来解决。但在列算式的过程中,充分的解释了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加强了对小括号的运用,巧妙的把11+1看成了一个整体。不仅及时复习,还为下学期所学混合运算打下基础。</p> <p>听,二年级三班的两位小老师正在发表她们的看法呢。</p><p>刘俊含小老师的讲课,非常精彩,语言简练,思路清晰,表达很有感染力,可以看出来,经常登台演出的她,讲课中透漏着满满的自信,希望更多同学向她学习。不过在讲解中,板书层面还有所欠缺,书写还要加强,老师为你加油!</p><p><br></p> <p>王梓涵同学,讲题中思路清晰,自己很有思考,她想用最通俗易懂方法教会大家,可是碍于语言表达,很多想法没法用精炼语言,表述出来,以后要加强口才练习,那样会更好。</p> <p>压轴戏是二年级四班的同学。瞧!刘一儒同学借助画图的方式来理解题目,提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且结合现在学习的混合运算,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对题目进行了解答。用第二种方法讲解时,可以说得再准确一些,先求小红和小红前面一共有多少人。</p> <p>赵厉涵同学思路清晰,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准确地讲解,解答过程也比较完整。第二步可以再讲一讲为什么用20—8?20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20-8又表示什么?</p> <p>肖梦晨同学借助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解,思路清晰,解答过程书写完整。列算式时可以再明确完整地说一遍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p> <p>同学们,数学的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独立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思考意识,逐步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p>

同学

数学

算式

直观图

二年级

问题

老师

解决问题

画图

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