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文/图 宋建国</h3> 横屏大图欣赏 原创作品 欢迎转载 岁月轮回,东风有信;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一场春雨过后,3月26日清早放晴,摄影同事们一致商议去拍摄瓮城山春景。于是,一行九人驱车两部直奔杨安乡。一犁春泥,万顷新绿。路旁已经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春潮。大家一路欢声笑语,谈论历次到瓮城山的情景,都相信这次带了无人机,瓮城山将会是又一番情景。我一边驾车,一边回味着《春天,醉美瓮城山》①华章的文采。车到了山前一看,由于山里降水较多,道路湿滑,只得将车停在泉则坪村旅游接待中心的小广场,徒步上山。虽然山路费力,但是可能最好的风景就在路上。 刚下过雨又陡峭的山路,泥泞不堪。我背负十多公斤重的无人机气喘吁吁。没走几步,大家的鞋底就粘上了一层二寸多厚的淤泥,踟蹰行走,极为艰难。这时不知是谁说了句"哎哟,这可是免费增高啊",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哪一次旅行能不充满挑战?对于行云流水的时间而言,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如果事事顺意,那就不叫诗意的生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步履,与正道汇合了。道路依旧难行,大家不得不走走停停,用树枝抠掉脚底的泥土,双手拂去裤腿上的泥沙,然后继续前行。又过二十多分钟,十点半时,终于到达半山腰。春风拂面,天气晴朗,山色别样从容,放眼望去,已经置身于花的海洋。风和日丽,不负春光,转角之处遇见的都是花香满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②,大家的心情早已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对着大山呼喊起来。"瓮城山,我们来啦!"余音袅袅,涤荡着几许岁月的沧桑。 我们继续前行几百米,找了个合适的位置,在春风习习中共享沁州特产——干馍②,在一阵谈笑风生后开始了瓮城山拍摄之旅。 我们的无人机在操控下径直升高向南飞去,山花烂漫的景象尽情收纳在相机的视野中,从监视屏幕中第一次发现并惊讶着瓮城山花海如此浩瀚。所飞之处,满山春花竞放,山峦层层叠叠。粉红油润的山桃花,洁白浓烈的山杏花,金黄明艳的连翘花,怡然自得开放着。山桃花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浮泛跳跃;山杏花坚定着春天的信心,颔首致意,艳丽妩媚;连翘枝头的花儿披着金色的斗蓬,金光流溢,春意飘荡,微风习习下翩翩起舞。一团团,一簇簇,一串串,花团锦簇,芳香四溢,她们唤醒了冬日的枯寂与穆静,渲染着初春的温馨与柔嫩,点缀着春天的烂漫与活泼,摇曳着婀娜的姿态与从容,尽情绚烂地绽放,灿烂豪情地喜迎大家的欣赏,坚定着一个春天的信念,彰显着瓮城山生命的活力。春色四溢,汇集成一幅幅壮丽的花卷,吟诵着一首首华丽的诗章,让人怦然心动。我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用镜头把这一切留下,留在感知生命的念想里,留在百花齐放的春天里。不求华丽的辞藻,只为一份平常的心意。 没有尽情解花语,徒有爱恋心间渡。我们操控着无人机的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将美景一一记录,不放过任何一处精彩的画面,大到高山上远眺万亩花海,小至路途中绽放着不知名的小花,整个身心陶醉在瓮城山花的海洋中。同事们爬越山的顶端,下到山的谷底,全然不顾山道的坎坷与荆棘的刺痛,不断寻找着最佳拍摄角度,激动得让咔咔的快门声奢侈地回荡在瓮城山中,定格着一张张心意的画卷。清脆的快门声、无人机疾驰而过的浆声和幽谷中回荡着大家的呐喊声合奏成一首激昂澎湃的春曲。 十里皆春色,万亩是花海。<br>一年四季,瓮城山已经不止数次拍摄,今天第一次发现瓮城山的花海,如此美爆。美得大气,美得实在,美得慷慨,美得包容,美得的清新,美得宜人,美得经典,美的端庄,美得撩人;大气的在空中俯瞰一望无际,实在的是春天一到就自觉地次第绽放,慷慨的用浓浓的春意喜迎四方宾朋不醉不归,包容的可以让你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清新的让你呼吸一口便肯定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宜人的让触及欣赏后你恋恋不舍,经典的让你在上党地区再也找不出第二,端庄的如此落落秀美大方,那个撩人啊,春风拂面,面对此景一直也拍不够,一心想还得再来再来! 集体合影后,已是下午一点时分,我们与瓮城山花海依依惜别,返回的路途已不再那么难行,半个多小时便回到泉则坪。驾车返回途中,不禁思想,2020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国家经受住了一次严峻的挑战。英明决策使得山河无恙,岁月静好,我们被一群勇敢的人保护着。春暖花开,社会皆安,才可以结伴徜徉,才可以欣赏大好山河,倍感祖国的强大与温暖。"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诗酒趁年华"④,明媚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这个美好健康的世界。 <h3>航拍万亩花海</h3> <h3>瓮城山 我在这里守望乡愁</h3> 注释:<br>①《春天,醉美瓮城山》,作者王向明,现任沁县教育科技局局长。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百余篇文章在《长治日报》《山西教育》《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撰文《春天,醉美瓮城山》引发了瓮城山旅游热。著有《芸草》一书。主编有《铜辊墓志铭寻踪》《沁县教育志》《大美沁县》等书。<br>②《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苏轼<br>③干馍 (小吃)干馍,是山西省沁县的地方风味小吃,是用温水和面,在案板上反复揉团,用轱辘锤将面擀成碗状,中间着香油调料捏成面饼,放于围有大铁圈的焦炭火上烘烤而成。冷热都可以吃,存放三至五个月脆香味不变。<div>④《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