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我创作完成了《梦回江口——古镇油画写生系列》第一集八幅油画之后,编发美篇,受到许多人关注点赞,有两千多人次浏览,领导戴宝定老师特发信息鼓励我:"浓郁故乡情,纯真儿时梦,油画倾思念,文章书胸怀,你的油画把我带进了那个难忘的小镇",网友‘南辉北映’留言:"永远的江口永远的泪",网友谢勇说:"我祖辈都是江口人,家住李家巷,看到此画此文,激起了我童年的回忆",网友‘梅园’留言道:"江口——永恒的记忆!无论走到那,总有一种怀念挥之不去,曾经的繁华虽已不再,可她……"关庙山文学社主编张贵勤鼓励说,此文不仅有人文关怀更有史料价值,也有同学学长亲们提出宝贵意见,说那时江口中学大门前台阶要高一些,为了尽量还原旧貌,我也作了修改,增加了几步台阶, 非常谢谢各位领导,美协老师,同学同乡,亲朋好友们关注点赞,也谢谢亲们批评指正,谢谢关庙山文学社主席王雯憬和主编们编辑发表。</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受到上述热情鼓励,我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又创作了八幅老江口古镇油画写生,编辑了《梦回江口——古镇油画创作日记之二》,分享给亲们,请再次提出宝贵意见。</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到我这个岁数,学习油画技法已不是为了追求多么高的艺术境界,只不过是运用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描绘出我对江口破烂不堪的现状令人扼腕的表情,展现出我对江口焕发青春的未来抱着殷切的期盼,抒发出我对江口割舍不断的乡愁聊表寸头之心。</i></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廖达勇同学的焦家巷老宅》梁华油画 尺寸80*60</span></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十来岁的时候,在焦家巷我和廖达勇,张戈,我们三个是铁杆同学,是我们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襄阳口音的郭老师经常晚上叫我们到她家去给同学们批改作业,小伙伴也时常到廖达勇家去玩,我的第一幅四开画纸大小《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水彩画也是在廖达勇家完成,用放大尺画出轮廓,我家没有这么大地方,当时也不知道达勇家为什么有那么宽敞,又是木板楼又是木地板,达勇奶奶对我们小朋友都特别和蔼,为我们玩耍提供方便,后来才知道,达勇家祖辈经营"慎益堂"大药房,解放前是大户人家,一周前我约了达勇说想去他老屋看看,当我们打开久闭的大门,半个世纪前的场景跃然眼前,木板楼还在,旱天井还在,只是已落满厚厚的尘土,达勇奶奶的遗像就挂在扳壁上,我和达勇面面相觑,眼神已确定我们回不去的童年。</i></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江口牛场口子镇火塔》梁华油画 尺寸50*60厘米</span></p> <p> <i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老江口人都知道,在上街牛场口子有个塔,就在我的学长时坚老屋旁边,据他回忆,儿时他在楼上睡觉从窗户望过去,发现这个塔就和他家屋顶差不多高,有四层,偷偷爬进去,里面正好一个人策得过来,传说牛场口子两边木楼以前经常失火,后来修建了这个塔,叫镇火塔。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一直看到有这个塔,后来文革时期批"封资修"破四旧被拆掉了。</i></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江口李家巷石板街北头》梁华油画 尺寸68*50厘米</span></p> <p><i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i><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江口保存最好的石板街就数李家巷了,根据《中国民俗志枝江卷》记载,过去李家巷集中了镇上大大小小的铁匠铺,雅称"红炉",传统锻打菜刀,镰刀,篾刀,铁锹锄头等五金工具,两边门面都是前店后作坊,住在李家巷第三间屋的老同学陈鸿雁的父亲就是一个铁匠师傅,后来都加入了江口铁器农具社。北头连接前街上,南头通到河边上堤。</i></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江口李家巷石板街南头》梁华油画 尺寸60*50厘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江口前街上高安富钟表维修部》梁华油画 尺寸60*50厘米</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高安富在江口是大名鼎鼎的钟表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江口三角点,老远都能看到工艺社门口高安富的钟表修理玻璃柜,儿时对钟表的好奇就从他那里开始,据说后来高师傅全家下乡,后来回街上摆摊子维修钟表,由于手艺精湛,生意不错,又在自家开设修理门市部,现已经去世多年,加上镇上萧条,虽然老门面还在,也是无人问津了。</i></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江口十字街老宅》梁华油画 尺寸60*50厘米</span></p> <p> <i style="font-size: 20px;">我觉得十字街上这个老宅的造型很是特别,因而也留在了我的画布上,画友蔡巨光说他的老同学雷兆玉就曾住在这个大房子里,并且住了几户人家,想必建这样大房子的主人解放前也是一个有钱人的大户。</i></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曾经红火的江口沿江旅社》梁华油画 尺寸60*50厘米</span></p> <p><i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枝江有年纪的人都知道徐宏兰是枝江商业战线上响当当的人物,她就是从江口沿江旅社走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六七十年代的江口沿江旅社,那可不是吹的,两层楼房,三四十个房间,餐厅娱乐室一应俱全,在徐宏兰带领下生意红火,服务周到,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发达,外地到江口做生意办事情的,住周边农村不能回家的,开三级干部会议的领导们都乐意进住江口沿江旅社,当时成了标杆型旅行住宿门面。后来江口沿江旅社的大部分干部职工都调到枝江新成立的红旗饭店,徐宏兰任第一届红旗饭店经理。加上来往江口镇的人越来越少,早早的就关门大吉了,如今这么大的房产无一人居住,谁说不是一种浪费呢?看了让人心寒。</i></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江口皮鞋厂最年轻的皮匠师傅》梁华油画 尺寸60*50厘米</span></p> <p><i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胡正雄皮鞋师傅可能是江口老皮鞋厂最年轻的师傅了,我父亲是皮鞋厂的创始人,后来皮鞋厂的负责人都是我父亲的徒弟,胡师傅也可能是我父亲的徒弟的徒弟,老一辈皮鞋厂的师傅们几乎都不在了,父亲徒弟一辈也老早退休了,现在还在坚持手工做皮鞋的就只剩胡师傅一个人了,我几次到胡师傅店里收集资料,看他满头白发五十多岁了但是神采奕奕,恐再无徒弟学这门手艺了。祝胡师傅保持身体健康,延续生意兴隆。</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