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生机盎然的阳春时节,我们迎来了一场唤醒灵魂的“春雨”——王崧舟老师的《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公益讲座。</p><p> 3月30日,在经开区教研室和学校语文教研组的组织下,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共同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对文言文有了全新的认识,讲座为我们的文言教学打开了一扇大门,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回家”的路!</p> 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特点 <p>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特点,二是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三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p><p><br></p> <p> 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基本特点:学段提前至三年级,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文言文;数量由原先的四篇增加至十四篇;选编的文言文时间跨度增长,从先秦一直到民国;体裁更加丰富,包括神话、寓言、传记,议论文。</p><p><br></p><p><br></p> 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 <p> 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主要为“四个环节”,即“通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悟读”,知晓大意,体会涵义;“练读”,积累语言,读写互动;“熟读”,积累文言,积淀语言。</p><p> 王崧舟老师以自己执教过的《天籁》为课例,给老师们展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通读环节,并且指出文言文的教学不读通,不读顺,是不能开讲的。另外,“通读”从内容到形式上也是有讲究的,要契合文言文文本特征,契合学生认知特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情的变化。</p><p><br></p><p><br></p><p> </p> <p> “小学文言文教学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悟读环节把握四大原则:“放过”“突出”“深化”“分离”。“放过”古今异义中基本相同和书中有注释的字词,“突出”古今异义词和在不同语境中。</p><p><br></p>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 文化自觉 <p>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言文文化自觉体现在三个层面:文字层面、文章层面、文学层面。</p><p> 文字层面,要在玩味关键字眼的文化;文章层面,重在揣摩思维方式的文化特征,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思维的发展,文言文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小学统编教材中十四篇文言文,每一篇都承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但类比思维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文化的自觉;文学层面,文学层面的文化自觉是贵在贯通核心意象的文化脉络,我们对这样的意象要有高度的敏感、警觉,因为这样的核心意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文化脉络。</p><p><br></p><p><br></p><p><br></p><p><br></p> 学定要“专” <p> 整个讲座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形象,王老师还适时播放他平时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片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们一边仔细聆听,一边认真做笔记。</p><p><br></p><p><br></p> 学贵有“思” <p> 直播学习过后,全体语文老师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地思考,并且在语文组内进行了交流。</p><p><br></p><p><br></p> <p><br></p><p> 文言文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是困扰我多年的一个疑难。王崧舟老师的《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一课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窥见了文言文教学的奥秘,也引发了我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p><p> 反思一:以读促思,方能培养文言语感。</p><p> 语文教学重在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回顾以往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重讲解轻朗读,课堂乏味,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也不甚理想。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讲解,才恍然大悟——“熟读”才是打开文言文的正确方式!因为不读就显示不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不读就体会不到古文的韵味,不读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王崧舟老师的“通读形式表”让我深受启发,朗读的形式如此多样化,且分门别类写明了每一种读法的特征与作用,无论是对于新手还是老教师,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p><p> 反思二:善读精讲,方能绽放文言魅力。</p><p>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对应试的重视大大超过对文化传承的考虑,实质上这不异于舍本逐末。为了应试,我们逐字逐句地讲解,唯恐遗漏了“考点”,但这样逐字逐句地串讲,换来的却是学生文言语感的缺失,以及文化底蕴的浅薄。王崧舟老师说的极是,文言文的教学要体现“悟读原则”,教师要懂得“放过”——放过古今同义、标有注释的字词;要懂得“突出”——突出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语义,懂得区别理解;要懂得“深化”——抓住文中要点深化内涵,借助其他文章领悟象征意义;要懂得“分离”——对比同一个词在不同文言文中的不同用法,提炼文言知识。这“悟读原则”很好地化解了我们既要应试又要传承文化的尴尬,操作性强,易于上手。</p><p> 反思三:立根文化,方能实现文化自觉</p><p>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王崧舟老师从“文字”、“文章”和“文学”三个层面向我们阐述了文言文应该怎样才能教出深度与广度,最终将文化的传承植根于文言课堂中。《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让我看到了王老师紧抓“辩斗”一词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层层深入领会“辩斗”的内涵以及两小儿的人物品质;“统编小学文言文思维方式分析表”让我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所蕴含的思维方式有了全面的整体的认识;《爱莲说》教学片段让我看到了王老师是如何通过周敦颐人生三个阶段的小故事引领学生感悟“爱莲”的深刻内涵,并借引周恩来总理来升华“莲”的文化意象的。让我真正领悟到:小学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六年级 黄丹老师)</p><p><br></p><p><br></p> <p> 聆听了王崧舟教授的《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语文文言文怎么教》讲座,收益匪浅。</p><p>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王教授提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通读、悟读、练读、熟读,其中“熟读”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要贯穿整堂课教学的始终。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通读”应该说大家普遍意识较强,落实较好,虽然形式没有王教授那么丰富,但“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的要求基本达到。而“悟读”王教授指出要遵循四个原则:即放过、突出、深化和分离,坚决反对逐字逐句的串讲。在我们的课堂中,老师不敢“放过”,逐字逐句的串讲可谓比比皆是,因为我们总担心少将了哪一个,学生就不会,考试就考不出来。其实是我们低估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其结果是降低了课堂效率,学生丧失了自我学习和自我消化的机会。</p><p> 小学文言文教学,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落点在传承和理解。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清楚了解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题材、类型、跨度,深刻理解其编排特点和意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尽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一年级 叶细英老师)</p><p><br></p> <p><br></p><p> 继听了王崧舟教授的《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讲座之后,今天又听了他的《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听完这一系列专题讲座,对王教授的崇拜之情越发强烈!他作为一位语文界的泰斗,自身的语文素养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讲座深入浅出,令人听了回味无穷!特别是看了他的教学片段,真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太幸福了!脑子里不由地冒出抖音里很流行的段子:“如果当初我也有这样的语文老师,说不定我也是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了!”而如今自己是语文老师,如何不让自己的学生留下遗憾,这也就是自身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的原因!</p><p> 这次的讲座围绕文言文该如何教展开,触动我最深的是王教授多次提到的“敏感”一词:对统编教材文言文编排的特点要“敏感”、对文言文里有文化内涵的字眼要有“敏感”的慧眼、对文言文在文化方面蕴含的核心意象要有“敏感”……这一个个“敏感”无不提示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要饱读诗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在教学文言文时才会拥有敏锐的视角,知道什么该“放过”,什么该“突出”。不然尽管是依葫芦画瓢,照着大师的方法去教,也一定教不出大师的韵味!自己对文言文都望而生畏,又怎么能引领孩子去走进文言文呢?正如王教授所说:小学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想,没有文言,学生也就寻不到中国文化的根。作为语文老师,传承文化,复兴文化,任重而道远呀!(一年级曾小春老师)</p> 结语 <p> 小学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教学文言文,最终的目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文化的自觉,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言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中华优秀儿女。作为一名文化传承的引路人,我们文外语文老师必当不断学习文言知识,不断积累文学常识,用深厚的文化功底去“教好文言文,当好引路人”!</p><p> </p> <p>编辑:陈秀云</p><p>图片:陈瑶瑶</p><p> 全体语文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