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2日起,广东省的中小学生正式开启“居家线上学习”模式。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针对“见屏不见面”的线上教学模式,阳山县碧桂园小学按《课程标准》设置科学学科课时,坚持以“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实践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导向,我校的科学老师精心挑选科学味浓、趣味性强、适合学生居家完成的科学小实验、小制作,通过推送微课或网络直播等形式,每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拓展科学视野,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些科学实践活动,吸引了我校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纷纷利用家中已有的材料开展科学小实验与小制作活动。活动中,有些同学通过实践操作深刻地理解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有些同学结合实际创新性地选择实验材料,有些同学结合实际优化了实验方法,也有些同学利用实验原理进行了创新小制作…… 以下是同学们在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实践活动中的精彩展影: 一、 制作“无字天书”,为防控疫情加油! 科学原理:将白醋涂在白纸上并风干后,纸片被加热时,白醋就会加速纸的纤维碳化,变成了红褐色,写的字就会显现出来。 二、制作“听话的瓶子”,探究浮力的奥秘 科学原理:用手捏住矿水瓶时,水被压进瓶子里面,瓶子所受的重力变大,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瓶子下沉;松开手时,瓶子里面的水排出来,瓶子所受的重力变小,受到重力小于浮力,瓶子就上浮。当瓶子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相同时,瓶子就会停止在水中,不上升也不下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三、 静电体验,探究静电的秘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科学原理:通过摩擦起电使物体带上静电,微小的不带电的物体,当靠近带静电的物体时,由于静电感应现象,靠近带静电物体的一端,感应出与带静电的物体相反的电性,而被吸引贴附于带静电的物体上。 四、“竖立的鸡蛋”实践,研究物体的稳定性 科学原理:小盐粒增加了鸡蛋和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并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支撑起了鸡蛋,就像三脚架一样把鸡蛋支住了。 五、制作“杯乐器”,领略声音的魅力 科学原理: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敲击玻璃杯时,水柱越长,振动时频率就越小,音调低;水位低,水柱短,振动频率大,音调就会变高了。 六、“纸片托水”实践,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科学原理:大气压作用于纸片上,对纸片产生了一种向上的托力,所以即使装满了水的瓶子或杯子在没有盖子的情况下倒置,水也不会留出来,就像纸片托住了水一样。 七、 制作莫比乌斯带,领略数学与科技的联系 科学原理: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从中线剪开会是两个环;而旋转180°后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从中间剪开一个莫比乌斯带,不会得到两个窄的带子,而是会形成一个把纸带的端头扭转了两次再结合的环(并不是莫比乌斯带),而把旋转了360°的环从中间剪开,则变成两个扣在一起的两个莫比乌斯带。 八、制作“瓶子喷泉”,体验大气压的作用 科学原理:利用了内外大气压差,拧紧瓶盖时,瓶口没有和外界连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瓶外大气压把水往瓶里压,所以水就漏不出来;打开瓶盖后,瓶口和外界空气连通,瓶内外气压相等,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漏出来形成喷泉。 <p>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面对“线上教学”的教学新形态,阳山县碧桂园小学科学组勇于实践,努力探索线上科学教学的新途径,通过开展系列的小实验、小制作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科学常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了科学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动手实践习惯,并了解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真正地实现居家探究科学知识,实践中求索创新之法。</p> 撰稿:毛少玲 杨钟辉<div> 审稿:梁素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