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77年,是宣布文革结束的第二年,又是粉碎反党集团“四人帮”的第二年,也是我大学毕业的第二年。那年,我22岁。</p><p>这一年,先是中央提出了“两个凡是”,发行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后来又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并恢复了期盼已久的高考……</p> <p>也在这一年,山东省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宣传部组织各大厂矿企业和各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创作排练了一批文艺节目,集中起来到临沂排练和会演,然后到各县巡回演出。那时我在山东省沂水县革委从事照相宣传报道,就被抽调到临沂给他们拍剧照。</p> <p>当时临沂地区有13个县,每个县抽调的演出剧目,要提前来临沂进行排练,然后汇报演出。那时候整个临沂地区只有一处能容纳五百人的剧院,又没有食宿条件。我们和演员一起住在临沂市展览馆三楼的储藏室里。这里原来是群众艺术馆放置杂物的仓库,我们清理出了一块地方,用稻草搭成地铺,几十个人并排睡在地铺上。男女演员之间用一块幕布隔开,彼此说话都能听得很清楚。演员们白天排练很辛苦,每到晚上,呼噜声此起彼伏,难以入睡。还有一些说梦话的,嘴里咕哝着白天的台词。隔壁那些女演员吵的睡不着,半夜气得嗷嗷叫。第二天排练的时候,一个个恹恹的没了精神。</p> <p>演出的剧目都是根据每个县的地域特点和当地流行的地方剧种创作的,除了京剧、豫剧、话剧、歌剧和舞剧以外,还有吕剧、柳琴戏、弦子戏和诌谷子等地方民间剧种。一些没有能力组织排练戏曲的企业,也排练了当时流行的表演唱、数来宝和小合唱等节目</p> <p>那时文革刚结束,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这些剧目的主题和样式等具有当时特定的模式。人物要高、大、壮,舞台要红、光、亮。要求以“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创作原则,硬性确立为所有创作都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所以这些剧目一直延续着革命样板戏的遗韵,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勇敢和智慧。</p> <p>每个剧目的题材必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主线,人物以其阶级归属和政治态度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无论哪一出戏,必以正面人物取胜和反面人物失败为结局。剧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严格说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概念的化身和共产主义伦理道德规范的化身。他们都不是平常的血肉之躯,而是没有家室之累,也没有儿女之情,一张嘴都是豪言壮语的英雄楷模。这些三突出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引领着当时人们的朴素的信仰,也蕴涵着文革时期的精神基因。</p> <p>我当时用的是一架二十年代产的捷克FLEXARET双镜头120反光相机和公元100/21度胶卷。当时在剧院舞台昏暗的灯光下,几乎看不清调焦。因为怕影响演出气氛,又不适合使用闪光灯,我只好将胶卷感光度提高到400进行拍摄。后期冲洗胶卷时,根据胶卷的增感度适当加长了显影时间。</p><p><br></p><p><br></p> <p>表演唱《毛主席五卷发给咱》</p> <p>诗朗诵《狠揭猛批四人帮》</p> <p>京剧《清水店》</p> <p>京剧《铜墙铁壁》</p> <p>舞剧《大刀进行曲》</p> <p>吕剧《麦收序曲》</p> <p>话剧《大修期间》</p> <p>吕剧《支农路上》</p> <p>小合唱《学好文件抓住纲》</p> <p>表演唱《喜送爱国粮》</p> <p>山东梆子《技改之花》</p> <p>柳琴戏《烽火沂蒙》</p> <p>歌曲《越学心里越亮堂》</p> <p>山东梆子《龙山战歌》</p> <p>歌剧《沂河渡口》</p> <p>弦子戏《一心为公》</p> <p>板胡独奏《沂蒙春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