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五色饭"

长江

<p>  每到"三月三"就想吃母亲做的"五色饭"。</p><p> 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传统节日,壮族人民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这一天,青年男女聚集在歌圩台对山歌,通常是后生哥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心意姑娘便唱起见面歌,邀请女方唱,女方若有意就答唱,一来一往,彼此互生爱慕,女方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抛下手中的绣球给男方,定下终身。</p> <p>  今年的"三月三"活动,由于受新冠疫情肆虐的影响,广西各地停止举行歌圩聚集活动,但壮族″三月三″习俗吃"五色饭"可少不了。</p> <p>  所谓的"五色饭",就是用红、黄、紫、黑、白五种颜色染糯米饭而成,是壮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每逢"三月三",壮族人民家家户户都做"五色饭",以作赶歌圩、祭祖祭神之用,当然也少不了自己一饱口福。</p><p>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五色饭"又可做成"七色饭"或"多色饭″。毛主席诗词《大柏地》有诗云:"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色饭就像天空的彩虹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五花六色,闪闪发亮,观为惊叹!不得不佩服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种风味美食与祭祖祭神活动融合一处,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家人、亲戚朋友、情人共尝"五色饭"乃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自然特别亲切。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p><p> 小时候看母亲做的"五色饭",其工艺较复杂。首先选好优质糯米后陶米清洗干净,采来紫蕃藤、黄花、红蓝、枫叶,然后,用水分别煮紫蕃藤、黄花、红蓝、枫叶,水沸腾后过一会儿出颜色,经过滤后用颜色水分别浸泡糯米(水要盖过米),同时选择枫叶有讲究,要用刚出新叶不久且有光泽的。把枫叶捣碎(用冲对捣浆出水)后用水煮出黑色,然后过滤浸泡糯米。</p><p> 第二天早上,用蒸笼蒸"五色饭",一层一种颜色叠加,先大火水滚后减火,若二、三十分钟就熟透了,然后倒入大簸,一层层色彩鲜艳、香喷喷的"五色饭"就大功告成,不用说,不用吃光闻到蒸汽里喷出来的气味叫你垂涎三尺,口水直流,四周散发出阵阵纯香,留连忘返……!</p><p> 母亲做的"五色饭",色彩斑斓,光泽鲜明,味道香纯,美味可口,得益于我外婆的真传。记得我外婆在世的时候,从选材、制作、烧火都是自己动手,特别是选材方面,糯米要求饱满丰硕,黄花要求开花齐放,枫叶不要太嫩要有光泽晶透,掌火要注意火候。由于我外婆取材有道,制作过程独特,所以外婆制作的″五色饭"特别香,层次分明,色彩绚丽,美不胜收,活像一堆工艺品,使人观之赏心悦目。街头巷尾远近闻名,左邻右舍都来取经,一时我家门庭若是,热闹非凡!</p> <p>  "五色饭"食用的时候,在"五色饭"上面撒点芝麻(芝麻要炒一下出香味后捣碎),配上香肠、蛋卷,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只要你亲自尝一口,你就会大加惊叹,赞不绝口,以为吃到了什么人间美味。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首诗赞美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p><p> 我最爱吃母亲做的"五色饭",而"五色饭"我最偏爱黑色和紫色,因为黑色和紫色又特别香软,糯性十足。把一口黑色或紫色的糯米饭放在嘴里,动用上下牙齿的功能慢慢嚼碎,一股纯香味从口、鼻中溢出,后吸下去直通胃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特别开心。就好像吃到了什么仙丹妙药一样,什么美味佳肴在眼前也会苍白。由于我偏食,每次母亲做的“五色饭"到最后变成了"三色饭",直到现在,我还改不了初衷,习惯变自然了。</p> <p>  壮族"三月三"唱山歌与"五色饭"互有联系,一脉相承。在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p><p> 传说歌仙刘三姐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后被财主害死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用花草染上糯米饭祭奠刘三姐,并在"三月三"那天聚会唱歌,饿了吃一口"五色饭",渴了喝一口河边的水。就这样,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不知疲倦。久而久之,壮族"三月三"歌圩就这样形成了!</p> <p>  今年"三月三"我又回去祭祖归墓,又吃到了母亲做的"五色饭",但吃在嘴里虽甜但心里却不平静。我在想,即使以后没有"五色饭"吃了,也不能让老人家做了!母亲己老唉,手、脚、眼都不便,不能再给老人家过于操劳了,让她快快乐乐欢度晚年,每次回去都劝她别做了,多多休息,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可第二年还是做了一锅香喷喷的"五色饭"等我们。</p><p> 祝愿天下父母亲健康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