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里的儿时记忆

高原

<p>  我出生在北京的南中轴线前门外珠市口附近一片老城区。这里街巷阡陌,大部分是四合院,少有的几处小楼,显得鹤立鸡群高高在上。那时街面上有几处祖上留下来的老店铺,更多的是走街串巷的货郎。</p><p>六十多年前物质生活极度匮乏,能填饱肚子就知足了,过年有肉吃就很满足。三伏天一把蒲扇就过来了,冬天家家户户门前都码着几百斤的大白菜用破棉被盖着,还要时不常打开晾晾否则没等到冬天过去就捂坏了。再就是每家每户都要储存几百块蜂窝煤或几百斤煤球取暖。</p><p>不过那时邻里之间的关系却非常融洽。我家没有的东西到邻居家借,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张罗大家来偿偿,赶上刮风下雨,晾在院子里的衣服被子总会有人帮忙收起来,过年时各家都把自家做的饺子、炸的果子互相赠送,那叫一个热闹,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p><p>如今离开胡同快30年了,却时常留恋那段充满人情味儿的快乐生活。每当路过那里都会情不自禁的停下来往胡同里多看几眼,有时间还会溜达到胡同里边东瞧瞧,西看看。这个院曾住着谁谁,那个院里住着哪个同学。几十年了,胡同里的老房子还在,老街坊却少了很多。胡同里所有临街的房子都成了各种小商铺。曾经的铁工厂现如今变成了大杂院,原来的理发店、粮店、钟表铺、小儿书店早已没了踪影。唯独还在的就是公共厕所,可想居住在胡同里的人如厕有多不方便,那些老年人、残疾人去厕所就更难了。离厕所近的2、30米,远的1、200米。想想21世纪还生活在老城区平房里的老百姓真是悲哀呀!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改善这种窘迫的生活环境啊。</p> <p>从这里进去就是留学路70号院</p> <p>我家从1966年到1992年一直住在70号,这个小院里住着七户人家,大家和睦相处,邻里关系非常融洽</p> <p>熟悉的过道几十年了还是这样子</p> <p>现在仍挂在70号院过道墙上的烟囱,如今平房都是煤改电了,冬天用电暖气取暖,估计这烟囱十几年没动过了。</p> <p>留学路51号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们家在这里住了8年。这里曾住过两位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院门前的花坛早已没了踪影。</p> <p>现在二层的房子,以前是平台</p><p><br></p> <p>德州扒鸡门脸房就是我的家</p> <p>留学路72号</p> <p>京剧大师程砚秋曾住过的院子</p> <p>时隔一年老旧的木门换成了防盗门</p> <p>留学路90号院</p> <p>曾经的铁工厂现在成了大杂院</p> <p>留学路与赵锥子胡同交叉路口的二层小楼</p> <p>51号旁边的西小胡同</p> <p>大同煤矿招待所几十年了,现如今还在经营</p> <p>赵锥子胡同里的老字号山墙</p> <p>现在的四胜胡同</p> <p>荣光胡同</p> <p>走进荣光胡同</p> <p>留学路98号</p> <p>留学路南口</p> <p>香厂路和仁寿路十字路口东南角的民国时期仿上海弄堂式建筑“新市区泰安里”。2018年政府对这栋已有百年历史的泰安里小洋楼进行了重新修缮,恢复历史原貌。但现在还未开放。</p> <p>赵锥子胡同里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