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北京西北五十公里处,有一条著名的险关古道闻名遐迩,这就是穿越千年的关沟古道。这条全长二十公里的古道,起始于古道南面的南口城,蜿蜒于奇峰险峻的崇山峻岭,终点链接在北面雄浑壮观的八达岭长城上。<br> 就是这条古道,历来是保卫北京城的天然屏障。横亘在群峰之间的巍巍长城,犹如一道钢铁防线,阻挡着外敌入侵的烽火狼烟,守候着京城的安危和百姓的平安。<br> 就是这条关沟古道,道道雄关横亘沟谷,将古道打造成铜墙铁壁,南口城、居庸关城、上关城、八达岭城和长城的前哨阵地岔道城,环环相扣、紧锁着京城的咽喉要道,讲述着千年的风云变幻,述说着烽火硝烟、坚不可摧的传奇神话。<br> 就是这条关沟古道,记录着民族交往的融合,连接着京城和塞外的边贸。千年之间,不知走过了多少驼队车马和商旅游人,叮当的驼铃声悠扬在深山峡谷,伴随着溪水的欢唱在群峰中环绕。<br> 就是这条关沟古道,却是太行八径之一的军都径,也是太行山和燕山分界线。四十里的峡谷群山壁立、山岩陡峭,草木葱绿、溪水中流,可谓峰回路转、移步一景,风光秀美、耐人寻味,曾留下关沟七十二景的美誉。<br> 就是这条关沟古道,曾经是山高路险、蜿蜒曲折,溪水横流、乱石翻滚,自古途径古道的商旅,无不望而生畏、心生感叹。如今天堑变通途,京张公路、京张高速公路、京张铁路、京张高铁贯穿南北,穿行关沟古道只在弹指间。<br> 一百多年前,许多旅游探险的外国人穿行关沟古道,他们惊叹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感慨古道苍凉的秀美风光,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古道的原始风貌,今天让我们跟随老照片的脚步,看看关沟古道百年的岁月变迁。<br> <br> </h3> <h3> 南口城<br> 南口北魏时称下口,北齐时称夏口。南口城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再次重修。《西关志》记载:南口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为堡城。周围二百丈五尺,南北城门城楼两座,敌楼一座,偏东为东西水门各一空,护城东山墩一座,西山墩三座,烽燧九座,隆庆卫地方,里口紧要。<br> 南口城为不规则的长圆形,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南北各开一个城门。南口城历经多次修缮,也多次被毁,大部分城墙不复存在,近代由于清末修建京张铁路,以及后来修通的京张公路穿城而过,北墙在早期修建铁路时已拆毁大半,后又在修建京张公路时全部拆毁,在南口公路西侧的采石,又使得这一带山形地貌全毁,南口城整体轮廓已难重现。</h3> <h3> 清末南口古城全景。</h3> <h3> 清末南口古城南城门<br> 南口城有东西两座城门,两城门相距150丈,南城门上镶嵌有‘关南锁钥“的牌匾。如今,北城门和城墙已无存,南城门尚存城门洞和残城墙300米。</h3> <h3> 如今重新修缮的南城门。</h3> <h3> 清末的南口城曾是一派商业兴旺的景象,南北大街两侧店铺林立,粮食、布匹、杂货等商铺一应俱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集镇。每逢赶集日,大街上更是热闹非凡,各种货物堆满大街两旁,交易的客商来来往往,演绎着南口古城辉煌的昨天。</h3> <h3> 如今的南口城大街景象<br> 一九零九年随着京张铁路的通车,在古城南面一公里处的南口车站逐渐热闹起来,城内的商铺纷纷迁至南口车站附近经营,南口城中兴旺的商业景象随风而去,逐渐沦落为一个普通的村庄。</h3> <h3> 南口北城门外依山崖而建的菩萨庙,脚下的关沟古道就从这里开始,蜿蜒曲折、爬山越岭,一直延伸到八达岭的城门之下。</h3> <h3>清末南口古城东山上的瞭望台和山脚下的小庙。</h3> <h3> 清末的关沟古道,乱石滚滚、坎坷难行。</h3> <h3> 历尽艰辛的驴驮队,穿行过山路坎坷的关沟古道,终于看见了山顶上的城墙招手相迎,马上就要进入南口城了,通往京城的平坦大道就在眼前。</h3> <h3> 溪水横流、乱石坎坷的关沟古道。</h3> <h3> 蜿蜒曲折、古朴苍凉的关沟古道。<br><br><br> 居庸关城<br> 穿过南口城八公里,就是著名的居庸关城,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以险著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现存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年——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修缮,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至金柜山颠。关城周长4000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关城设有南北二门,街长二里余,由于关城地处险要之处,它与明长城的倒马关和紫荆关合称为“内三关”。</h3> <h3> 民国时期的居庸关东城门。</h3> <h3> 自清末以来,居庸关的建筑逐渐荒废、坍塌严重,失去了往日的雄姿。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耗资亿元对居庸关进行了全部的修复,经过七年的时间,1998年3月,居庸关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参观。</h3> <h3> 民国时期的居庸关城全景。</h3> <h3> 如今的居庸关城全景。<br><br> 金梁玉柱坊<br> 居庸关南门与云台之间,原有一座过街牌坊,如今牌坊已毁,只剩下一根石柱,这就是《西关志》所载的迎恩坊。</h3> <h3> 清末时居庸关城中的金梁玉柱坊,南来北往的客商从牌坊下穿行。</h3> <h3> 如今经过重新修缮的金梁玉柱坊。<br><br><br> 居庸关云台<br> 居庸关云台位于城中心,原本是一座过街塔的塔基,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云台上原矗立着三座喇嘛塔,俗称过街塔,在元末明初时被毁。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云台基座上又重新修建了一座寺院,名安泰寺,该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全部被毁,现仅存云台基座遗迹。</h3> <h3> 清末时的居庸关云台旧影。</h3> <h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居庸关云台。</h3> <h3> 如今的居庸关云台。</h3> <h3> 清末时的居庸关城内大街。</h3> <h3> 如今的居庸关城内大街。</h3> <h3> 清末时居庸关北城门旧影。</h3> <h3> 如今居庸关北城门新貌。</h3> <h3> 清末居庸关北城门全景。</h3> <h3> 清末居庸关北城门瓮城城门。</h3> <h3> 居庸关北城门新貌。</h3> <h3> 清末居庸关北城门外蜿蜒曲折的古道。<br><br><br> 上关城<br> 上关城北距八达岭长城七公里,南距居庸关城四公里。这里汉代称军都关,北齐时称纳税关,唐代称蓟门关,之后一直称居庸关。<br> 明初,大将徐达、常遇春来此考察,看到居庸关城虽然山势险陡,却没有发展余地,又见以南八里处地形险要易于防守,且山间地势开阔利于大量驻军,于是奏请朝廷,决定在南八里处重建关城,仍叫居庸关城。旧居庸关城从此被称为上关城。由于上关城山势险要,易于防守,成为新居庸关城的前哨阵地。<br> 1982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拆掉了东、西城门和东城墙,城墙即断,从此始有断城之称,上关城人就近迁到了四桥子村。如今上关城只有西山坡上的两段残城墙半隐半现于灌木丛中,斜卧在山脊上。<br> </h3> <h3> 清末,上关城旧影。</h3> <h3> 清末,上关城城墙旧影。</h3> <h3> 当年的上关城,已经深埋于公路路基之下,车辆的轰鸣淹没了曾经的鼓角争鸣。<br><br><br> 关沟弹琴峡风光<br> 弹琴峡是关沟古道上著名的景观,古时,这里峰回路转、山清水秀、两山对峙、石壁相对,溪水从缓坡泻下,流淌在石嫭之间,淙淙有声,两岸的石壁为之共鸣,悠扬婉转,如弹琴声清脆悦耳,故名“弹琴峡”。元朝诗人陈孚到此,曾写诗赞叹: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br> 修建京张铁路时,曾将东北面小山和峡谷削为平地,修八达岭公路,开山凿石的泥沙石块填平了沟谷,如今石壁题字依存,溪水旋荡于峡谷的优美声音再也没有了。</h3> <h3> 弹琴峡昔日的风光。</h3> <h3> 清末的弹琴峡,岩石壁立、崖卧佛堂,泉水叮咚、溪水旁流,一副清净迷人的秀美风光。</h3> <h3> 1909年,修建中的京张铁路现场,穿行过弹琴峡西侧的火车隧洞。</h3> <h3> 如今的弹琴峡杂树丛生,那种“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清风乱石间”的意境,一去不复返了。<br><br><br> 八达岭水关长城<br> 八达岭水关长城位于八达岭长城东段,是明长城遗址,由抗倭名将戚继光督建,距今有四百余年历史。水关长城建于险谷口,自水门箭楼呈V字型,顺应山势而行,如巨龙似鲲鹏展翅欲飞,箭楼既是敌楼同时兼具水门功效,这种方式在长城线上极为罕见,故名八达岭水关长城。<br> </h3> <h3> 清末,水关长城旧景。</h3> <h3> 如今水关长城新貌。</h3> <h3> 1907年北京——巴黎国际汽车拉力赛,当参赛车辆行至水关南面的长城附近时,坎坷的古道难以行驶,只好雇佣当地百姓,用绳拉和人抬的方式,才通过了这段艰难的道路。</h3> <h3> 清末时期的关沟古道。<br><br><br> 八达岭城 <br> 八达岭城位于北京市延庆的西南部,地处居庸关关沟北口,地势高峻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八达岭城有东西两座城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八达岭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缮,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劵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原京张公路曾从城门中穿过,为通向北京的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长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筑,蜿蜒远去,东连山海关、西接嘉峪关。<br> 从八达岭城墙上向外眺望,远处有零散的烟墩上筑垛口,是守卫八达岭长城的警戒设施,出北门锁钥关门不远,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筑成的一座砖城,名岔道城,是八达岭前哨指挥处所在,并可储备大量的军械于此。<br> 八达岭长城在明代盛极一时,到清代后就失去了其防御的历史作用,不在修缮,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日渐荒芜。1949年以后曾多次整修八达岭关城、关门及南北敌台,1978年又重修了居庸外镇的城楼。</h3> <h3> 远眺民国时期的八达岭长城。<br><br> 居庸外镇<br> 居庸外镇为八达岭城东门,城门顶部为长方形城台,下面卷高大的门洞。门额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东门时所嵌。右题已亥仲秋吉旦立,左款巡按监察御史陈豪书。</h3> <h3> 民国时期的八达岭东城门,城头上的匾额“居庸外镇”四个字隐约可见,长期的风吹雨淋,城门已是破败不堪。附近村庄的商贩肩挑农产品守候在城门前,恭候着南来北往的客商。<br><br><br> 北门锁钥<br> 北门锁钥为八达岭城西门,楼台顶部为长方形城台,四面筑宇墙垛口,下面劵高大的门洞,城台两侧各建敌台一座,与长城相连。门额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城台时所嵌。右题万历十年岁次壬午五月吉日立建。<br> </h3> <h3> 清末的八达岭北城门——北门锁钥。</h3> <h3> 居庸外镇的古道,历经千年风雨的冲刷和南来北往车轮的碾压,坚硬的岩石竟被踩踏出深深地沟痕。</h3> <h3> 清末,荒凉破败的八达岭城内景观。</h3> <h3> 穿行过四十里的关沟古道,骆驼队正行进在通往岔道城的荒凉古道上。<br><br><br> 岔道城<br> 岔道作为居庸关前哨,历代均在此驻兵,为军事重地。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因警报频发乃筑城,隆庆五年(1571年)又重新加固并外砌砖。连女墙高三丈五尺,周二里十步,设西、南、北三门,北为死门虚设。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到怀来卫,历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化府,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路,路在此分,故名“岔道”。<br> <br> </h3> <h3> 1907年,北京——巴黎国际汽车拉力赛途径岔道城。这是车队进入古城东城门时的情景。</h3> <h3> 清末,岔道城西城门旧影。</h3> <h3> 如今岔道城西城门新貌。</h3> <h3> 清末,岔道城东西大街旧景。</h3> <h3> 如今岔道城大街新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