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国学经典每日一读(国学经典诵读)</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将加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span></p> <p>1、家长读一句,孩子读一句,根据孩子掌握情况,读三到五遍或更多。 </p><p>2、家长增加难度,家长读两句,孩子读两句,根据孩子掌握情况,读三到五遍或更多。</p><p>3、家长继续增加难度,整节课的内容一起读,根据孩子掌握情况,读三到五遍或更多。</p><p>4、孩子读书或者背熟后,家长要把孩子读书的视频拍下来发给老师。</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国学故事每日一讲(国学经典故事)</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狄仁杰的风度</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狄仁杰是武则天时的名臣。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虽然你表现很好,可还有许多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别人批评我,正是对我的监督和爱护。如果您认为我做得不对,我愿意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既然如此,我何必知道他们的姓名呢?”武则天听后,大为赞叹,认为秋仁杰确实有大臣的风度。 </span></p> <p>1、家长先带孩子看一到两遍故事视频或者听故事的音频,先熟悉故事大体内容。</p><p>2、家长给孩子先讲一遍故事,讲解故事大意即可不用完全照搬原文,但讲解要有趣味,讲解要配合声音、动作、表情等,既能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又能拉近亲子关系。</p><p>3、让孩子尝试讲述故事,同样也不需要孩子照抄原文背故事,而是要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而且要讲的生动有趣。</p><p>4、家长把孩子讲故事的视频拍下来传给老师。</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国学律动每日一跳(国学经典律动)</b></p> <p>1、听看:宝贝听,这是什么声音?(家长播放视频,并和孩子一起先看一遍律动视频。)</p><p>2、听看做:宝贝,刚才视频里的律动看清楚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家长边放视频边和孩子一起听音乐学做动作。根据孩子学习情况,学做三到五遍或更多。)</p><p>3、听读做:宝贝,还记得我们刚才做过的动作吗?我们一起听音乐不看视频读着经典做一做吧!(家长播放视频,但不要让孩子看,只听就可以,然后嘴里读着国学经典的内容来做动作。)</p><p>4、听读做演:家长播放视频音乐,陪孩子一起或者让孩子单独跟着音乐读着经典内容做律动动作,家长要把它拍下来,发给老师。</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四、国学力行每日一做(国学经典力行)</b></p><p><br></p> <p>说到、讲到、跳到,更要做到。国学力行每日一做,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p><p>爸爸妈妈生病时要照顾他们,平时不对妈妈爸爸发脾气。</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五、学习资源</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学经典大意解读</b></p><p>这一段也是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有关系。尤其大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我们也会特别感受到,明明很不想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别人就会丢给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将加人’,当你不管是言语或者事情要加诸于别人,譬如说你将要批评别人,要说别人不是的时候,你想一想。想什么?想一想对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这样的批评?你这样讲他,他会不会难过?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会难过。想到这里,就应该赶快停止。</p><p>‘己不欲’,当你自己也不愿意别人这样来对我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语也好,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将加人,先问己”,平常我们都忽略了。为什么忽略了?因为我们经常没有这种反思的举动,往往看到就讲,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诸于别人,让别人痛苦,我们没有感觉。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往往人都会忽略,我讲完就算了,从来不去考虑它的后果是怎样的。所以这里也特别提醒到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语加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们就要想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应该这样加诸于别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