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朝忆起思如潮</p><p> (一)</p><p> </p> <p><br></p><p> 连续读了几篇校友们回忆母校一中的文章,逐渐唤起了我的记忆,一但忆起思如潮涌。由于当时年纪小,加之石家庄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新环境,尽管思潮如涌,却都是一个个碎片,几天来,将这些片段捋了又捋,试着用文字串起来,以表达记忆深处的一中情结。</p> <p> 初识并走进一中</p><p><br></p><p> 我是1965年1月随父母从北京迁入石家庄进入正东街一校读书的(学校在一中西面,中间是平安大街)。在北京我在一所电力职工子弟学校读书,学校有小学和中学,学校环境很好,校舍和配套设施都不错。当时年纪小,接触社会少,生活圈子简单,就是职工宿舍、子弟学校,故尔思想单纯、幼稚。来到石家庄后,接触人的圈子不一样了,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我在正东街一校读了一学期就小学毕业了。因为在北京,小学、中学是同一学校,所以对选择学校报志愿没有概念。由于这一学期是小升初的关键学期,课堂上老师常常恨铁不成钢的批评一些粗心大意的同学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出错,还想考一中啊。”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一中是石家庄的重点中学,分数要求很高,初来乍到也不好意思打听,因此,对报考一中想都不敢想,打算报考十二中或四中。</p> <p> 报志愿期间,一天晚饭后学校教导处表主任和魏秉礼校长忽然来到我家进行家访,当时父母亲都在家,他们主要谈的就是报志愿的问题,说根据我的学习成绩建议我报考一中。……这样我就上了一中。当时,正东街一校我们班共有7个同学考上了一中,王淑引(初一1班)、周公法(初一2班)、邓铁钢、张鸿来和我三个人在初一3班,周义、刘国欣在(初一4班)。另一个班的只记的有刘保忠(我的一中录取通知书就是刘保忠送到家的)、杨京燕两个人。邓铁钢、杨京燕与我同住一个宿舍,杨京燕和我住在同一栋楼,她家在东门,我家在西门。</p> <p><br></p><p> 到一中报到的那天,一进校门,门口贴着一幅醒目的对联立刻吸引了我: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九州。这副对联给我的印象很深,知道了一中毕业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大高校,我为能成为一中的学子而自豪!</p> <p><br></p><p> 我被分在了初一三班。报到后,和同学们在校园转了转,与北京学校有些相似的带有长廊的平房教室让我感到很亲切,每个教室门口还种植着海棠树,校园中心行政办公室的东南方有一片开满了各色花朵的花园,花园的周边即行政办公室窗外和图书、阅览室总务处房间长廊边种植着许多棵高大的海棠树(每年开花时很是壮观),花园的最南边是一个挺大挺长的葡葡架(每年结果时果实累累,煞是迷人)……校园的美景让我心旷神怡。</p> <p><br></p><p> 教室东边有两个大操场,操场北面有秋千、平衡木、双杠……这些都让我兴奋。那时,我和杨京燕以及在棉一、棉五住的付云、刘存贞、刘秀莲、赵艳芬还有初一2班的蔣玉玲等几个同学,放学时走校园东边的小门,正好路过操场,每天我们都要在那里打一会秋千、走走平衡木、玩玩双杠,直到累了才回去。这个片断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初一2班林美智给大家表演的平衡木体操了,她是市体操队的,看着她在平衡木上熟练的翻跟斗并做各种体操造型时柔软的身体、优美的动作,让我吃惊、钦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美的享受。</p> <p><br></p><p> 当时年龄小,觉得从教室到操场要走好长时间,感觉学校真大呀!后来,学校的大阶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校产资源都叫我感到新奇,这些都是我第一次接触,我感觉我走进了大人的世界,我不再是孩子了,我长大了。不久,学校又修建了游泳池,设施更齐全了,我在一中学会了游泳。</p><p> 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我感到很幸福!</p> <p>注:图片来自校友群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