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已故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保护新生的大好时节。在新冠疫情笼罩的春天,清明节具有更加深刻而深远的意义。</p> <p>和平街小学校二年四班在疫情防控决胜关键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居家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关于了解清明节来源、习俗、食俗、先烈事迹、“下半旗”相关知识的学习活动。</p> <p>清明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p> <p>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p> <p>荡秋千也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思就是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p> <p>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p> <p>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p> <p>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p> <p>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p> <p>曹一诺同学倡议全班同学过一个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清明节。</p> <p>全班同学积极响应号召,用心参与活动,以制作手抄报、朗诵经典诗词、录制抖音宣传作品、积极参与网络祭奠先烈、自主学习“下半旗”相关知识等活动,展现了新时代少先队员们的崭新文明风貌。</p> <p>林欣诺同学朗诵经典诗词《清明》,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流传着多少的思念与缅怀,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彰显英雄气概。</p> <p>李欣睿和陈熙两位同学以笔写心,表达对先烈们的缅怀之情。</p> <p>张安卓、曲熙媛、国子航、艾奕含、曹一诺决心继承先烈们的遗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增长本领,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p> <p>网络祭奠不仅仅表达对故人的哀思、便利了现代人,也使祭扫活动更加安全、环保、节约、永久。</p> <p>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们的深切哀悼,积极参与4月4日上午10时“下半旗”默哀活动,表达对英雄们的缅怀之情。</p> <p>英雄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们为了守护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先辈遗志,我们应该履行一名好少先队的义务,尽一份合格公民的责任,响应国家号召,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三观”,用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对我们的培养与关爱。</p> <p>成长的路途,永远没有尽头,但当你勇敢地走下去你自会发现,不知不觉间前方就是绚丽多彩的风景。孩子们,奔跑吧!待疫情过后,校园再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