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重如山,我该如何还?-----清明寄哀思

LXD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家父母去世以后,每年清明,我们兄弟姐妹只要是在唐的,都要去陵园祭拜我的父亲母亲。可今年不同往年,新冠病毒阻止了我们的祭拜。据官方通报,抗疫未果,陵园关闭,清明祭扫,已成泡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困宅在家的我,独立窗前,遥望星空,只能遥祝家父母在天国幸福安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我翻开了父亲留下的相册,看着父母慈祥的面容以及衰老的面孔,不禁使我潸然泪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若时光不老,父母还在。我还能在你们面前尽孝,该有多好。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而这种遗憾,却无情的落在了我的身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虽然不能前往陵园为父母祭扫,但我心依旧。父母的恩德永记我心。父母的教诲时刻不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父生于1922年,故于2008年9月。家父一生清贫,12岁丧母,18岁丧父,为了生计,和姑姑一起流浪到林西,做过学徒,当过店铺的伙计,只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经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区民办中学的校长并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直到退休。家父那种不甘清贫,努力奋斗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6个兄弟姐妹去为生活奋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父为人忠厚,正直,记得我年幼时,家境很贫穷,养了只老母鸡,下蛋给我们做营养补充。有一天,鸡在外边儿,被一辆车给压死了,我当时哭着不让车走,让他赔我鸡,可父亲却说,让这辆车走吧,不是人家的错,是咱们没把鸡看住。这件事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深沉而厚重,他从不在语言里表达出来。我们一直觉得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细细的回想起来,父亲也有他柔情细腻的一面。他对子女十分的关心爱护。在困难时期,为了孩子们有生活的乐趣,家父家母从嘴上攒钱,为我们购置了一台旧的电子管的收音机。家姐上高中时,家父时常带我和小弟去市里看望。记得一次在市火车站周边的小摊上,父亲买了一只烧兔头,分给我和弟弟吃。一个兔头能有多少肉 ,父亲不舍得花钱,可又想让孩子们解馋。他自己不吃不喝,看着我们两个吃。那一幕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家姐上高中时放假回家 ,父母都要带着几个孩子,走着到古冶车站,接家姐回家。有一次还把三妹走丢了。父母急着找了半宿,还报了警,还好没事儿。为此事家父母伤心了好一阵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二姐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到当时的焦炭厂去卸煤车,往那种土烧炭窑上运煤。父母心疼女儿。特意买了一台自行车。为了怕磕碰,父亲用了半夜的时间用清漆把整个车子里里外外都刷了一遍。有一次二姐和二弟吵架,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教育了我一次。说我不知道家庭的困难,不知道我二姐的辛苦,没能及时阻止姐俩的吵架。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很难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结婚后长期两地生活。不能照顾家庭,也不能照顾妻子儿女。一直是父母帮我照顾孩子。1993年10月24日。我爱人因脑出血住院。家父母心急火燎。由于当时没有电话,家父就跑到邮局给我发了一封电报,又怕我着急,仅写&lt;素英因脑出血住院&gt;。爱人二次脑出血后,我辞职在家专程看护。父母怕我吃不好,睡不好,80多岁的老夫妇,多次为我烙肉饼。家父推着自行车步行几公里给我送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父一生刚强,不愿意拖累子女 ,一生没有到儿女家住过一天。晚年也一直是由他自己来照顾我的母亲。07年父亲得了肺癌,胸口疼痛,也不愿去医院。说是因为冬煮白菜挖窖,把自己弄伤了。老妹和我分别买了止疼药,他说吃了好多了。直到家母住院,父亲心急,心梗发作才去医院住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一个举世难得的男子汉。作为长辈,在姑姑病逝后一直认真照顾姑姑的一对儿女;作为母亲的伴侣,她疼爱我们的母亲,凡事吃苦在前,不图享受,担起了作为丈夫的所有责任和义务;作为父亲,他对子女关怀的无微不至,从小就培养我们良好的品行。教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而又能自食其力的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年的家父,仍然为生活奔波。退休以后,一直在给别人打工,按他自己的话讲,是给家母留下一点积蓄,不让儿女们为他们担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年的家父也很孤独。家母有病要照顾,一日三餐要打理。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家,身旁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总是盼着有人去到家里看看他,说说话。记得我每次去,父亲都是站在胡同口儿在那儿眼巴巴的盼着。哪怕是买上两三块钱的东西,老两口就像孩子一样高兴半天。走的时候,父母都是送到门外胡同口 ,依依不舍。父母健在时自己没有体会,等自己也老了,才体会到父母的苦恼和无助。在自己有能力陪伴父母的时候,却白白的把时光浪费掉了。后悔都来不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母生于1923年,病故于2016年12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没有自己的事业,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爱好。母亲将所有的身心都放在了家庭身上,都放在儿女身上,全身心的放在了家庭主妇的责任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一辈子深明大义,勤俭持家,一生平凡普通。但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她用他的真诚诠释着温顺,他用善良回应着周边的人,他用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教育着子孙后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母从嫁入鲁家开始,就义无反顾的承担起照顾父亲,养育儿女的责任。几十年来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吃苦耐劳。虽然清贫,但一生无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父母和他的6个子女唯一的影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姐弟6人。由于父亲一直在工作,挣钱美家,所以家中所有的负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父亲只有50元的工资,要养活全家8口人,其困难可想而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在困难时期,为了给家庭增加收入,母亲自己做炒花生米。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到滦县大集上去卖。为了省钱,有一次母亲带着我们几个,从滦县往古冶的方向步行回家。当时我们年纪小,走到雷庄就再也走不动了……为了给家庭增加收入,母亲带着我,到北边儿的峪山石矿去砸石块,就是铺铁路的那种。是计件的,砸一筐几分钱。一天下来,母亲的双手上都是血泡。可回到家里,母亲还坚持为我们做饭洗衣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我小的时候,由于家境困难,几乎没有穿过买的衣服。都是母亲用夜间的时间给我们一针一线的缝制。我清楚的记得1970年我到首钢水厂去参加工作,母亲还亲手给我用纱布缝制了贴身的背心和棉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和家庭条件的逐渐向好,父母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可他们并没有卸下身上的重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姐的大女儿丽丽,出生后刚过满月,母亲就把她接到了我们家抚养。一直到她上小学才离开。母亲还几次带着她到山西霍县看望她的父母。这也是母亲一生中仅有的几次出游。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的孩子,几乎都是母亲一手带大的。本该易养天年的母亲,费尽心血,抚养隔辈人长大成人,从没有任何的抱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母一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家中的剩饭剩菜他舍不得扔,都自己热热吃掉。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见过母亲给自己买衣服,他穿的衣服,都是别人穿剩下的,或是儿女们孝敬她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母亲离世前40小时的照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父去世后,家母身体每况愈下。由于脑萎缩,记忆力减退。由于胆结石 ,经常发烧、疼痛。除我和大姐外,其他兄弟姐妹4个轮流看护母亲。但母亲那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美德却没有忘。路边的野菜她要猫腰挖起来,说可以吃;路上掉下的煤块,她要捡起来,说留着烧;树上掉下的树枝,她要捡起来说留着引火……我们年轻时,逢年过节,母亲都要不辞辛苦的给我们准备一大桌可口的饭菜。可她从不上桌,都是大家吃完后才吃剩下的。母亲老了,也从不挑食。只要是有糖,什么饭菜都可以吃下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母一生为了家庭不辞辛苦的劳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他弥留之际,还不忘跟我说: 你忙去吧,我没事儿,我知道你事儿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爱似水,养育之恩大于天。年轻的时候,我并不能体会母亲的辛苦。可看到母亲最后的容颜,直到现在,我还禁不住泪如雨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7年12月13日兄弟姐妹6人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的一家和父母的唯一合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已逝,岁月已老,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每次我回到父母居住的老屋,看到父母用过的器物,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有感恩也有思念,有悔恨也有遗憾。家母已经走了三年多了,老房我一直原样保留着,因为那是父母的家,也是我的家呀。那里有我太多的美好回忆和遗憾与无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健在时,我没能让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没能在他们堂前尽孝,恩重如山却无以回报。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可我却没能陪他们到老。父母去了,我只能借清明、中元,寒衣、除夕四个忌日,去父母的陵前祭奠,以减轻我的愧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今年清明,这个愿望,也只有默默的在心中完成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我来到父母居住的老屋,向父母的遗像三鞠躬,点一注清香,燃一盏心灯,诉说我对父母的怀念。</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父母恩重如山,我该如何还?唯愿:&nbsp; 父母在天堂安好。惟愿:&nbsp; 如果有来生,我还做你们的儿子,让我照顾你们一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清明节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