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的不是包子,是情怀

城南钟声

<p>  </p> <p>  美食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变得富足,享受美食的过程能治愈忧伤,让我们走出低落、消沉,心变得轻盈而快乐。 </p><p> 避难宅家的日子里,复习了《红楼梦》,又读了《荆棘鸟》,但不能总是看书吧?为了抵御忧愁和恐惧,我又重操旧艺。每每有新的创作就想与人分享,有美食而不晒图如锦衣夜行,但发在铺天盖地疫情战况的朋友圈里显然不合时宜,那就小众地分享吧。我群聊里翻箱倒柜地找,拎出“桃花仙子群”。群里有阿英、阿梅和阿华。去年的人间四月天,我们在桃花园里穿越为汉家女子,沉醉了一个春天。阿梅和阿华都是阿英介绍的,我们一见面就打的火热,有同气相惜之感。为什么一见如故?阿英是个直性子人,在人际关系中耍不了花枪,经她过滤的,都是和她一样方方正正的。和这样人交往,简单而舒心,不费智力。</p> <p>  眼科大夫阿华因门诊暂时关闭,现待岗在家;公务员阿梅沦为“厨娘”,一天连轴转地喂养两个爷们;搞统一战线的阿英转身为小区“大妈”,每天要去小区检查防疫工作;我们编辑部由线下转为线上,每天在“云”上办公。 </p><p> 这为我们充分展示和提升厨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我先摆上道春笋炒腊肉和人参炖土鸡,阿梅夸张地鼓掌。这样的激励最易激发人的创作动力。阿英说她要蒸镘头。我有些不大相信,我俩没有这样的童子功,印象中大院里的人都是去干部灶上打馒头,或者端盆面粉去大门外换面条。大柳树下有家面条加工店,面粉再加上点儿加工费,就可以换回新鲜的机制面条。面食看似简单,却浸透着日积月累的功夫,有几次“豆腐渣”工程的手擀面经历后,我轻易不敢再尝试。</p> <p>  傍晚的时候,阿英端上白白胖胖的馒头,还做了几个兔子花馍。看看!这就是灾难的收获,竞然创造了未知的奇迹。阿英详细地介绍了制作过程,数字精确到3克酵母粉配 1公斤面粉。她热情的指导促使我下定决心,准备再次迎接挑战。</p><p> 阿梅也让我大吃一惊,她还会烤面包!还别出心裁地做了道披萨,上面撒满金黄的玉米粒,粉嫩的香肠丁、鲜嫩的草莓,颜值很高。这让我想起孔子的教导,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但遗憾的是,群众的接受度并不高——高冷的儿子不喜欢。阿梅个朴实而温暖的陕北女子,象山丹丹一般热情而明快,象天空一般明净而澄碧。她的包子、花卷、炸油条,给疫情中的两个男人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撑,让幸福的家庭细水流长。我们在这样的烟火中修行,让平凡而苦闷的日子变得丰富而有色彩,让因疫情而胆惊受怕的心平顺而妥贴。</p> <p>  阿华的馒头一出手就非同凡响,毕竟是有童子功的人,面发的好,馒头才丰腴,揉的持久而卖力,馒头才筋道,没有经过岁月和时光的磨砺,就蒸不出好馒头。</p><p> 我以豪华的形式和外表虚张声势了几天,有些不好意思,痛下决心蒸包子。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精心挑选了馒头粉,但酵母粉买不到,连跑了几家超市,都告知货已卖空。疫情造就了一批厨子,平日里倍受冷落的酵母粉因为疫情而奇货可居。邻家大姐得知后,谨慎地送来了酵母粉,我们隔着门完成了交接,她真诚地预祝我试验成功。</p> <p>  有了酵母,就一定发生化学反应吗?那还要看缘份。我诚慌诚恐地将和好的面放在日光下晒,看着水珠渐渐蒙上了保鲜膜,心里忐忑的象等待成绩的揭晓。午休后,迫不及待去看望。哇!面团已胀满了面盆,象胖胖的婴儿,呲牙咧嘴地笑。化学反应成功了,下面就看蒸的功夫了。馅儿是地软、豆腐和粉条,拌上香油,喷喷地香!面团在面板上反复揉搓,按阿华说的,要九九八十一遍地揉,真到面团柔滑细腻。包完包子的第二天,我的肩周炎就犯了,然而,相对于辉煌的胜利果实来说,这一点儿牺牲当然算不了什么。</p><p> 按阿英嘱咐的,蒸之前再次醒发十分钟,然后,开足火力,大火猛蒸15分钟,关火后稍焖5分钟。揭锅,非常成功!包子饱满丰腴,象刚刚出浴的贵妃。有以下感慨:一是发面要有适宜的温度,如同一个人要飞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二是要有耐心,学会等待,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一个缓慢的生命自我觉醒和成熟的过程;三是要有恰当的火候,纵有秉赋和天资,没有外力和良师的指引,气质终难升华。</p><p> 我从各种角度对包子进行拍摄和包装,又修图润饰,让她看上去更加丰腴而性感。正在沾沾自喜、自我陶醉的当儿,阿华又冷不丁呈上一盘手工制作的凉皮,软滑筋糯的面皮上,有绿茵茵的菠菜,旺旺的辣椒油,令人垂涎三尺。瞧!这又是下一个挑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