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焦读人物传记之韩愈篇(二)

追梦赤子心一一焦吉忠

<p class="ql-block">阿焦读人物传记之韩愈篇(二)</p><p class="ql-block">阿焦开篇</p><p class="ql-block">离家赴京求功名,屡考不中心赤然。</p><p class="ql-block">性情耿直遇挚友,四考三书别长安。</p><p class="ql-block">韩愈一直勤奋苦学,十九岁时他已经成为具有宏伟抱负和杰出才能的饱学之士,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此时的韩愈在心中也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他怀揣梦想,别了家乡,奔往长安,去赢得自己的未来。</p><p class="ql-block">这时他已经20岁了,初到长安的他,站在繁华的大都市里,没有一个熟悉的人,好像大海中飘荡的浮萍,无依无靠,寂寞与孤独的心境难以平复。</p><p class="ql-block">当时,韩愈的堂兄韩弇正在从长安任殿中侍御史,韩愈想去投奔他。可是韩弇因公已经离开长安去了河中。于是,韩愈便去河中,途径中条山,写下一首短诗《条山苍)</p><p class="ql-block">条山苍,河水黄,</p><p class="ql-block">浪波沄沄去,</p><p class="ql-block">松柏在高岗。</p><p class="ql-block">条山即中条山,有贤人在此居住,韩愈借中条山的巍峨苍翠与河水的泥沙浑浊,来说明自己不与世俗相容,全诗含蓄的表达了对于崇高品德的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韩愈到达河中,但韩弇正在从处理和吐蕃的关系,韩愈不便留在这里。于是韩愈又回到长安。不幸的是,不久韩弇被人杀害,韩愈听到这个消息,感觉自己更是无依无靠。</p><p class="ql-block">正在韩愈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想起曾与堂兄韩弇在一起共过事的马燧,于是韩愈决定去拜访他。马燧曾经做过宰相,后来被贬改任司徒,现在还在从长安居住。</p><p class="ql-block">韩愈找到马燧之后,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马燧很同情他,便留下他在自己府上做家庭教师。韩愈对此非常感动,于是写下《猫相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在这段时期,韩愈广交朋友。其中,最好的朋友就是孟郊。孟郊的家事与性格、志向和韩愈极其相似,所以,二人有相通的语言。他的这种感情和认识,在《长安交友者一首赠孟郊》一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p><p class="ql-block">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p><p class="ql-block">韩愈来长安的目的是考取功名,来实现自己干一番大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当时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有两种途径:一是参加考试,另外也可以靠别人的推荐。</p><p class="ql-block">789年,韩愈参加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考试,信心十足的他没想到结局却是名落孙山。虽然失望,但他没有气馁。第二年,他又参加了考试,结果还是不中。在唐代,还流行送行卷,就是把自己的文章提前送给主考官,先留个好印象,然后再考,应该容易些。因为唐朝的考试试卷是不糊名的。</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他又参加了第三次考试,但结果还是没有考上。</p><p class="ql-block">在封建时代,连续三次考不中者,大有人在。韩愈就是韩愈,他依然没有丧失自己的信心。792年,他又参加了第四次考试。这次的主考官是宰相陆贽主持,梁肃负责。梁肃是韩愈的老师,由于梁肃的大力推荐,韩愈考上进士,名字进入“龙虎榜”,这一年韩愈24岁。</p><p class="ql-block">梁肃把韩愈介绍给很多人,于是韩愈名声大振,前任宰相郑余庆也很欣赏韩愈的文章,经常在人面前夸赞韩愈,韩愈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考上进士的韩愈还没有具体的官职,还要参加“博学宏词”的考试科目。韩愈参加了这次考试,共32个人。结果吏部选出的只有三个人:李观、裴度、韩愈。可是名字送到中书省后,不知为何,韩愈的名字被剔除了,换上了别人。后来,韩愈又参加两次这样的考试,也是不中,这对韩愈的打击非常大。他读过被录取人的文章,觉得自己的文章比他们强多了,他为自己参加这样不公道的考试而感觉屈辱。</p><p class="ql-block">他在给书舍人的信中,把自己比作浅水中的一条龙,如果得到充足的水,他就可以变化风雨;如果得不到水,也就不会发挥任何作用,只能得到水獭们的嘲笑。事实上,有力量的人只要轻轻推一下,自己就可以回到深水中,可是这条龙却又不愿意低下自己的头,摇尾乞怜的去向人求救,所以,有力量的人自然也都不去理睬他。今天我韩愈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当时的心境,他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韩愈重新树立自己的信心,他写给书舍人的信件没有任何回音。于是,他又向当朝宰相连续写了三封信,阐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求职经历,但一切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p><p class="ql-block">在京师,理想难以实现,生活又没有固定的着落,恰在这时,韩愈的大嫂郑氏夫人逝世。于是他只好离开长安,回到故乡。</p><p class="ql-block">在回去的路上,一日在黄河岸边休息时,看到对面走来一队人马,护卫手里拿着两只鸟笼,一只是白色的乌鸦,一只是白色的八哥,这是进献天子的礼物,路上的人纷纷让路,谁也不敢正眼去看。韩愈看到这里,不由得悲伤起来。他想到自己,继承祖先遗留的事业,读书著文,从七岁到现在已经过去22年了,自己的学识可谓是对历史上的大事件都了然于胸;自己的品质也是中规中矩。满怀希望来到长安,想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可是最终失望而归,自己还不如这两只鸟儿的命好,于是他写下《感二鸟赋》,其中写到:</p><p class="ql-block">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致。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p><p class="ql-block">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p><p class="ql-block">大意是:我回到哪儿去呀!我将在行动以后再思考。如果的确不足以让自己生活下去,哪里有饭吃我就到哪里去。出了京城的门就往东飞快地走,顶着白天强烈的阳光,我时不时流着泪回头看,感叹西边离开长安的道路是多么漫长。走过潼关,我坐下来休息,看见黄河的流水澎湃奔流;感触于那两只鸟无知却正蒙受皇上的恩宠,想到自己被斥退和两只鸟被宠爱完全不同的境遇,心里更加烦闷不安,它们的内在有什么美好的地方?只不过是靠外表美丽而自鸣得意。我一生的命运艰难阻塞,连这两只鸟都比不上;我四处漂泊,连续十年没有安定的住所;屈辱地吃饱饭的时候都寥寥可数,更何况被荣耀地列名于推荐文书之上呢?现在的时俗就喜欢贤人,哪里有人说我这个人不笨呢?当年殷高宗在晚上睡梦中得到贤良的辅佐;在这个贤人的周围,哪里有什么人预先引荐他?他实在是得到了上天的认同和帮助。在时运没有到来的时候,有时候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两方面的追求都达不到目的;即使是挨家挨户的去宣扬自己,也只能招来错误和麻烦。</p><p class="ql-block">大概上天生下我,也还是希望我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我为什么不跟与古人相匹比,而独独为自己得不到官位而惆怅呢?我想那些得到了官职却无法胜任的人,是鬼神的戏弄;幸好我的年纪还没到暮年的地步,大可不必羡慕这一类人。</p><p class="ql-block">阿焦微感:年少的韩愈,也是学而优则仕。弱冠之年,奔往长安,考取功名。虽是多难 ,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四次考前进士,三次考复进士,三次给宰相写自荐信,虽没有成功,但我们可以看出韩愈的韧性,愈挫愈奋,虽然有不平之言,但理想的火苗从未熄灭。我想这与他的家风有关,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与他的大嫂教育有关,与他的性格有关。他从小受到的历练就很多,敢于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苦难,永远不失掉自己的信心和希望。</p><p class="ql-block">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p class="ql-block">我想这是上天在考验韩愈吧。是啊,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在年青时期,都是意气风发,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想做一番自己的事业。然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预想不到的挫折在不期的前方相遇。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像王勃说的那样: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只要坚持,总比不坚持收获的要多;路再难走,只要坚持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看到比不走更多的风景。不走,在原地哀叹,所见之物,就会单调,从而志向和心思就会单调,格局就会更小,如果这时有一个大的机遇之果来到,你的盘子怎能装得下呢?时刻去奋斗,顺境如此,逆境更应如此,积累自己的学识,放大自己的格局,开阔自己的心胸,相信,奋斗的人生永远不会被苍天辜负,就像校园里笃行楼前面的两棵花树,向阳的一棵总是开放的早,背阴的一棵虽暂时没有阳光普照,但它也在为自己的开放日夜积累着生命的琼浆,它努力的把自己的枝条向北延伸,向高处延伸,太阳照到的那一刻,就怒放自己。自然界的每一个生灵,虽然不言,但它们都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既然当初种树的人把自己植根于此,就不能抱怨,因为,春天永远不会缺席,春天永远公平的对待每一个生命。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会灿烂整个人生,香醉整个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