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龙漫谈莱芜: 清闲二字真无价——亓姓故事之亓诗教

宣传部刘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楔子</b></h1><div><b><br></b></div> 莱芜大地钟灵毓秀、物阜民丰,其中有不少宝贵特产,如美丽的雪野湖、奇峻的莲花山、西流的汶河等,数不胜数,无一不是鲁中这块宝地上的明珠。不过笔者觉得,可能有一样“特产”,到过或了解莱芜的朋友还没察觉到,那就是“亓”这个姓。<br> 其实细说起来,亓姓在全国不少地方也有分布,但莱芜是亓姓最大的聚居地,亓姓人口过半居住在莱芜。正如口镇香肠、雪野鱼头一样,虽然别的地方也有,但回味起来还是莱芜的香肠、鱼头独具风味,更胜一筹。<br> 谈起莱芜的亓姓人,可谓能人辈出、英才云集,写起来其实有很多种角度,笔者作为一个年轻的历史文化爱好者,选择的角度也跟一部分“追星族”一样,要看人物的历史知名度。<br> 亓姓人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按照顺序来说,排在首位的应该为<b>亓官氏、亓诗教</b>,这两位也是亓姓人中对历史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位。亓官氏的材料我还没有收集全面,再加上个人比较喜欢亓诗教的《清闲词》,出于个人意愿,本文主讲亓诗教。<div> 关于亓诗教,原莱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尹承乾主任曾在《莱芜明清进士》一书中写过,张丽华老师也说过,莱芜万兴食品公司保存有亓诗教墓牌石碎块。本文撰写过程中,曾查阅上述材料,在此隔空向以上致谢。<br><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少年壮志不言愁</b></h1><div><b><br></b></div><h3> 亓诗教,1557年(嘉靖36年)生于今莱芜区牛泉镇李条庄村。<i><b>(原莱芜市政协刊发的《莱芜明清进士》一书中误将李条庄标为“高庄街道李条庄”,经笔者多方确认,确定为牛泉镇李条庄,特此指正,瑕不掩瑜。)</b></i>这一年,也是葡萄牙人强占澳门的第一年,作为亓先生的后辈,我们有幸看到了澳门回归,感受到了盛世的伟大。</h3> 亓诗教作为一个地道的山里娃,之所以没有像他的同村玩伴们那样一生终老于泥土田地里,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有一个有文化、明事理的父亲。<br> 亓诗教的父亲<b>亓三顾</b>,有文化、有见识,是方圆十几里有名的知识分子,在宗族里长期担任“总理”<b>(婚丧嫁娶的主持人,与现在国务院一把手没有联系)</b>一职。他不但能取“三顾”这样有文韵的名,而且还有“字”和“号”,绝对是耕读传家的优秀典范。<br> 亓老爹不但自己有文化,也深信教育成就未来的理念,从亓诗教7岁起就送他入塾开蒙,从此开启了“十年辛苦无人问”的求学生涯。<br> 亓诗教生性聪颖,对待功课十分认真,在塾师也是同族前辈亓光澄的教导下攻书求业。那段时间,质朴的山野少年如饥似渴的奋进在书山学海当中。<br> 虽然学业刻苦,但是亓诗教的科举之路却一直不顺,难以进境。<br> 明清两代的科举路,比较正统的一条是:考生从家里出发,经过县试、府试考核获取童生资格,然后经过院试<b>(省里)</b>获取生员资格,也叫秀才,然后再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b>(省里)</b>考举人,考到举人也具备做官资格,比如<b>海瑞</b>海大爷,但一般没有特殊机遇不会做大,所以只有实在考不中的才在这一站下车。<br><h3> 到了举人以后,就要在第二年到北京考进士,首先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上决定谁上榜谁落榜,会试后上榜叫做贡生,再在当年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b>(终于见到皇桑了呀)</b>。</h3><h3> 殿试并不会踢人下车,而是就考试表现决定大家的最终名次,相当于加考一次。经过殿试以后,会根据名次选出一甲、二甲、三甲来,其中一甲有三位,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广泛传颂的<b>“状元、榜眼、探花”</b>。三甲就是考的较差的一批,有可能混一辈子黄桑不认识你<b>(也无所谓哈)</b>。多说一句,反而二甲才是各种大佬隐藏的地方,这里边出名臣的比例高于一甲和三甲。</h3><h3> 回到亓诗教身上,他走到哪一步了呢?他在原地踏步!现在的史料不知道亓诗教什么时候获得的童生资格,但笔者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暂时他没有走第二步的资格。</h3> 正如现代很多熊孩子跟家长说<b>不是自己不用功可就是卷子不会写一样</b>,亓诗教也有这样的苦恼,不是不用功,比起用功来,谁还能比得过山里娃?可就是一直没有斩获。<br>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亓诗教在一天天、一年年的苦读中也逐渐长大。<div> 电视剧《潜伏》里的站长说,时间就像一头野驴,一眨眼就窜的没影了。亓诗教不一定感受过野驴的速度,但他很清楚压力是多么山大,从十岁到二十岁,再到三十岁,自己在科场上一无进展,亲爱的父母、敬爱的师长那抱以厚望的眼神压得他喘不动气,冯唐易老、华发早生!<br> 日子一眨眼就来到了亓诗教31岁这年,这个岁数在平均寿命35岁的年代是多么可怕!可命运仿佛还要继续作弄他一样,这一年,亓诗教的父亲,这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鼓励他的慈爱父亲去世了。<br> 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子尚未成才,积满希望的老父亲却撒手人寰。那一刻,仿佛天都要塌了。父母在,再大也是孩子,父母不在了,就没有为你遮风挡雨、奉献一切的人了。亓诗教在后来为父母修墓的祭文中写道:<b>“永峙山阿,不敢忘君”</b>,可见其父子感情。<br> 现实由不得亓诗教感伤,父亲的猝然离世不但让他失去了精神支柱,也直接断了经济来源。<br><h3> 亓家并不是豪富之家,让他可以像唐伯虎那样挥洒人生。这些年亓诗教专心科举,自然没法从事生产,现在父亲去世,直接断了经济来源,<b>“仿徨无主,一家寡妇孤儿,哽咽难言,数载忍气吞声”。</b></h3> 在古代,考试的考生们除了要支付塾师学费外,还要自费购买笔墨纸砚和书籍,有考试的时候还要穿州过府、百里千里的去参加考试,川资路费是一项很大的开支。</div><div> 亓诗教同学由于自己“优异”的成绩一直不中,所以重复跑路投考的次数也多,花的钱也多。<i>(这点笔者深有体会,前些年考公数年不中,路费、报名费也“捐”了不少,羡慕那些一考就中的高人)</i>以前亓老爹在的时候,还能勉力维持,现在,一切就得靠亓诗教自己了。</div><div> <b>柴静</b>曾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是不配谈人生的。我不知道亓诗教经历了多少痛哭的夜晚,经历多少难言的苦难,但是,最终留在史书上的是,他挺过了那段最难时光。<br><h3> 其实放大来看,亓诗教的经历并不是最惨最特殊的,当时的首辅<b>叶向高</b>,刚生下来倭寇就来抢劫,年纪轻轻<b>(几个月大)</b>就当了游击队,自己的家世都说不清,后来照样当首辅。同时代靠稍早的<b>海瑞</b>,四岁老爹就死在倭寇手里,老妈给人打短工过生活,自己一辈子没有考上进士,也不是活成了人神都敬的主。看来,一代又一代的猛人志士,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h3><h3> 笔者曾看过王晓瑜老师为莱芜农民企业家<b>韩金来</b>写的报告文学,里面描述韩总年轻时苦恼彷徨的那一段非常精彩,似如《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b>孙少平</b>那样,在苦难中挣扎,在仿徨中前进,上演了一幕人生飞跃的精彩。<b>大抵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有过一段失意、窘迫的岁月,在绝望的山谷中虽然缓慢但是坚定的前行,最终迎来人生的曙光。如果从始至终,都是一帆风顺,那么,这圆满中也另有一种遗憾吧。</b></h3><h3> 用厚积薄发来形容亓诗教的话,此时他处在漫长且痛苦的厚积过程中,想必坚韧厚重的莱芜人特色此时发挥了作用,帮助他坚定了信心,捱过了慢慢长夜。正如疫情期间的这句名言所说“<b>冬天终将过去,春天必将来临”</b>,亓诗教三十年磨一剑,终于到了他亮剑而薄发千里的时刻了。</h3><h3> 万历二十二年,已经37岁的亓诗教在莱芜县县试中一鸣惊人。此时已经求学30年的他终于厚积薄发,把自己前半生的失落和璞玉般的才华全部倾泻到了试卷上。时任莱芜县令<b>冯明盛</b>一见之下,大为惊奇,对他赏识甚厚,倾力推荐,最终在这位贵人的支持下,亓诗教通过山东学政主持的院试考试,成为一名<b>秀才</b>,迈出了走向科举的第一步。</h3><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意气风发壮志酬</b></h1> </div><div> 前文讲过明代的科举制度,考取生员(秀才)后,可以去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赶得巧了,当年就可以再考,赶得不巧了,再等一两年。<br> 亓诗教赶得特别巧,他要等三年<b>(哈哈哈)</b>。他考中秀才这一年是万历22年甲午年,离他最近的乡试是三年后的万历25年丁酉年乡试。不过也不怕,正如他老师<b>亓光澄</b>常吹牛的那句话:功名算毛,唾手可得!<b><i>(多说一句,这位爷一辈子没考上,唾手没唾准,心灰意冷之下投身了教育事业,晚年由亓诗教等学生接济善终)</i></b><br> 老师都这样说(吹)了,那就再等三年呗,高考还靠这三年打底子呢不是。<br> 寒暑再来春秋,桃花谢了飞鸿,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此时的亓诗教心里已经非常平静,三十多年的苦读、父亲的离世、生活的困苦都在考验他,把他磨炼成一个战士,现在的他,只需要一个机会!<br> 万历25年丁酉年乡试,亓诗教来到了济南府,坐下、答卷、交卷、走人、看榜,然后就中了,<b>三十年磨一剑,一剑封喉。</b><br> 值得笔者啰嗦的是,这一年乡试,山东考场谁第一不重要,上海考场的第一名(解元)让个不务正业的主得了,<i>这位爷姓<b>徐名光启</b>,</i>后来凭借自身努力,没有跟同学们那样上历史课本,而是和沈括他们上了物理、自然课本。<br> 亓诗教同学中举了,这一年他四十。我不想打击他,但是我想说这种排位有人十四就做到了,谁呀,正德年间首辅<b>杨廷和</b>!“滚滚长江都是水”的作者的爹。<br> 人比人,气死人,要不人家怎么当首辅呢?但是亓诗教也不用太丧气,中学课本里的《<b>范进中举</b>》,老范大爷50多了还是童生,中了个举人还乐疯了,这不是差距吗?<br> 其实客观来讲,摘除个别神仙操作(杨廷和、张居正),亓诗教这个岁数在科考历史中并不是下游,今天的干部任职年龄中,这是处级的正常年龄,是厅局级的青春年龄,是国家级的幼儿园年龄。<br> 亓诗教或喜或叹,不得而知。不过他这次机遇很好,他不用再等三年了,一年都不用等。今年三十吃了饺子开了春就是会试年,也就是说,在等几个月,老亓就可以去北京了。<br> 原来三十年没走过的路,现在三年就走完了,<b>丁酉年的年三十,他不看春晚我知道,哭不哭我就不知道了。</b><br><h3> 万历26年,当家乡莲花山谷中桃花绽放的时候,亓诗教启程了,和他一块去北京参加会试的是颜庄镇青年举人<b>吴暐</b>,吴暐的父亲是莱芜历史上的第二位进士<b>吴鸿洙</b>,他的叔叔是第三位进士<b>吴鸿功</b>,吴暐此次也考中了,由于名次比亓诗教靠前,所以他是莱芜历史上四位进士,这就是王者级别的<b>吴氏一门三进士</b>!以后有机会再讲这家子人。</h3> 吴暐生于万历5年,这一年刚刚21岁,跟老亓比,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老弟,但是英雄不问出处,也不问岁数,经过礼部会试、皇上殿试,最终的成绩是吴暐三甲第15名,亓诗教三甲第176名。。。。。。<br> 再次用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话安慰完老亓同志,我仔细看了看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的上榜者,翻了翻历史课本,着实惊讶了一场。<b>正如黄埔军校第四期是个将星云集的神学期、莱芜一中净出些好学生一样,万历26年戊戌科也是个牛叉大了的聚宝盆,无数名臣大将、封疆大吏、阁臣宰相蕴含其中,伺机待发。</b><br> 我们来看名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是亓诗教的山东老乡、青州人<b>赵秉忠</b>,后来当到礼部尚书,让晚明大儒<b>黄宗羲</b>他爹黄尊素给弹劾下去,经历并不出众,但是身后却留下了一样东西,足以彪炳史册,那就是他的状元答卷,也是<b>1000多年科举史上唯一的一张答卷</b>,经皇上御览御批,现藏于青州市,小伙伴们可以买张票去看,一来看看人家的字,二来过把皇上的瘾。<br> 第二甲中,<b>何如宠、阎鸣泰</b>都是明末的名臣,一个户部尚书一个封疆大吏,都是省部级。<br> <b>温体仁</b>,崇祯朝的首辅,现在的人对他不够了解,他的名字不在明史列传里,而是跟<b>胡惟庸、严嵩</b>这些大老虎共同排在<b>《奸臣传》</b>。这位老兄的事迹不多说,就告诉大家一条,崇祯干了17年皇帝,换了18位首辅,平均一年一位,而温体仁这老小子自己干了7年,你说能不能,你说奸不奸。<br> 第三甲中,吴暐说过了,除了岁数小外,也是个能臣干吏。限于篇幅,<b>周汝磐</b>这样的尚书也不讲了,单独点点熊廷弼和官应震。<br><h3> </h3></div></div></div> <b>  官应震</b>的名字很响亮,但这并不是说“官场应该地震”的意思,否则各位阅卷大臣也不能让他过吧,而是说当官的政绩要令人震动。这位爷名字好,事业也敞亮,万历年间四大党,<b>东林党、浙党、齐党和楚党</b>,戊戌科里就有两个党魁,<b>亓诗教(齐党)、官应震(楚党)</b>。 <div> 李云龙用一炮干掉了鬼子观摩团20多个军官,万历爷一科就兜住了俩党主席,都可谓霸道、可谓缘分啊。用言情小说来讲,此时官应震跟亓诗教就种下了羁绊一生的情愫,以后的岁月里,二人将率领各自的党派在晚明的朝廷中兴风兴雨,老官的事迹下文还会再讲。<br><h3> 接下来简单说说<b>熊廷弼</b>,一个让<b>努尔哈赤</b>叫“老熊”的男人,也是一个和历史书玩熊出没的男人。考中进士后,老熊在地方干了几年御史(中纪委巡视),后来派到辽东,跟后金打交道,积累了点心得,工作开展的很有声色,但是这人脾气差,加上杂七杂八的事得罪了人,就给免职了。萨尔浒后,辽东局势糜烂,努尔哈赤彻底做大,不用喝酒就敢说东北是我的,朝廷一看没招了还得用老人,就把老熊派过去了,连锤带吓唬一番,还真管用,慢慢的把局势稳定下来了。但是老熊老毛病又犯了,跟搭档<b>王化贞</b>闹不和,老熊本身是楚党,王化贞是东林党,个人矛盾加党派斗争,矛盾扩大导致将帅失和,在广宁打了败仗,把车开翻了。朝廷追究责任,把老熊下狱了,老熊委托东林党的中间人、大忽悠<b>汪文言</b>从中间想辙<b><i>(汪文言游走于东林党、阉党和各党之间,是情报贩子似的人物)</i></b>,汪文言神通广大,竟然七拐八拐和当时的二把手<i><b>(一把手天启皇帝不上班)</b></i>大太监<b>魏忠贤</b>搭上了线,约定老熊交出四万两银子就能免死。可到了头老熊却不拿这个钱,一下子把魏忠贤惹急了,老子不能给你义务劳动啊,手续都办好了你不拿钱?有没有契约精神?讲不讲合同?老魏一急眼,就把轻判老熊的判决书改成了斩首,还传首九边,让老熊的脑袋公务旅游全国九大边防要塞。</h3> 老魏再一查,中间委托人是东林党的汪文言,于是又把矛头指向了他,这也是加速老魏清洗东林党的一个导火索,这是后话。<br> 说到这里,大家也能明白了,万历戊戌科的进士们是被时代裹挟进历史的洪流里的。<b>正如我们看三国,为什么乱世英雄多呀,盛世英雄也一样多,只不过没有那么多风口浪尖让人成名而已。</b><br> 此时离万历朝结束还有22年,离萨尔浒之战还有20年,离魏忠贤上位还有25年,东林党已经崛起,政局上的党争已经拉开微末,亓诗教和这帮戊戌科新晋进士们又将迎来什么样的人生呢?</div><h3> <b> (未完待续)</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