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p><p>美好的周末,我们又一次相聚在张齐华老师的教材解读公益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提问,让你读懂不一样的教材。</p> <p>张老师描述的“提问”,是希望我们能带着批判性思维进行教材解读。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去批判它,去否定它,批判性思维更多的是申辩式思维,是审慎的,通过不断的追问,让我们对一些问题过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p><p>提问本身只是一种质疑,它不是对教材的否定,提问恰恰是对教材深入理解的一种途径!</p><p>那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走进我们的教材呢?</p><p>张老师通过“提问”的视角,从为何要带着“提问”看教材和如何带着“提问”看教材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p> <p>为何要带着提问看教材?</p><p>从教材来说: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的理解</p><p>提问或质疑并不等于否定,质疑的过程就是提问推进的,通过不断地提问将思维向更深处引进、推进。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提问可以让我们二次建构,通过提问可以超越文本本身第二次更深度的理解。</p><p>从教师角度: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的教学</p><p>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教学的媒介,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换一个素材,换一个编排的线索来组织教学。一堂课,拿过一本教材,我们可以自己提问……我为什么他们要选这个素材?这个素材对于学生理解这个内容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呢?</p><p>从学生角度看: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的学习</p><p>学生如果没有提问,他在学习中就只是执行某一种程序,而不是源自自身自主、自觉地学习。希望学生看看哪里有不明白的?哪里有不懂的?哪里有问题?哪里很奇怪?与原有经验、认识断层的地方就是提问的土壤!</p> <p>如何带着“提问”看教材?</p><p>从学生的角度,重在提出学习之困惑。如何提出问题呢?从三个方面重点指导:1.细致观察教材,从细节入手观察。2.善于比较教材,发现不同的信息。3.敢于质疑教材,勇于提出问题。</p><p>从教师的角度,重在发现教材之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思考,不是说教材就一定有问题。</p> <p>学生如何重在提出学习之困惑?</p><p>我们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带着好奇心,认真地思考,勇于向教材的细节提出问题,其实提出问题比问题本身更重要。</p><p>那怎么做呢?可以先给学生示范教会学生“学会提问”。</p><p>张老师举例一年级上册《5的认识》并从三个问题进行提问示范。</p><p>问题1.犀牛为何1大1小?能不能用2这个数字表示?这就触及到了数的本质。无论是犀牛的大小、高矮、胖瘦……其实都与2无关,2只是表示集合圈里数量的多少。</p><p>问题2.羊为何只有头?原来在计量物体过程中,部分和整体一一对应的时候,为了某种需要,只需要计量部分就可以了。</p><p>问题3.为何不是4只鸟?是为了规避学生意识里可能出现的错误判断,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只要是4只数量,我们都可以用“4”来表示。</p> <p>有了示范,还要让学生实践,留给学生“提问机会”。张老师以“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为案例剖析,学生是经过全面思考,基于细节把握后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堂中聚焦问题,寻找答案,这是深度认知的过程,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但是课堂中总有各种不提问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张老师提出有效四个措施:</p><p>(1)不会问:教他!</p><p>(2)不会问:请他!</p><p>(3)不会问:夸他!</p><p>(4)问完后:用他!</p><p>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对于提问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答案,但是在这种长期的课堂提问的文化培养中,会让学生的思维全面启动,获得创造性的思考,这就是张老师反复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所在!</p> <p>教师:重在发现教材之问题</p><p>路径1:微观上,从数学内容中发现问题。</p><p>张老师通过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对比《方向》这一课,从数学内容中发现了问题,然后去请教专家、查阅资料等,通过张老师发现的问题的这些行为中,让我知道了,有了问题,其实比找到答案更重要,是提问让认识向深处发展探究!</p><p>路径2:中观上,从教材编排中发现问题。</p><p>张老师发现混合运算的编排是存在问题的。教材只是想给出四则运算这一法则,而强行安排了这样两个例子。通过这两个例子,确实能看出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这是我们想要的。然而,却有些牵强,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是要先算加减法的呢,那就暂时不适用。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数学上其实就是一个规定。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p><p>路径3:宏观上,从整体结构中发现问题</p><p>在三年级《认识分数》这一课中,张老师让孩子在数轴图标1/4,他把1/4标在了0和1中间,把0到2看作了单位“1”。好像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每一个分数都有它固定的位置的,那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们所学的分数,只是介绍了一个分比,一个分率,表达的是部分量和整体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从数的本质上去认识分数,分数本身也是数。</p> <p>不知不觉短暂的学习时间在生动形象有吸引力的倾听中结束了。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深度思维;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问题,就不能有真正的创造和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很难落到实处。一无所知的人不会怀疑任何事物。提出问题的过程必定经历不同的思考,引起思维的碰撞,我们要善于发问敢于发问,从而引起真正属于自己深处的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