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南岛自驾游记之九: 行走洪荒狂野的西海岸

孙盘康

1月21日12:00离开瓦纳卡迷幻世界,行走新西兰的西海岸,21:00抵达霍基蒂卡小镇(Hokitika),全程419公里,不包括中途另去马瑟森湖(Lake Matheson)等处。<div><br></div><div><b>西海岸是新西兰一个大区,从南到北600公里,宽度不超过50公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但人口仅有31000人。这里遍布雨林、河流、草地、冰川和其他独特地质景观,依然保留着早期的原始开拓状态。西海岸在2014年《孤独星球》全球十大最值得游览的地区中,名列第八</b>。<br><br></div><div>下图为行程示意图。途中风景多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所拍。<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哈威亚湖</b></font></h1><br><div>驶离瓦纳卡,首先沿6号公路内陆段一直向北。</div> 很快就到了<b>哈威亚湖</b>(Lake Hawea),沿着湖的西岸一边蜿蜒前行,一边欣赏湖光山色。 <b>哈威亚湖比瓦纳卡湖小一点,长35公里,面积141平方公里,海拔348米,最深处392米。原为谷地,出口被冰碛堵塞而成</b>。 <b>哈威亚湖水与瓦纳卡湖水一样,属于湛蓝</b>。可惜天公不作美,云层很厚,湖水蓝得不是十分的漂亮。 不过湖中的倒影还算层次分明、清晰可见。 继续沿湖北行。 <h1><br></h1> <h1></h1><h1><font color="#167efb"><b>内克半岛</b></font></h1><br><h3>到哈威亚湖的中部,公路左转,驶向瓦纳卡湖。<b>这里名叫“颈项”(The Neck),地图上称为内克半岛,是两湖之间的最窄处,只有1000米宽</b>,由此可以说两湖是紧紧相依的姐妹湖。</h3> 路上会不时看到不同类型的骑行者。 <h1><font color="#167efb"><b>瓦纳卡湖</b></font></h1><div><br></div><h3>翻过山脊,很快驶过内克半岛,哈威亚湖还没欣赏完,一个转弯<b>再见瓦纳卡湖</b>。</h3> 瓦纳卡湖依然很美,现在是沿着瓦纳卡湖的东岸一直向北。 尖尖的雪峰大概就是库克山。 <h1><font color="#167efb"><b>阿斯伯林山国家公园</b></font><br><br></h1><h3>驶离瓦纳卡湖,开始<b>穿越阿斯伯林山国家公园</b>(Mount Aspiring National Park)。<b>1964年开辟的阿斯派灵山国家公园,面积3167平方公里,境内有冰川、山脉、峡谷、瀑布、山口,是几条主要河流的源头</b>。为控制水土流失,公园内的大部分森林不予开发。</h3> <b>玛卡罗拉</b>(Makarora)<b>小镇</b>位于瓦纳卡湖的最北端,是阿斯帕林山国家公园里数条多日行程步道的起始点。 瓦纳卡湖上游的<b>玛卡罗拉</b>(Makarora)<b>河</b>两边湿地绿中泛黄,色彩艳丽。路牌显示:进入青年山谷(Access to Young Valley)。 进入<b>山区雨林</b>。 路边停着许多辆车,<b>蓝池</b>(Blue Pool)<b>景点</b>到了,由于往返需要一个小时,而这天行程又很紧,所以没有前去。后来有些后悔,毕竟蓝池是6号公路上的一个重要景点,下载了一张照片给大家欣赏。 继续行进在山谷间,草地、森林、雪山相伴。 上山路陡,这位骑行者只能推行。 <h1><font color="#167efb"><b>卡梅伦溪和扇尾瀑布</b></font><br><br></h1><h3><b>卡梅伦溪</b>(Cameron Creek)就在公路旁,我们陪孙女在溪边玩耍。</h3> 离卡梅伦溪不远就是<b>扇尾瀑布</b>(Fantail Falls),下车步行5分钟就到。瀑布不高,能看见的有两段。上面一段分成两股,下面一段散开呈扇面状,可能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 在这里孙女玩得很尽兴,还要淌水到瀑布下。可刚下水,脚就不由自主缩回,冰雪的溶水是很凉的。 沿途<b>另有雷溪瀑布</b>(Thunder Creek Falls)<b>等多条瀑布</b>,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再停车观赏。 <h1><font color="#167efb"><b>哈斯特峡谷</b></font><br><br></h1><h3>驶过哈斯特山口钢铁桥,意味着进入<b>哈斯特峡谷</b>(Haast Canyon)。这里冬季因风雪,山口常有可能关闭。</h3> 从瓦纳卡前往哈斯特的这段6号公路也称为<b>哈斯特通道</b>(Haast Pass)。这是当年毛利人前往西海岸地区寻找绿玉时所开凿的。<b>道路虽然只有160公里长,但毛利人为这条路花费了将近30年的时间</b>。 哈斯特峡谷是哈斯特河与玛卡罗拉河的分水岭。峡谷外的哈斯特河由东向西最后注入了塔斯曼海,而峡谷南的玛卡罗拉河由北向南流入了瓦纳卡湖。 <h1><font color="#167efb"><b>哈斯特小镇</b></font><br><br></h1><h3>沿着哈斯特河在河谷间一路向西,到了哈<b>斯特小镇</b>。哈斯特由三个居住区组成:哈斯特枢纽地区(Haast Junction)、哈斯特海滩(Haast Beach)以及哈斯特本身。<b>在西海岸,哈斯特算是个大镇,人口有3000人</b>。</h3> 在哈斯特小镇我们稍事休息。路边一个小小的移动售货亭,亭前竖着的牌子上也有<b>中文“欢迎咖啡”</b>。 离开哈斯特,还有10多公里内陆公路。 越靠近海岸,雨林的树种、形状明显发生变化,细而高的树多了,大概是适应海边风大的缘故吧。 <h1><font color="#167efb"><b>骑士角观景台</b></font><br><br></h1><h3>到了海边向北不久即到了<b>骑士角</b>( Knights Point)<b>观景台</b>,内有一座<b>简朴的纪念碑,铭文说明是2015年为纪念西海岸公路通车50周年而立碑</b>。</h3> 观景台外是<b>一望无际的塔斯曼海</b>(Tasman Sea),左侧是环形海滩,礁石兀立。可惜天阴,看不到蓝天碧海,感受不到壮美海景。据说运气好在这里可以看到成群海豹和大型鸟类。 <b>这里曾是电影《金刚》的取景地</b>,女主角安走上金刚手心,对金刚说“好美”的地方。因此知名度非常高,游客们纷纷以此背景拍照留念。 又一座单车道桥。新西兰基本没有高速公路,所谓高速公路(HIGH WAY)也就是双向对开两车道的公路,而且许多桥梁都是单向通过,尤其是偏远地区,需要互相让行。 虽说是沿海岸行驶,其实大多时间还是在雨林中穿行。有时天也放晴,露出点阳光。 <h1><font color="#167efb"><b>布鲁斯贝海滩</b></font><br><br></h1><h3><b>布鲁斯贝</b>(Bruce Bay)<b>小镇</b>到了。</h3> 小镇北边有大片的牧场。 再往北不远就到了<b>布鲁斯贝海滩,新西兰最受欢迎的十大情侣海滩之一</b>。 这里最吸引人的就是<b>一堆堆写满各种爱意的白色石头</b>,光滑而温润,就像西藏的玛尼堆。所以<b>这个海滩也被称为:白石沙滩</b>。 <h1><font color="#167efb"><b>福克斯冰川小镇</b></font><br><br></h1><h3>继续在雨林中往北。</h3> 驶过这座悬索桥就到了<b>福克斯冰川</b>(Fox Glacier)<b>小镇</b>。小镇原本是淘金移民点,淘金浪潮后这里就没了人迹。旅游业兴起,小镇逐步发展起来,成为<b>观赏冰川的热门旅游地</b>。 小镇只有百多米长。这里离我们昨天到过的库克山直线距离非常近,但是无公路可通。<b>库克山发育了诸多冰川,其中向西海岸方向流下来的主要是福克斯冰川和弗朗兹约瑟夫冰川</b> (Franz Josef Glacier)。<b>这两条冰川的末端海拔都很低,是难得的可以在这么低的海拔就能观赏到的冰川</b>。因为前往福克斯冰川徒步需耗时半天,且孙女还不适宜,所以遗憾地放弃这次难得的亲近冰川的机会。 <h1><font color="#167efb"><b>马瑟森湖</b></font><br><br></h1><h3>我们没有在小镇停留,直接左转前往6公里外的马瑟森湖。<b>马瑟森湖曾被誉为世界十大最美湖泊之一,尤其是清晨日出时分,第一缕阳光照在雪山上又倒映在湖面上的画面,是近年背包摄影客热衷的圣地胜景</b>。</h3> 马瑟森湖景区入口。标志牌上各观景台、距离、步行时间都一一标明,沿湖共有3个观景台,绕湖一周需1小时45分钟。 从停车场向前走几分钟就有一条<b>清水河</b>(Clearwater River)。清水河发源于马瑟森湖,河水初时呈棕色,但很快就可以变清,所以叫它清水河。这水的颜色可不是脏 是因为含的矿物质成份形成的 走过悬索桥就进入原始森林。<b>马瑟森湖很小,由于三面环山,湖面平静如镜</b>,在晴朗无云的日子,湖面上会映出新西兰的最高峰库克山和塔斯曼山的倒影。 森林里<b>到处青苔蔓藤、巨木參天、溪流湍湍</b>。进入雨林,因为树木茂密,绝大多数地方看不清旁边的湖面。 马瑟森湖距塔斯曼海不到10公里,海洋上飘来的暖湿云团受阻于南阿尔卑斯山脉,所以这儿雨雪频繁,特别潮湿,许多地方<b>长满苔藓,给人印象深刻</b>。 雨林中长有许多银蕨(silver fern)。<b>银蕨是蕨类植物里比较巨大的,最高可达10米,叶子长达4米</b>。很早以前土著毛利人在雨林里打猎,晚上看不清回家的路,便把银蕨巨大的叶子反过来,用银色那面反射月亮和星星的光辉,便可以看清回家的路。故此<b>银蕨便成为了新西兰的独特标志</b>,无论在人们胸前的襟章,或是产品和服务的标志,都可找到银蕨的图样。 来到<b>第一个观景台,这里不是最佳位置</b>,还看不到库克山和塔斯曼山的倒影。而且云层很厚,没有蓝天白云,所以看不到漂亮的倒影。不过<b>还算见识了马瑟森湖的万籁俱寂,没有微波的镜面美</b>。 马瑟森湖水的颜色与众不同,呈现深棕色,据介绍这种颜色的形成源于周边林地植被有机物质的自然浸吸作用。 前来观景的游客不多,但这位年长的女士撑着拐杖、独自一人实属不易。 由于天气不好,看不到最佳的风景,我们也就没有继续走下去,就这样也花了45分钟。<b>下载了两张照片以飨读者</b>。 回到马瑟森湖景区入口,这里有信息中心和咖啡馆,我们也在咖啡馆的露天平台上喝杯咖啡,休息一下,再看看周边的山林,草地。 <h1><font color="#167efb"><b>西海岸6号公路</b></font></h1><h3><br></h3><h3>近19:00,我们离开马瑟森湖,回福克斯冰川小镇,转6号公路继续北上,沿途没有特别的景点,所以我们一路未停,驱车约160公里直达霍基蒂卡。途经与福克斯冰川小镇相仿的<b>弗朗兹·约瑟夫冰川</b>(Franz Josef Glacier)<b>小镇</b>。</h3> 继续行走在森林和山峦之间。 从<b>梅普里卡湖</b>(Lake Mapourika) 西边经过。它是新西兰西海岸最大的湖泊,于上一个冰川时期形成。现在不再有冰川融化的水流入湖中,而是靠附近森林的雨水积聚。 途中经过几个小镇,规模都很小,西海岸的人口实在太少。<b>瓦塔罗阿</b>(Whataroa)<b>小镇</b>,该镇常住居民350多人。 <b>途中风景</b>。 乌云压顶。 <b>哈里哈里</b>(Hari Hari)<b>小镇</b>,该镇常住居民还不到350人。在毛利语中“Hari Hari”是愉快走到一起的意思,毛利人划独木舟时会吆喝着“哈里哈里”。 小镇外居然有<b>几位像似中国人</b>在公路边行走。 离霍基蒂卡小镇还有70公里。 <b>罗斯</b>(Ross)<b>小镇</b>,<b>在新西兰也是一个著名的淘金小镇</b>,始于1870年,曾经盛极一时。<b>据说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大的金块“罗迪狗头”(3.1公斤)就出自这里</b>。<b>当时在这里离乡背井来此淘金的华人也有100多人</b>。 21:00,天色渐晚,驶过霍基蒂卡河上的长桥。 <b>霍基蒂卡到了</b>。 <div>西海岸凭借其狂美风光和多彩历史,成为新西兰引人瞩目的一片珍宝之地,行走西海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br><br></div><div>谢谢您看完全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