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走进书房 </p><p> </p><p><br></p><p>作者:薛振堂</p><p><br></p><p><br></p><p> </p><p> </p><p> 有如农夫走向田野,渔夫奔向航船,蜜蜂飞向花海,从喧嚣的闹市中来,从繁杂的琐事中来,去寻觅宁静,感悟平淡,自然而从容地走进书房,沉浸于别人的世界比照自己,鞭策自己,寸心熨帖而舒畅。走进书房,与书对望,大千世界跃然纸上,芸芸众生纷至沓来。走进书房,窗明几净,左图右史,坐拥书城,“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似青山常乱叠,置身它博大的胸怀,你的思绪便如野草般疯长和蔓延,撩起喷泉般的力量和创造,倍感生命诚可贵,知识价更高。</p><p>走进书房,你是自己当然的国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常常一人憋了许久的念头急待诉诸笔端,不吐不快。这时一管在握,信笔涂鸦,神游稿纸间,心可在天外,何其快哉!但更多的时候是为那些时聚时散鸡零狗碎的“灵感”所感所累,它们像横生的逆子,藏头露尾,久孵不化,痛煞我也,末了硬邦邦生出个畸儿怪胎,也有变成铅字的,方觉难产后的分娩分外轻松幸福。</p><p>走进书房,阅览群书,有一种格外的满足和富有。“人生的财富是什么”?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金钱是财富,股票是财富,房子是财富,车子是财富,名誉是财富,感情是财富……是的,这些都是财富,然而,我更觉得,书籍是财富,知识是财富,是人生永恒的财富!</p><p> 走进书房,荷笔当锄,精神家园种满稚嫩的庄稼,也许远离丰收的季节,但心里总装着一个秋天。也有受挫后乏味地走进书房的时候,心灰意冷间与群书对话,书笑我、我也笑我,慢慢地愁肠纾解,残雪消融,浮躁渐趋平静,紊乱变得有序,顷刻间阴霾一扫,心空一片晴朗亮丽。</p><p> 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人生如旅,刻不容缓,走进书房,你便走近了充实。让我们选择读书,选择学习,选择进步,选择充实;让我们爱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用知识去打开智慧之门,去实现自己心中最美最真的梦!</p><p> </p><p><br></p> <p>徜徉对联天地</p><p><br></p><p>作者:薛振堂</p><p><br></p><p> </p><p> </p><p>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撰写的妙联佳对无数。闲暇时间,我常常在对联这神奇的天地里徜徉:或读书阅报,或逛街走巷,或观景揽胜,觅得好联,遂悦而录之。</p><p> 我喜爱对联。爱欣赏、爱品味、爱揣摩、爱撰写。每至夜静,便斟一杯浓浓的绿茶,拥一盏明亮的台灯,翻开那些佳作名联,细细咀嚼。此时,如同在欣赏长长的锦绣画卷,联中那人那景浮现于眼前,那情那趣悟于心中。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疲劳和烦恼,便会化为温馨和宁静。品到极妙处,禁不住连连击节,连声喝彩!</p><p> 生活在农村,逢年过节,华堂落成,婚丧嫁娶,小孩满月等等都要贴对联。于是乎,嘱我撰写对联的亲朋好友很多。每每这时,盛情难却。于是,挑灯伏案,苦思冥想,搜肠刮肚,边吟边写;结合人、联想事、融入情、汇入景,认真琢磨,仔细推敲,凑成几联送之,亲友乐,我亦喜。此虽为雕虫小技,平心而论,亦或缺点不少,比如对仗工整还说得过去,但平仄关口却一点不尽人意了。然毕竟是自己的心血所得,意思也大多通俗易懂,能博得大家喜欢,能为大美运城的联都建设,做点微薄的事情,故亦敝帚自珍,其乐融融。</p><p> 这几年,我加入了《河东楹联论坛网》,接受了河东很多联界知名人士的指导和教诲。在他们的帮助鼓励下,我认真学习了《联律通则》,对对联的撰写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我经常浏览“中国楹联网”、“中华楹联网”和“山西楹联艺术网”,认真学习《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河东楹联》杂志等专业报刊上的大量理论知识和名家名联,对对联的韵律、对仗、平仄等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和运用,进步很大。于是,我更加喜爱读对联、写对联、赏对联、不断地琢磨,不断地撰写,不断地进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一有闲暇时间,就上网浏览,就学习练笔。</p><p> 写的多了,小有名气,邀请撰联的人就多了,题材也广泛了许多。象会议布置、企业剪彩、节日庆典、文艺晚会等等,我都尝试撰写过对联,竟然还符合他们的主题要求,博得了主办单位的满意和信任。久而久之,我感触到,撰写对联,既能练笔,又可增乐增智,可谓益处多多啊。小小对联,融洽了友谊,浓郁了友情,陶冶了情操,美化了生活。</p> <p>做一个随和的人</p><p><br></p><p> </p><p>作者:薛振堂</p><p><br></p><p><br></p><p> </p><p> </p><p> 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p><p> 人要善于随和。即便原则问题,也要平等地和人家交换意见,不闹意见,不存成见,切莫居高临下,杀气腾腾地采取压制人家的态度,那是自己水平不高的表现,很难达到目的,还损害自身形象。要随和,就得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斤斤计较自己的名誉,地位,什么都要比人家的好,情绪又烦躁,对自己身体必定伤害较大,会容易衰老。要人家尊重你,关键是自己首先要尊重人家。</p><p> 做到随和的人,必定是高瞻远瞩的人,宽宏大度的人,豁达潇洒的人。而胸怀狭窄的人,做不到这点。“难得糊涂”就妙在其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有随和的人,才能发现周围的真善美,才可以真正享受生活赐予我们的快乐。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随和的人,是谦虚的人,他始终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随和的人,是宽宏大量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摩擦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他能够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对方;随和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p><p>我们如何才能做到“随和待人,随和处世”呢?</p><p>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要善于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要真诚地赞赏别人,夸奖别人;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p><p> 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p><p> 要有与人为善的品质。“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是做人的准则。善良作为人们最美好的品质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一个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重。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他一份力量;面对他人过错,善意地给予诠释和谅解……与人为善,善待他人,我们就会多一份坦然,增一份愉悦,添一份好心情。如此说来,善待他人不正是善待自己吗? </p><p> 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善于随和的人,方能悟到随和的真谛。</p> <p>繁荣河津文学的一次盛会</p><p><br></p><p> </p><p> </p><p>在参加2013年河津市文联举办的“我爱河津”征文颁奖会上,青年女诗人郝丽娟与我聊起了当年河津市那一次文学盛会,她告诉我,那次会上她是获奖者,我还给她写过几句鼓励的题词话语。</p><p>郝丽娟的提醒,勾起了我对那次盛会记忆。那是1987年12月13日由河津市委宣传部、河津市文化局、河津市文化馆举办的“史民志文学基金会颁奖大会”。这次颁奖会,在河津市盛况空前,其宗旨是,繁荣河津文学,扶持文学新人。参加会议的有省、地文化部门的领导、著名作家、山西师大语文报社《中学生文学》杂志的总编、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的领导,河津市委书记、市长和有关单位的负责人。</p><p>这次盛会主要表彰为河津文学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作家、诗人、河津中学育花文学社和我主办的马家堡初中晨笛文学社的中学生文学爱好者。在当时,河津中学育花文学社、马家堡初中晨笛文学社是列入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的河津仅有的两个中学生文学社团,这两个文学社,组织健全,活动经常,成绩突出。河津中学育花文学社有铅印的社报《育花报》,半月版;马家堡初中晨笛文学社有油印的社报《晨笛》报,每周出版一期。这两个文学社的会员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中学生文学》杂志、《山西教育报》以及全国各种教育报刊,在全国影响颇深。马家堡晨笛文学社还出席了山西师大语文报社在大同举办第一届中学生文学夏令营,出席了1987年夏天河津市文化局举办的“河津市文化宣传工作会议”,并做了典型经验报告。</p><p>这次河津市史民志文学基金颁奖大会的主要对象就是针对河津中学育花文学社和马家堡初中晨笛文学社的学生们举办的。河津中学育花文学社入会学生阵容强大,获奖的学生有二十多名;我们的晨笛文学社只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所以获奖作者只有三人,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p><p>1987年12月13日上午9时,颁奖大会在新建的市政府大楼会议室隆重举行。虽是寒冬,但颁奖会上却是春意融融。当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宣布完获奖名单,全场掌声雷动。在悠扬的乐声中,各位领导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镜匾、奖金和奖状。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的河津中学学生、现在的河津市作家协会优秀女诗人郝丽娟获得的是一等奖。</p><p>接着,获奖单位代表、获奖作者代表、文学社指导老师陆续做了典型发言。出席大会的各级领导、著名作家、著名诗人、著名编辑纷纷发言祝贺鼓励。河津市委书记、市长在讲话中,对获奖单位和个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号召全体参会者和全市文学爱好者,继续努力,为繁荣河津的文学事业再做突出贡献。各有关单位,要为文学爱好者加油鼓劲,建好平台、积极扶持,让河津的文学事业突飞猛进,再创辉煌。</p><p>在接下来的座谈会上,参加会议的中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与作家、编辑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机会难得的青年朋友们纷纷与作家、编辑做着亲切的互动,热情洋溢地谈论着文学创作中的各种疑难。作家、编辑们和蔼可亲地与一个个人们交流着,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愉快地挥笔为获奖者、参会者题词、留言,鼓励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佳绩。</p><p>我作为中学生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与全国中学生社团领导、《中学生文学》杂志总编赵建功同志分在一个组参加座谈会。赵建功同志是我们河津赵家庄人,多年来与我保持着通讯来往,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座谈中,众多中学生与他交流的非常热烈和谐。他更多地是为这些学生指导中学生文学写作方面的诀窍和重点技巧,吸引着一个个学生围着他聆听领教。座谈会间隙,学生们纷纷拿着笔记本请作家、编辑为他们题词留言。我坐在赵建功同志身边,也享受了给他们题字留言的欢乐。郝丽娟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我给她写的几句话,也许就是赵建功同志为她题词后,她顺便让我给写的。感谢当年的这一瞬她还记得这么清晰,也祝贺她在诗歌创作上也这么深的造诣和这么大的成绩。</p><p>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颁奖会的座谈会上,赵建功同志也为我们的晨笛文学社做了热情洋溢的题词:“愿晨笛吹得更响,使每一个人都能听到你的声音!”我让他给晨笛报写两个字,他没有拒绝,只是说他写的不好,给我提供了时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著名作家焦祖尧的通讯地址,让我跟他联系。会后我就写信给焦祖尧主席,12月20日收到焦祖尧主席题写“晨笛”二字和他为晨笛文学社的题词,并且给我寄来一份山西省作家协会入会表格,推荐我参加山西省作家协会。此后,我与他保持了很长一段通讯联系,他告诉我,我已经是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了。后来因为工作变动,事务繁杂,与他失去了联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的冠名也没有了下文。</p><p>现在回味起来,当年那次“史民志文学基金颁奖大会”意义非常大,它调动了全市广大文学作者创作的积极性,推动了河津市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使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埋头投入到业余文学创作之中,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蓬勃涌现,享誉三晋,走向全国。优秀女诗人郝丽娟的脱颖而出,正是那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她写的诗娟秀雅致,别具风格,顿挫悠扬,耐人寻味,很受广大读者喜爱。看今天,河津市文联、河津市作家协会如此繁荣兴盛,文人墨客相聚活动,文学创作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空前喜人。人才辈出,事业向上,怎能不让人对那次盛会感慨、流连。</p> <p>诗里酒 酒里诗</p><p> </p><p>作 者: 薛振堂 </p><p><br></p><p> </p><p> </p><p> </p><p>千百年来,人们何以对酒情有独钟?答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境界情致也!</p><p>正如古诗所云:“豪情美酒自古常相随”。酒既是娱乐欢宴的兴奋剂,又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抒情达意的寄托物,还是激发灵感、即兴创作的催产士。酒能让人忘却人间的烦恼和世俗之累,能让你挣脱潜规戒律冗事杂务的羁绊,达到返璞归真、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p><p>蒲松龄曾说过:“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意之友莫若谈”。酒席宴上,朋友相聚,谈风甚健,天地宇宙,古今中外,中国梦想,人生感悟,诗词文章,风土人情……或劝慰、或激励、或共勉、或祝愿,皆发自肺腑。“朋友来了有好酒”,一语道破个中真谛。好烟、好茶、好饭、好菜,都代替不了好酒!</p><p>酒之由俗而雅,进而上升为灿烂的酒文化,历代文人学士,名流贤达实在是起了关键的作用。陶渊明是深谙酒道的,他写的124篇诗文,飘散酒香的就达56篇。后人赞曰:“渊明之诗,篇篇有酒”。满腹雄才大略的曹操高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竟引起了历朝各代文人的广泛共鸣。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面对曹氏宗室与司马集团的激烈斗争和险恶政局,不愿同流合污,只好寄情山林,沉醉酒中,以此逃避现实,躲避迫害,显示自己的清高正道,洁身自好。酒从此愈发成为高雅高洁的象征。</p><p>被誉为祖国诗坛两大泰斗的李白、杜甫,人们更有公论:“诗仙亦酒仙,诗圣亦酒圣”!王维的一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成为友人间的送别绝唱,流传千古,百代不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慨然唱道:“破除万事无过酒,杯行到君莫停手”。刘禹锡在高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后,又唱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词、文、赋雄视百代的苏东坡,对酒格外钟情,见酒即醉,“酒酣肝胆尚开张”,“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句)。主战派、爱国诗人陆游,苦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有诗云:“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病中对酒犹似醉,梦里逢人亦说愁”。“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张元干诗云“醉来赢取自由身”。张孝祥词云“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戎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长吟“万世一杯酒,长叹复长歌,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一腔苦闷,跃然纸上。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李大钊也曾高吟“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创建新中国的豪情,直冲九霄!</p><p>酒能得到人们的礼赞与垂青,缘于酒有丰富的营养,缘于酒能强身健体,缘于酒能开胃佐食、缘于酒能药用祛病,还缘于酒能出智、酒可交友。深谙酒道之人有一个共识,饮酒的最佳感觉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是似醉非醉之时,醉与不醉之间,场面热烈欢快,人人身心愉悦。头有点晕乎乎,可思维依然敏捷;腿脚有点发软,可步履仍就不乱;言谈风趣,妙语如珠。于是,思绵绵,情悠悠,仿佛升入仙境,胸中平添许多稚心和雅兴。至此而停杯,这应该算是很有分寸的了。</p> <p>我的文化生日</p><p> </p><p><br></p><p> </p><p>近年来,能够记得我生日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从最初只有妻子一个人,到今天,能在过生日时收到孩子们发来祝福短信的,孩子们在家的时候,还要聚在一起,多炒几个菜,喝几杯小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那美妙的感觉,每次想起来都回味无穷。</p><p>不过,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在每年我生日的时候,我都要把我一年来写的诗文整理一番,有计划地编排在一起,准备有机会出版自己的书。</p><p>我喜欢写作,从上中学时就开始在报刊发表小诗,小散文。记得那时候我过生日,奶奶会给我煮一个鸡蛋。后来,我就给奶奶说,我不吃鸡蛋了,生日的时候把鸡蛋的钱给我,让我买书。那时候书价钱很小,一个鸡蛋的钱,就能买到一本很不错的童话故事书,或者一本小人书。每次生日,我都要写一篇生日日记,写写自己的人生,写写自己的理想,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我上了高中。</p><p>记得我在十三岁生日的时候,写过一篇日记,原文早已遗失,大意都是一些对将来的美好愿望。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希望自己当一名教师。也许与教师有缘吧,这个愿望实现了,从我二十岁起到现在,我度过了将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p><p>工作了,结婚了,有了孩子了,家里花销大了,在生日的时候,更不敢有任何奢侈的想法。只是妻子总记着,在生日这天,她总要给我特殊地多炒几个菜,长寿面碗里多打两个鸡蛋。这样的生日,让我感动不已,也万分高兴。有这几个家常菜,有这碗鸡蛋长寿面,足矣!</p><p>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又到了我过生日的时刻,孩子们都记着。可我想,一切都应该结束了。就像我父亲从来都不张罗着给自己过生日一样,我也应该把自己的生日收起来,放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然后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写作上,过一个文化生日,有孩子们的短信祝福,有自己写的诗文相伴,这样的生日有意义,有韵味。</p><p>今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又是我的生日。这一天,秋雨一直下着。尽管如此,这天还是有许多惊喜:我的【60首诗—《荷叶上的芭蕾》】由北京汉语诗歌资料馆编辑,美丽岛艺术基金资助,类型出版社出版印行,在这天寄回来了;《关雎爱情诗》、《华夏微型诗》、《你我他》、《中国微型诗》、《河北诗人》、《中国魂》等杂志发表了我的诗歌和散文,寄回了样刊和稿费,给我的生日增色曾辉。女儿买了很多菜,全家围着火锅,一边吃,一边欣赏着我的作品,其乐融融,高高兴兴给我过生日。</p><p>至于许愿,我还是要许的。一是祝孩子们事业有成,二是祝我们夫妻健健康康,三是祝我的文学创作、文化生活更上层楼。天道酬勤,天随人愿,这样的文化生日,我觉得更充实,更幸福,更快乐!</p> <p>微笑的梦</p><p> </p><p> 题记:梦是五彩斑斓的。梦,代表着一个人的希望。一个人若没有企盼、追求和希望,人生便没有了意义。几十年来,我都做着一个津甜、美丽、微笑的梦……</p><p> ——作者</p><p> </p><p>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寄予美好的向往。我们都说过,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其实,这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一个对幸福生活向往的梦。</p><p> 人人都会做梦,有很多很多美妙的事儿常常未在现实中显现的,却在淡淡的温馨的梦中得到了。于是,人们便可以在梦醒时有了满足。或许,还会情不自禁地回味梦中的幸福,喃喃地自语着:“我梦见了,真的……”</p><p> 我也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从小就做着梦,做着各种各样美好的梦,尤其是做着人生的梦。</p><p> 听人说,爱做梦的孩子长不大,因为做梦太费精气神。便在小的时候惧怕梦的心理。谁知道越怕做梦的越灰做梦,倒不能自禁了。先前曾梦见的小溪、蝴蝶、神秘的原始森林、巍峨的高山、幽静的竹林、还有想吃的好吃的、与小伙伴的游戏、在妈妈怀里撒娇的等等的一切美好的情景都没有了。而光怪陆离的梦、令人毛骨悚然的梦、醒来时吓得一身冷汗的梦、孤独沉郁的梦……却不断地袭来。</p><p> 上了学,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读了很多书,朦胧中知道了梦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第一性折射出来的意识。还知道了梦是有色彩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人们还说,若果一个人生活里苦涩多了,梦便是黑色的、青色的和青紫色的;而甜蜜的梦,橙色的;微笑的梦,金色的;而绿色的梦便就是生活甜蜜的证明。那时候的我,多么希望做一个津甜的梦,一个有着十分美丽颜色的梦呵!</p><p> 我不敢奢望做一个鲜亮的赤色的梦。据说绿色的梦象征着男女间青春的爱情;蓝色的梦意味着宁静、安谧;金色的梦意味着富有、幸福;紫色的梦则是须具有幻想的本领的人方能做得了的梦。我自觉自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断然不去渴望那样紫色的梦。于是,我希望做一个橘黄色的梦。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橘黄色象征着希望,一个人若没有企盼、追求和希望,人生变没有了意思。稚嫩的我,那个时候竟把老师的这句话镌刻在心底,永远也抹不掉了。</p><p> 于是,还是学生的我,漫漫人生路,我没有忧愁,没有悲哀,没有想到坎坷和艰难,乐观地,微笑地憧憬着向往的美好未来,梦想着美好的前程,做着微笑的梦。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社会,从社会到当了教师,凭的是不懈的努力,靠的是坚韧的毅力,经历了风风雨雨,我在跋涉,我在求索,我在攀登,希望出现我梦中的无限风光……</p><p> 而立之年一过,仿佛人都有一个顿悟的机会。这机会或许在某一天的某一件事中,或许是日常生活的一瞬,或许象作家、艺术家们所说的灵感冲动的那一刻……</p><p>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梦,有了更深刻的敏感。这时的学识已经有了更高的境界,对梦的认识也知道了更多。据学者论,早晨,特别是春意盎然的黎明,梦是绿色的;黄昏,冬日的暮色中才有暗黄色和蓝色的梦境。依这个道理,中午,日头正毒时大概只有做红色的梦了。这,太让人糊涂了,也太忽悠人了!对此,我已经不太相信了,我只有一个信念——相信最好的梦就是微笑的梦!</p><p> 后来,我果然做了一个微笑的梦。梦中我惬意极了,在一片荫绿的果园里,成熟的硕果在金色的阳光里熠熠生辉,绿草、蓝天、白云、小鸟、花瓣都显现出美丽的颜色,五彩斑斓,极其限鲜亮,流动着成熟的喜悦,给人以幸福的希望。置身与这样的梦中,我幸福的微笑着,笑的是那么的灿烂。</p><p> 做微笑的梦,是理想实现之梦,是收获之梦,希冀得以实现之梦,正是你该奋起之时,不是么?</p><p> 回到现实里来,我终究释然了。现实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而一个人,应该为了美好幸福的未来,微笑着去奋斗,去拼搏,去追求;应该微笑着跃马扬鞭,自立自强。哪怕是在逆境中,也不能唉声叹气,也不能气馁!要微笑着面对一切困难,要微笑着拼搏着迎接鲜红的太阳!</p><p> 应该明白,梦始终是梦,人不会长久生活在梦中。要把梦变为现实,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用自己的胆识、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才华、用自己的能量,用自己的微笑,去战胜现实,征服现实,实现梦中想象的美好和幸福。</p><p> 我就这样一路走来,做着微笑梦,微笑着拼搏了几十年,当然,这现实中的实践,是仅仅能聊以自慰的。</p><p> 于是,我愿把这微笑的梦献给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分享这充满希冀,追求和收获喜悦的欢愉……。</p> <p>书香伴我风雨行</p><p>作者 薛振堂</p><p> </p><p>我从小就对书格外钟情。那些散发着墨香的书,就像风光无限的丛林,吸引着我探寻追索。</p><p>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我都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最早读的课外书是一些童话故事和一些连环画,就是小人书。读的小说就是曲波写的《林海雪原》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其实,当时买不到成本的《林海雪原》,只能接触一些《奇袭奶头山》、《活捉小炉匠》、《智取威虎山》、《夹皮沟》等小册子。到了高中,才有幸读到一本成本的《林海雪原》。虽然那时候条件限制,但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和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而正是喜欢读书,才使我的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是我走上教育事业的主要原因之一。</p><p>时光匆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高中毕业后,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先是从校园走向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当了大队的通讯员。大队里有图书室,这让我更多地接触了很多书籍,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为我办《五夏战报》、出村里的黑板报、办各种节日壁报提供了很多知识和素材。后来,我从乡间走入学校,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从青葱少年走到平淡中年。世事变迁,人生起落,很多风景离我远去,很多人也离我远去。唯一不曾离开我的,是书,书没有一天离开过我。</p><p>至今记得当了教师时那种冲动:我爱书,爱的如醉如痴;我爱读书,读的如饥似渴。于是,进书店、逛书摊、便成为习惯。当了教师,为了教好学生,这种习惯更加强烈。每每出差归来,大包小包、那沉甸甸的东西,都是买来的书。平日里,妻子跟我去趟县城,很害怕我去新华书店,因为我一钻进新华书店,就忘记了来县城的所有事情,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成书才甘心。</p><p> 书香伴流年,岁月如花开。有书相伴的日子,美丽而丰盈。“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真的是这样,有书在身边,就像多了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知己,让你无比庆幸和珍惜。读书时,常常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共鸣,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滋味。“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与书相守,每一个日子都开成一朵花,馨香为伴,香远益清。读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愉悦,还有更为深远的影响。</p><p>曹文轩说:我一直认为最迷人、最值得赞美、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我认为一个人坐在那里阅读的姿态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的姿态,不论是坐在桌子前,还是很休闲地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都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p><p>闲暇时光,或润泽在暖阳里,或沐浴在清风中,泡一壶香茗,在茶香的氤氲中轻轻地打开书卷,让一个个灵动的文字,跳进眼眸,拨动心弦,这难道不是一种最优雅的姿态?</p><p> 我喜欢毕淑敏谈读书的散文,她说:“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她甚至夸张地说:“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这是多么真切的读书体验啊!是的,读书能让我们感知美好的事物,享受生活的乐趣。</p><p> 读书可以获取知识,让人摆脱愚昧。但是我一直认为,读书更重要的作用是让我们学会怎样面对生活。多年里,我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也曾陷入生活的困境。绝望时,觉得天空都是暗的,找不到一点亮光。那时候,心灵像一所黑房子,没有出口。深夜里,卸下所有的负累,面朝自己,捧起一本书来读。读着读着,忽觉心灵之窗豁然而开。原来,黑暗之后是光明,绝境之后是坦途。伴随着读书的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漾起,浮荡的灵魂也就渐归平静。心境也就会豁然开达,跌倒没什么,爬起来继续朝前走;失败没什么,一切再从头开始;伟大没什么,离开平凡一切都很渺小;成功没什么,未来不会到此结束。当我们与书中那形色各异的人和事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便会发觉生命曾经隐忍的种种深义,才会领略人生境况中的真谛和内涵蕴藉。工作之余,周末假期,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写字台前,有幽兰相伴,读书写作,真是其乐无穷。</p><p>我深知,单单只读书,占有书并不值得满足,饱餐它、消化它、用它充实自己的心灵和机体,才是读书的真谛。四十多年来,我不仅刻苦读书,还重在应用,我勤奋地拿起笔去写,去创作,每每提笔伏案,或勾或画,或添或减,每篇易稿多次,那种百般呵护的心情如同孕育胎儿,总生怕其营养不良似的。这些年,我的作品在报刊发表了很多,有“豆腐块”,也有“千字文”,还出版了几本书。读书、写文、出书,内心深处感到的是多么的欣慰!</p><p>书香伴流年,人生厚重如书。人生有限,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我们无法涉足,有很多精彩的生活我们无法体验。但是,读书跨越时空,让我们的人生版图得到扩张延伸,还可以让我们与更多的人心灵相通。不读书的人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可以活三辈子:过去、现在、未来。</p><p>读书,让我把自己困顿的身心读得更轻松超脱了,把这个喧闹沸腾的世界读得更安宁平和了。每天不读书,总觉得这一天没过完似的。书,给我快乐,教我学会走人生的路。</p> <p>遨游报海誉自来</p><p>——写在《中国楹联报》创办30周年之际</p><p> </p><p>作 者: 薛振堂</p><p> </p><p> </p><p>我在河津楹联界有点名气,不是因为我撰写的楹联有多好,而是我在《中国楹联报》发表的文章在河津市影响深刻广泛,受到大家的赞许。</p><p>我喜欢撰写楹联,更喜欢阅读《中国楹联报》,从中学习更多的楹联知识,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遨游报海,也喜欢自己动手,写一些有关楹联的文章,与大家共享。同行们在《中国楹联报》上看到我撰写的文章,都为我欣喜,为河津楹联界高兴。《中国楹联报》创刊三十年来,河津楹联界的同仁们在这份全国性的权威楹联报上几乎一篇作品都没有发表过,而我却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频频出手,在《中国楹联报》上发表各种作品达20多件(篇)。通过这些文章,我宣传了河津的楹联发展和普及情况,展示了河津楹联的风采,让河津的楹联走向了全国,让全国楹联界知道了河津,意义深远,作用非凡,很受同仁们褒赞。</p><p>我的第一篇文章《楹联扮靓乡村牌楼 联都建设成效喜人》,发表在2013年8月23日《中国楹联报》一版。这篇文章,用6副农村村门楼对联,反映了河津市乡村的牌楼楹联文化,展现了河津市楹联文化建设的最新成就。文章一发表,就震动了河津的楹联界,他们看到《中国楹联报》发表的文章,欣喜若狂,从领导到同事,纷纷打来电话给予祝贺和鼓励。</p><p>在他们的激励下,我在半年时间里,先后在《中国楹联报》发表了《带月字的贺婚对联》、《联络点里笑语欢》、《对联里的处世真谛》等文章,很受同仁们喜爱。尤其是2014年1月31日《中国楹联报》发表的《河津市九龙公园楹联欣赏》一文,辑录了河津市楹联界为九龙公园撰写的二十多副优秀对联,集中展示了河津市楹联人的佳作。</p><p>2014年7月,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逝世,噩耗传来,河津楹联人纷纷动笔撰联,沉痛悼念中国楹联大家、领航人孟繁锦会长。7月22日下午,我正坐在公交车上往回赶。河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薛建科打来电话,要我立刻把河津市楹联学会会员们撰写的挽联集中起来发到《中国楹联报》。我在公交车上就开始了工作,用短信和大家联系,赶我回到家,就收录了十多副挽联,我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挽联发到《中国楹联报》邮箱和《中国楹联报》QQ群,在《中国楹联报》最先刊登,表达了河津市楹联界对孟繁锦会长的沉痛哀悼之情。</p><p>2015年1月9日的《中国楹联报》3版,发表了我撰写的《责任》,论述了作为一个楹联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应该为普及楹联而做的努力和贡献。文章发表后,在河津反响很大,河津市楹联学会会长和副会长都打来电话,赞扬说,《责任》这篇文章短小精简,但说出了楹联人的心里话,是一篇精品文章。</p><p>2015年2月13日《中国楹联报》1版刊发了我撰写的《运城学会春联惠民》的报道,得到了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岳民立的点赞:薛老师真是个有心人,能把这么一件事写成报道,上了中楹报,可见细微之处见精神!我们队伍中如果多一点这样的人,那又该是一种什么局面!</p><p>《中国楹联报》是我学习的园地,瞭望的窗口,展示才华的平台。这些年,我与《中国楹联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将一如既往,把《中国楹联报》作为我的知己朋友,在这里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武装自己,为楹联的普及和发展再做更大的贡献。</p> <p>“清露斋”里话诗联</p><p>作者 薛振堂</p><p> </p><p>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艳阳高照,秋高气爽。</p><p>河津市楹联学会的文友联友薛建科、毛建民、魏文生一行三人,从河津市专程来到僧楼镇南午芹忠信村我家。文友相聚,我的书房“清露斋”蓬荜生辉。我们围坐在书房里,探论诗词,切磋楹联,商榷韵律,书房里读诗声、吟联声、谈笑声此起彼伏,墨香茶香四溢,好不畅快淋漓。不知不觉间,时间到了12点,一个上午在话诗话联中度过。午饭之前,三友人即景生情,各自挥毫,写诗赋联,给清露斋留下佳诗佳联:</p><p>薛建科老师赋诗一首:</p><p>国庆山前故友逢,金风溢韵意融融。</p><p>堂前拉起家常话,阵阵芹香入腹中。</p><p>毛建民老师写诗一首:</p><p>振兴联苑苦耕耘,堂溢书香惠庶民。</p><p>大展宏图舒壮志,师风远播众人钦。</p><p>魏文生老师撰联一副:</p><p>名振一山 篇篇金石扬芹韵;</p><p>堂辉八面 阵阵莺声绕耿川。</p> <p>在《河津风采》展露文学风采</p><p>——纪念《河津风采》创刊20周年</p><p>作者 薛振堂</p><p>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河津风采》迎来了创刊20周年的大喜日子。记忆里和《河津风采》为伴的时间总是过的最快。回首这20年年,我与《河津风采》发生的那些感人的故事,涓涓细流,点点滴滴,仿如昨日。</p><p>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仅是《河津风采》的忠实读者,更是《河津风采》一名忠实的通讯员和作者。据不完全统计,从《河津风采》创刊至今,我在《河津风采》发表通讯报道、照片130余件,人物通讯20余篇,论文10余篇,在《麟岛》副刊发表散文、诗歌260多篇,参加各种征文活动13次。20年来,《河津风采》是我展露文学风采的平台,我用自己手中的笔,讴歌了河津精神,展示了河津新貌,颂扬了河津新风,展现了河津风采。</p><p>《河津风采》创刊初期,我就被编辑部聘为教育界特约记者。作为特约记者,我严格遵守特约记者的规范和纪律,严格按照编辑部的规章制度进行采访报道,积极深入到基层学校和教师中间,采访教育新闻消息和教育改革的前进的步伐和典型人事,事实求是地反映学校和教师的切身实际问题。在当特约记者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每个月都积极完成和超额完成编辑部下达的采访报道任务,所写的稿件上报率在报社聘请的10名特约记者中师名列前茅的。</p><p>《河津风采》还专门针对河津教育的振兴创办了《教育周刊》,报道河津教育战线的改革和发展动态和典型经验、先进人物事迹。作为原《河津日报》特约记者的我,及时用手中的笔,撰写、报道了教育第一线的教育改革典型人事。如:2004年2月28日《河津风采》刊登的《我市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在运城市领先》、2004年4月17日刊登的《我市省级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校接受运城市检查》、2006年11月27日刊登的《市直机关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侧记》、2007年4月24日刊登的《北王村为病危学生段志军捐资献爱心》等通讯消息及《冲出困境创伟业》、《创新结出丰硕果》、《真抓实干创辉煌》、《不言弱的女校长》、《编织希望的摇篮》等人物通讯,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教育改革的人物事件,在全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p><p>与此同时,我还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河津风采》发表了不少的教育改革论文和参与了《河津风采》的征文活动。如:论文《塑造新世纪班主任形象》参加2004年《河津风采》“富强杯”征文大赛获一等奖;针对中考理化实验操作出现的问题撰写的《理化实验操作测试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幸福感》发表在2004年12月11日“师德建设大家谈”专栏,很受广大教师欢迎;《领巾情、火炬缘》参加2005年“早安杯”“我和红领巾的故事”征文,获二等奖;《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参加2010年“水资源杯”征文,获优秀奖。连续多年教师节前后在《河津风采》发表歌颂教师的诗歌散文《师德伴我风雨行》、《我的老师》、《恩师情缘》、《师生情》、《园丁颂》等十多篇文章,抒发了对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014年,我把在《河津风采》发表的歌颂老师的几篇散文进行了归纳整理,写出了《四十五年恩师情》的长篇散文,参加中国教育基金会、中国教师基金会和《中国教育报》联合举办的2014年“恩师情”全国征文获得三等奖。</p><p>《河津风采》“麟岛”副刊是我施展文学才华的园地,在这里,我发表了很多散文、随笔和诗歌,抒发了我对教育、人生的感慨和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晨光短笛韵犹新》、《铜锣往事》《卖菜》到《照相》、《又到杏花盛开时》《午芹秋霁》、《秋天的遐思》;从《回忆城镇电影放映队》、《锁定今生》、《年夜饭那飘香的饺子》、《我们村的文艺宣传队》到《新年的思索》、《贺卡情》、春天与希望一起来》《乡居情趣》、《赏荷断想》、《中秋读月》、《神七飞天》,从《责任》、《悠悠师生情》、《又是一春野菜香》、《母亲的纺车》到《沧桑龙王庙》、《两站陶瓷油灯》、《立秋感悟》……一篇篇散文、随笔、诗歌,既是我练笔的收获,更倾注了编辑同志的心血!</p><p> 这些年来,每在《河津风采》上发表一篇新作,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愉悦,一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油然而生。如果有人问我,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结识了《河津风采》,我会脱口而出。是她给我了创作的机遇,激发了动力,培养了锐气,增添了情趣,正因为有她的陪伴,我才有了更高的追求。多年来,我在《河津风采》中磨砺淬炼,不断升华,写作水平日益提高。感谢《河津风采》,我时刻都深深的眷念着《河津风采》,还有《河津风采》那些让我一生丰富的编辑们。</p> <p>趣说扇面诗</p><p>作者 薛振堂</p><p> </p><p> </p><p>小时候还没有电扇和空调,每到夏天来临,扇子就成了人们消暑度夏最好的取凉用品。记得每到夏天,大人小孩人人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有纸扇、蒲扇、竹扇、布扇、麦秸扇等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我们当老师的,也和扇子有着不解之缘。六月里,正值中考高考,我们去监考,暑假中,我们参加培训学习,每个人发一张草凉席,一把竹扇子,足矣。</p><p>一扇在手,清风几许。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扇子上留下诸多趣事佳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扇面诗。</p><p>最早听到的一首扇面诗,是人们以扇子为话题流传的一首打油诗;“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这首打油诗,是人们在夏天乘凉时彼此取笑的话题,充分说明了扇子在夏天对人们的重要性。</p><p>最有意思的是,在紧挨纸扇扇面的扇骨上,并排写上十个字;“长日夏凉风动水碧莲香。”如果认真把玩,你会发现着十个字回文七言诗,倒着念,成前两句;“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顺着念,成后两句;“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冬水碧莲香。”摇着纸扇,看着这生动的画面,想着这回文诗的意韵,颇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感,给人以一种凉心爽意,优雅憩静的情趣。</p><p>古人喜欢在扇子上题写铭文诗,一扇在手,可扇风去燥,亦可时时自警。汉代傅毅曾写一首《扇铭》曰;《翩翩素圆,清风在扬。君子玉体,赖以宁康。冬则龙潜,夏则凤举。知进知退,随时出处。》不仅文辞优美,且以扇为喻,警示人们不能一味奋进,也不能一味隐忍,而应在合适的时间做出合适的选择。</p><p>明末学者魏际瑞有扇铭曰;“君子春夏,小人秋冬。”意在提醒自己,君子待人接物,如春风和夏风,温和热烈;小人待人接物如秋风和冬风,萧瑟而寒冷。文段意深,发人深省。</p><p><br></p><p>“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夜凉。”如今已是电扇空调时代,扇子作为实用品的时代已逐渐消退,但回味起这些风趣的扇面诗,却还是那么亲切,那么意味深长。</p> <p>西瓜文字趣话</p><p>□ 薛振堂</p><p> </p><p> </p><p>夏天里,令人最开心的就是能够吃到既沙又甜的西瓜。西瓜,吃起来解渴;而西瓜文字,读起来解颐。</p><p>抗战期间,住在重庆的于右任,与郭沫若等人一同去市郊北碚北温泉。因天热口干,吴南轩买西瓜解渴,并出上联“游北温泉,吃西瓜,吴南轩做东。”一时间,谁也对不出来。后来,大家搭公交车返回市里,车至上清寺,忽闻售票员报站:“到上清寺的旅客请下车!”郭沫若突然文思泉涌,他对于右任说:“下联有了:至上清寺,请下车,于右任转左。”呵呵,珠联璧合,妙对天成。于右任连声叹服,说比吃西瓜还高兴。</p><p>“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夏日吃西瓜,有消暑之功,得文字之道。这大概是因为西瓜与文字相勾连吧,一个个“绿眼红睛”(指西瓜),瞪着一个个“黑眼芝麻”(指文字),意趣无限,风味多多。“赤日炎炎似火烧,狂啖西瓜仙欲飘。”该诗句以吃西瓜的惬意写尽了逸趣之美,俗中存优雅,尤其是凭借农人的质朴,营造了牛饮一般吃西瓜的滋味之乐。“缕缕花衫唾碧玉,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这首“西瓜诗”则以拟人手法描绘了西瓜的“香浮笑语”,与人欢笑。看,西瓜一会儿似俗世的美女,转瞬间又“凉入衣襟骨有风”,幻化为了仙翁道士。</p><p>西瓜的名称很多,有水瓜、寒瓜、碧玉瓶等。原产非洲赤道附近,五代命阳县令胡峤征讫,从西城带回瓜种,到了宋代,西瓜已在我国普遍种植。“寒瓜方卧垅,球前已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这首南梁《行国》诗生动地描写了西瓜大丰收的景象。</p><p>自古以来,西瓜是夏令消暑的佳品。历代文人墨客在品尝之余,留下了不少咏叹西瓜的诗:宋朝诗人范成大赞西瓜曰:“碧蔓凌彩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民族英雄文天祥赞西瓜曰:“拔出垂佩刀,斫砍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入齿便做冰雪声。”把西瓜的形、色、味全都勾画了出来。元代方燮《食西瓜》诗曰:“------缕缕花衫治唾碧,痕痕丹血掐膏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把吃西瓜时的欢乐神态和消暑解渴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将西瓜的凉甜美味写得淋漓尽致。这些诗句,不仅把西瓜的外形描写的惟妙惟肖,而且把西瓜的汁多味甜、凉爽可口的特性也写的生动传神,读后焉能不吊胃口。</p><p>现代科学测定,西瓜含果糖、葡萄糖、维生素C、蛋白质、粗纤维、钾、磷、钙、铁、钠、镁及各种氨基酸和碱类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能够迅速补充人体散发的大量水分和消耗的能量。民间有:“暑天半个瓜,药物不用抓”之说;医家有人曰:“青青西瓜有奇功,避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p><p>除了这些有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有趣的“西瓜文字谜”。比如:谜面为“王八啃西瓜”,打一围棋术语,谜底是“滚吃”。制谜十分幽默,意态可掬;再如,“看着是绿的,吃的是红的,吐出的是黑的。”这个不用多想,谜底就是“西瓜”了。直观的颜色,被人提取出来,甚是有趣。</p><p>当西瓜遇到文字,至妙的讥讽便有了“升级版”。民间传说,当年,祝枝山的书法无人问津,而唐伯虎的绘画却是供不应求,无奈,祝枝山只好请唐伯虎救济。唐伯虎对买画的人说:“你们买我一张画,我要搭卖祝枝山的两张字。”买唐画的人不干,唐伯虎说:“我的画是西瓜,买西瓜总得连皮买回家吧。你想,哪个西瓜有剥了皮再卖的吗?”言下之义,祝枝山的字就是“西瓜皮”。买画人说:“你搭配就搭配,为啥要一下子搭卖两张“西瓜皮”呢?”唐伯虎笑着说:“这西瓜皮太厚了。”</p><p>正值高温酷暑,挥汗如雨之季,你不妨吃几块有“天生白虎汤”美称的西瓜,让你暑意全消,顿觉凉爽;与此同时,回忆这些咏西瓜文字,定会使你回味无穷。</p> <p>河津坐碗饭</p><p>作者 薛振堂</p><p> </p><p> 河津农家有一种待客的面食叫坐碗饭,亦称猫耳朵饭。</p><p>坐碗饭,河津农家的高档饭。在过去,只有招待新上门的女婿、生孩子吃喜、招待贵客、建房上梁这天招待大工木匠师傅、清明节祭祀祖先、元宵节前的正月十四晚饭,才能吃到坐碗饭。</p><p>坐碗饭也是河津农家一种地地道道的手工制作的特色饭,其做法工艺复杂繁多。首先选用上等的小麦白面粉,然后根据吃饭人的数量决定面粉的数量,再用适量的水掺入面粉里用手和得不软不硬有劲道,再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擀成一个薄厚均匀的大圆片。尔后,再把大圆片折叠成一厘米半的面条,再折叠成一厘米半的正方形切开。然后,再把这些一厘米半的正方形面片对角折叠拧紧,一个形似小提篮的坐碗饭就做成了。一碗坐碗饭大约需要2两白面粉,能捏250个左右的坐碗饭。</p><p>用于坐碗饭的炒菜用料根据季节的变换而不同。但主要的菜蔬有韭菜、菠菜、大葱、萝卜丝、西红柿、白菜、海带丝、豆角、南瓜、豆腐、粉条、鸡蛋、五花肉,加上辣椒粉、调料、味精、食盐、白醋、陈醋、鲜味酱油等,根据时令而进行的调配。一般来说,炒菜调味达到酸辣鲜美为最佳。</p><p>坐碗饭是河津农家妇女做饭的拿手好戏,做得菜香味美的坐碗饭,河津人是百吃不厌。前几年,单位的同志们来我家,我们就用坐碗饭招待,大家吃后回味无穷,经常给我念叨有机会还要来我家吃坐碗饭。</p><p>记得有一年正月初六,我们单位一行七八个人去下化山区检查工作。当汽车驶入山沟时,大家异口同声说,今天不在山里吃饭,要赶到我家吃我妻子做的坐碗饭。我立即打电话给妻子,让她赶紧准备,下午做好饭等我们。下午四点,我们赶回我家,妻子已经做好了一大锅坐碗饭。同志们七八个人,你一晚他一碗,个个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一大锅坐碗饭被吃得精光,连锅里的菜汤也点滴未剩。</p><p>随着时代的发展,坐碗饭也被机器制作所代替。但是机器制作的坐碗饭,不管是什么样,人们吃着,总没有手工制作的那种地地道道的感觉。</p><p>为了回归原始,回归坐碗饭的原汁原味,回归坐碗饭的传统工艺,现在一些饭店放弃机器制作坐碗饭,开始高薪聘请一些巧手妇女手工制作坐碗饭,吸引了众多食客的青睐。</p> <p>河津菇蕾</p><p>作者 薛振堂</p><p> 河津菇蕾,是河津北坡一带农家的一种普通而又美味家常饭食。</p><p> 说起这河津菇蕾,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农村生活困难,粮食缺少,一年四季人们想方设法弄些各种野菜充饥,养家糊口。人们用野菜、各种蔬菜叶子、大柿子嫩叶、红薯叶、红薯丝、山药蛋丝等制作的各种菇蕾,以调剂人们的生活。其中,槐花菇蕾便是最好的食物,也是人们最爱吃的。</p><p>每到春季,这槐花菇蕾可是咱农家桌上上好的饭食了。</p><p> 槐花菇蕾的槐花,并不是普通的国槐花,国槐花是不能够吃的,槐花菇蕾是用洋槐花做的。每到农历三月,农村的田野渠畔,房前屋后,一树一树的洋槐花开得像白云一样,空气中飘着醉人的香气。这时候,人们争相采集,带回家里做成槐花菇蕾食之。</p><p> 槐花菇蕾的做法很简单。先把采摘的槐花洗净、晾干,然后掺上一些面粉,也可把少量的馍块揉碎掺入,往里面放上适量的食盐、五香粉,把食油烧热泼入其中与槐花一起搅拌均匀。拌好后放在笼里蒸熟就行了,特别简单省事。吃的时候,如果放上一些蒜泥、陈醋和油烧红辣椒,吃起来就更加唇齿留香,食欲暴增,吃了还想吃,吃多少也不够。</p><p>其它各种蔬菜叶子菇蕾、薯类丝菇蕾,做法与洋槐花菇蕾的做法一样,简单快捷,味道鲜美。</p><p>最奢侈的菇蕾算是猪肉粉条菇蕾了。选用上好的五花猪肉和红薯粉条,把猪肉切成小片或者肉丝,把粉条煮熟,但不能太软。掺入适量馍花、少许面粉,配以相当的葱花,加上适量各种调料,上龙蒸大约20分钟即可食用。</p><p>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也讲究了,关注食品污染对健康有害了。反而对各种绿色野菜食品情有独钟,河津菇蕾已经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道名菜。</p> <p>河津山底哨子面</p><p>河津/薛振堂</p><p> 在伟大祖国67周年华诞到来之际,我又来到位于河津市华兴西街山底哨子面饭店,美美地品尝了一碗味道纯正地道的山底哨子面。</p><p> 哨子面,是河津北坡吕梁山畔农村的一种特色风味面食,纯粹的手工擀面,面条筋柔,刀切细长。在上世纪中叶,这里的人们把哨子面和油饼当作招待贵客的最好饭食。由于粮食少,尤其是小麦少,在平常是吃不上哨子面的。只有家里来了贵客,特别是新女婿上门,才用哨子面和油饼招待。</p><p> 哨子面还是节日最佳的饭食之一。在这一代农村,除了平日里家里来了客人用哨子面招待,至今还沿袭着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的晚上,家家户户吃哨子面,用哨子面敬献诸神的习俗。</p><p> 河津市华兴西街的山底哨子面馆,是正宗的山底哨子面,采用传统的手工擀面工艺,配菜家常但很讲究,肉丝采用猪后腿肉,肥而不腻;菜类精选萝卜丝、海带、芫荽、豆腐;汤汁经过精细调配,味道纯正鲜美有特色,尤其是那通红的辣子和那颗像白色夜明珠的荷包蛋,加上鲜美敦厚的油饼,着实诱人口馋!</p> <p>读书写作 快乐人生</p><p>作者 薛振堂</p><p> </p><p>最近,我因在文学创作上小有成绩,被河津电视台百姓频道,河津电视台新闻频道,运城电视台、《河津风采》报等多次报道,又因为被录入《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被人民网、山西日报网、《运城日报》、《黄河晨报》、河津电视台、《河津风采》、河津宣传网多家媒体报道。</p><p>报刊和读者称我是乡土作家,其实,我就是个喜欢写作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个自由撰稿人,所创作的那些文学作品,都是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小人物、写的文章诗歌也就是个小作品。之所以能够让读者喜欢上这些作品,也是因为我的作品通俗短小,真实具体,语言朴素真挚,感情丰富,写作素材来自于身边,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农村,来自于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所以,读者喜闻乐见。我写的这些作品“文章风格或酣畅淋漓、或委婉细腻,或质朴平实,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展示出扎实的文学底子,也充分表达了对社会、对家乡、对师长、对亲人的一片情愫,散发出浓浓的是的风范和人性光泽”。</p><p>喜欢写作,来自于喜欢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空气和阳光,又像鸟儿没有翅膀。我自少年起就爱好文学,爱读书,视书为宝。上学期间,在学好课程的同时,挤出时间来看课外读物,从小学到高中,到走上工作岗位,坚持读书不间断。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聪明头脑,陶冶情操,净化思想,规范道德,升华品质。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读的书越多,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就越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的书越多,越能提升写作水平。如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千真万确的。</p><p>我爱读书,也爱写作,从小作文就写得好。到了初中的时候,老师抓得更紧,我的写作更有了长足的进步,作文常常被作为优秀作文贴堂供同学们参考学习。上高中后,第一篇作文《校园春来早》就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赏识,把这篇作文登到黑板报和校报《战地黄花》上,并让我参加了黑板报、壁报和《战地黄花》校报的编辑工作。高二的时候,还参加了学校编辑油印的《中学生作文选》编辑选稿工作。高中二年,我初步接触到了诗歌、散文的文学体裁,也开始尝试写作了一些诗歌和散文。</p><p>我的文学创作处女作是一首诗歌,题目是《新年驾着东风到》。这首诗歌发表在1975年元旦的《运城地区报》文学副刊,轰动了我的母校,轰动了全村,让我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由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p><p>无论在大队工作,还是后来当了教师,我都结合工作实践,坚持业余写作,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从新闻报道,到教学研究,以至论文、报告文学、童话、寓言、散文等。不断把这些作品投稿到《运城地区报》、河津广播电台、山西广播电台、《中国少年报》《中学生》《山西教育报》《家教指南》《小学生拼音报》和很多全国性教育报刊。1984年参加山西省广播电视台举办的“我爱山西” 和“光荣岗位在脚下”征文,我写的散文《放马滩上龙门阵》、《红烛情》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并在山西广播电台“青少年园地”、 《山西广播电视报》播出和发表。</p><p>我爱好写作,而且是痴情地爱。有情常相思,思来好动情,情来思有绪,动笔易成章。一章写成后,再写下一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创作的许多散文、诗歌在电台、报社刊发,也因为作品多而精被聘请为多家媒体的特约记者。在学校当老师期间,我每天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用来写作,调到教育局工作之后,撰写了有关教育的多篇论文,在各种刊物上得以发表,与此同时,还创作出了许多文学作品。先后在市以上40多家教育报刊和130多家新闻媒体(电台报纸杂志)和文学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800余篇,获奖论文、获奖征文、获奖文学作品等达300余篇。1997年到2003年,我创作的20篇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被走进新世纪系列丛书刊发,先后十次来到人民大会堂领奖。被称为乡土作家、金牌诗人、明星作者、国家级一级撰稿人。2016年6月,我的作品《我家的传家宝:两盏陶瓷油灯》被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刊登。2016年7月,我被录入《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四十年寒暑,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笔耕不辍,日久天长,集腋成裘。四十年勤奋钻研,充分利用茶余饭后的点点时间,用饱蘸深情的笔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文学体裁,来广泛地描写社会生活。有讴歌改革开放家乡巨变的、山河旧貌换新颜的,亦有颂党恩、歌盛世的。样式繁多,涉猎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热情洋溢,情感动人。</p><p>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使得我文思如泉涌,我写亲人、写朋友、写老街、写农家小院,我的笔触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我住在农村一个典型的农家四合院,就这个小院给了我许多灵感,写石榴花、写月季花、写喇叭花、写燕子,写香椿树等等,就那棵香椿树就写下了《窗前的香椿树》《香椿情愫》、《喜鹊踏椿枝》三篇作品。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使得我文思如泉涌,我写亲人、写朋友、写老街、写农家小院,我的笔触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p><p>天道酬勤,功夫不负努力的人。我把几十年发表的文章,采取同类项合并的方法,陆续归纳整理,先后结集出版了《杏苑溢韵》《黄河情韵》《乡韵》《多彩的世界》、《电教兴古耿》、《辉煌的五年》、《河汾春晓》、《河汾吟韵》、《情醉博苑》、《联语诗风》、《激情岁月》、《心曲流芳韵馨香》、《荷叶上的芭蕾》、《清露斋诗文卷》、《灿星短笛》等15部文学文集。其中诗集《荷叶上的芭蕾》获2015年河北省雁翼诗歌奖“大雁奖”。</p><p>在我看来,我的文学作品写得并不好,够不上精品。但我不图名、不图利,只求快乐。写作的过程,充满着快乐。我认为人生也是个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快乐的,那他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读书和写作能使快乐的比例加大,使快乐的半径延长。一句话,能使快乐的时间增加。当你读书和写作的时候,会全神贯注,会清除一切杂念,心净坦然愉悦。“眼目之器,心舍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赏心悦目,美哉快哉。每当无所事事、孤独无聊之时,只要拿起书来翻看,马上会让你冲破无聊的篱笆,进入美好的乐园,走向欢乐的世界。</p><p>从学生时代开始读书,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因为爱,我辛勤耕耘,从不言苦,直到现在,依然每天坚持写作。现在,读书、写作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自己在写作上还会有新的突破,也期待着继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p><p>总之,读书和写作不仅让我获得知识和快乐,而且能使我的生活充实、丰富多彩,更加美好。</p> <p>文竹之爱(散文)</p><p>作者 薛振堂</p><p> </p><p>我的书房里书桌上的那两盆长得郁郁葱葱的文竹,是我最最喜爱的绿植。</p><p>闲暇时间,喜欢在书房里读书写作,喜欢在书桌上放几盆花花草草。读书写作累了,观赏侍弄一番这些可爱的花儿草儿,有一种惬意,有一种别致,有一种情趣。</p><p>我爱文竹,源于一次走访朋友。曾经在朋友的书房里,看到书桌上摆放的一盆文竹,翠绿,茂密,清雅,风趣。亦在心头萌生了一种对稳住的喜爱。喜爱这平凡而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植物。</p><p>所以,就多次在老街的集镇上,寻觅着不一般的花卉。还没有令我失望,终于在早春的时候,在花卉市场上找到了那绿油油、青翠翠的文竹。</p><p>卖花人告诉我,文竹是摆放在书桌上的最好绿植,能给书房增添生气,但是,文竹其实不怎么好养,不宜过多浇水,不宜过多见阳光。但不浇水、不见阳光也不行。这就要把握养殖的诀窍。摆放的位置要适当,浇水的时间和水量更要适当。</p><p>我一边听着卖花人的解说,一边挑选了一盆翠绿的文竹,那枝条细柔舒展,那叶子层叠交织,那身姿轻盈优美。好秀气的文竹!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为它的青葱,也为它的秀美。我轻轻地吧它带回家,放在书房的书桌上,那一抹绿色就走进了我的雅室。</p><p>文竹非花非草,是一种灵性植物,喜温暖湿润、半阴环境。自此以后,不管我多忙多累,都定期给文竹浇水、施肥、修剪、精心植养。那日渐修长的美姿,蓬勃向上,喜爱之情与日递增。</p><p>但是,由于自己还是对于文竹的生长习性掌握不了,管理不太得当,不是浇水太多了,就是被太阳晒焉了。一个月过后,这盆小文竹出现了枯叶枯枝,原来浓密的植株变得稀疏了。我非常着急,只有去花卉市场上再多次请教卖花师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我逐渐低掌握了管理规律,很快文竹又变得郁郁葱葱了。我嫌这盆文竹太小太单调,又去花市上买了一盆比较大的,两盆放在书房里,鳞次栉比,生机盎然。</p><p>每天我来到书房,我拉开窗帘,扑面的是一股清新空气和那一抹浅浅的绿。它不是一盆普通的花草,而是一帧精致的油画,一片浓缩的美景。它通体绿色,婆婆娑娑、错落有致;茎纤细,但笔直向上;叶微小,却浓荫如盖。日日观赏,不厌其烦。</p><p>我爱文竹,它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它独处书室,不与名花相伴,不争宠斗秀,独自悄然生长,绿意盈盈。</p><p>我爱文竹,它不挑时令、不求环境。默默地置身于书桌;不论是天热、天冷,只要你精心滋润,滋养,便可枝繁叶茂。</p><p>我爱文竹的平凡质朴。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芳香四溢,没有君子兰的娇嫩美丽,没有一片多彩的花瓣,但它的身姿却展现出灵秀和不俗。文竹似竹又非竹,之所以冠以“文”,当易联想起读书人。所以,古往今来,凡文人书房里,都要放置文竹于书桌上,它于尘嚣之外,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清新气息,彰显出文人墨客的那种清高孤傲、不屈不挠、虚怀若谷的精神。它不是一株草,无花无果,却是天地间最质朴的生命,最自然的风景。</p><p>我爱文竹,它给我的书房增添了绿意盎然;我爱文竹,他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增添了蓬蓬勃勃的希望和梦想。</p> <p>沐浴午后阳光【散文】</p><p>作者 薛振堂</p><p> </p><p>吃罢午饭,感觉到有点疲倦,有点慵懒。想到了在阳台上去晒太阳,沐浴冬日阳光的温暖。</p><p>拾阶而上,来到屋顶封闭的阳台。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像轻柔的丝带,轻抚阳台,将浓浓的暖意,洒满这几平方米的空间。哦,这一片明媚的阳光,在这个冬日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温暖。</p><p>沏一壶清茶,点燃一支香烟。坐在阳光充足的暖暖的阳台里,沐浴着阳光的温情。呷一口清茶,香气沁脾;深深地吸一口香烟,然后慢腾腾地吐几个烟圈在阳光里弥漫。捧起一卷诗书,吟读几句名诗。阳光里,这种惬意,好美好美。</p><p>我喜欢静静地呆在阳台上,在那里享受阳光的沐浴,背靠在沙发上,朦胧着眼睛,任凭一丝丝柔柔的光芒抚摸面额。那温润的光芒,是冬日里太阳热情地拥抱,赐予我生命的圣洁的力量。阳光透过玻璃映进阳台,倾泻到茶几上,是那种银光闪耀温暖的颜色,很柔和、很柔和,这样煦暖的午后阳光,足以驱散冬日的寒意和倦怠。</p><p>忙忙碌碌的四十年教师生涯在今年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退休了。在这闲暇的日子里,我留意上了这温暖的阳光,清冷的萧瑟里,忽然感觉这是一种惊喜。静静地呆在阳光里,享受它的一束暖意,回想一些这几十年的趣闻轶事,想一想退休后的迷茫前景,想一些生活哲理,想一些心中沉淀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有自己能动的东西,想一些文学方面的事情。于是感觉,这午后的阳光与它普照的人就有了一种默契,如相守多年的知己,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什么都不必说不必做,却能已了然于心。这暖暖的午后阳光,能够读懂你的人生,读懂你的经历,读懂你内心深处的酸甜苦辣。</p><p>写作,打字,退休后没有休闲,喜欢文学,喜欢写作,整日在电脑上忙碌,在文字中寻找快乐。午后这片刻时间,最喜来阳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这暖意融融的午后阳光,没有春天那明媚迷人,没有夏天那炙热炽烈,没有秋天那温情丰满。但此时,在这数九寒天的温度里,却是最温和最抚慰人心的,不张扬、不显耀,只是默默地送给人们温暖。置身在这暖暖的午后阳光里,我的心,瞬间也感觉到暖洋洋地。</p><p>淡淡的思绪,淡淡的茶香,在照射在阳台里的午后阳光中,慢慢流淌、倾泻,好似那天上的白云,好似那轻柔的风,好似那沁人心脾的茶香,轻轻划过,漫过心间。沐浴在阳光里,沐浴在这氛围里,感觉到这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恬静闲适。时光在茶香与文字中静静流过,轻轻地走向西边的山端,随着灿烂的霞光缓缓地流淌。此刻的我,还没有满足,越发对这暖暖的午后阳光弥足珍惜。</p><p>啊,这午后阳台里暖暖的阳光,让我感动,让我温暖。沐浴在这午后的阳光里,让我对生活、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p> <p>阳台惬意(散文)</p><p>作者 薛振堂</p><p> </p><p> </p><p>我喜欢坐在阳台上,特别是天气晴好的日子。 </p><p>冬天午后,我坐在阳台上,看书、读诗、晒太阳。虽是寒冷的冬天,但是,阳台上却是一片春意,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几平米的阳台里,暖意融融</p><p>一些时候,坐在阳台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会有三五个文朋诗友,同我一起晒太阳。几位文人诗友围着一个小茶几而坐。茶几上一把茶壶,几个茶碗,一边饮茶,一边谈论着文,吟诵着诗,回忆着往事悠悠,嬉笑着寻常琐事;那种醇厚、和乐的景象,犹如冬日里盛放的花朵,有一份祥和静穆之美。</p><p>我家的阳台,不是平常说的楼房的阳台。是在平房的门楼上加了个小阁楼。门楼的顶上,面积7米长,4米宽。原来的设计是阁楼在偏南的中央,阁楼北面是个大阳台,南面是个小阳台。平日里,坐在北面的阳台上可以观风景,那广褒无垠的绿色田野,那巍峨耸立的吕梁山,尽收眼底。南面的小阳台,面积只有五六平方米,面朝大巷,坐在阳台上,可以看到巷道里的邻居们进进出出、匆匆忙忙、嬉笑言谈的身影和音容笑貌。闲闲的日子,对面的房顶上,有时,会栖落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叫几声,乍然飞去。或者,有谁家的一只猫顺墙头跑过,一边跑一边喵呜喵呜地叫着。 </p><p>但更多的时候,是我一个人坐在北面的阳台上。我迤迤然来到阳台上,倚栏杆而坐。庭院中,有一株香椿树,一株石榴树;一丛月季花和几丛冬青。春天香椿树长出嫩芽的时候,我观察着翠绿的充满生机的香椿树,脸上总是堆满一团的喜悦。中秋时节,石榴咧嘴,孩子们踩着高凳摘石榴;我依旧坐在阳台上,只是手却停不下来,指引着孩子们,去采摘那最大的石榴。那份快乐,让人品咂到了天伦之乐的滋味。</p><p>我喜欢写作,喜欢写自己的生活。就在这阳台上,我通过认真观察,写下了不少生活散文;《小院风光》、《我的小院我的家》、《窗前的香椿树》、《香椿芽儿》、《香椿纪事》、《鹊踏椿枝》、《暮夜闻雪香》、《院子里的月季开了》、《榴花开放时》、《燕舞农家》、《阳台听雨》等散文和诗歌,这些诗文短小通俗,脍炙人口,生活气息浓厚,很受人们喜爱。</p><p>去年秋天,因为诸多原因,我的书房没有了着落,我就想着把阳台进行改造。把阁楼南北的阳台全部封闭,北面阳台比较大,就作为书房。阁楼较大,作为客厅和休息室。南面的阳台只有五六平米,东西两边各放了一个书柜,中间放个小茶几,再放了两把简易沙发。这里就作为读书休闲、会友聊诗的最最惬意的一方小天地了。</p><p>闲暇的时间,我坐在阳台上,沏一壶茶,捧一卷书,茶香伴着书香,听风声、听雨声、听雪落、听鸟语,好不惬意。就在这个小小的阳台上,有朋自远方来,有作家、有诗人、有同学、有学生、有农民,还有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不时传出交流谈论和采访的笑语喧哗。一篇篇散文小说,一首首诗词诗歌在这里酝酿,在这里出炉。</p><p>冬日太阳的光,亮晃晃地洒满阳台;风,刮不到,阳台上溢满融融的暖意。大大的庭院中,也许会蓦然生起一阵小旋风,卷起几根杂草或者几片树叶,飘然飞过墙头。寻常情景,我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但似乎总也不烦。有时候累了,就会把两手交叉放在膝盖上,垂下头小睡一会儿。这个时候,满头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烁出一种银白色的明亮,仿佛岁月沉淀的时光,从时间的深处,遥遥射出;每一道光,都是一份生命的记忆,都散发着一种深厚的生命硬度。 </p><p>岁月如歌,我知道,我越来越“老”了。但我祈望,等庭院中那榴花、那月季花再开放的时候,坐在阳台上的我,会有另一番崭新的景象……</p> <p>西瓜的故事【散文】</p><p>作者 薛振堂</p><p> </p><p> 这几天,高温不断,卖西瓜的多了,一大早,巷子里就传来买西瓜的吆喝声。由于天气太热了,买西瓜消暑的人也多了。但是,人们普遍感觉到,今年的西瓜便宜,品种也多。本地有黄河滩沙地西瓜,外地呢,有陕西的大荔西瓜,乡宁的吉县山地西瓜,还有万荣有名的三白西瓜。西瓜的价钱黄河滩西瓜每斤3毛钱左右,大荔西瓜和吉县西瓜每斤也只有5毛钱左右。</p><p>西瓜生长着季节的向往,饱含着生活的甘甜,岁月里的西瓜有着荡心的故事。</p><p>我们这个村子,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打我记事起,村中央的大街上,隔三差五就有集会。过去这个古镇是个码头地方,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赶集,集市贸易十分繁华。尤其到了夏天,南午芹的黄杏,山里的红果,丁范的夏果,古镇的桃,还有那黄瓜、地黄瓜、天鹅蛋香瓜,以及那红瓤黑子、黄瓤白子、白瓤黄子的大西瓜,时令瓜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p><p>那个时候,村里的集会很大,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就在大街的两边,卖西瓜的摊子一个挨着一个,卖西瓜的吆喝声一个比一个响亮。卖瓜的师傅用那锋利的月牙形的西瓜刀一刀切下去,红沙似蜜的西瓜裸露出来,引起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纷纷掏出零钱买一牙子西瓜就站在瓜摊前狼吞虎咽地美美吃起来。</p><p>那时候人们买西瓜可不像现在这样论个买,由于人们的收入太少了,钱包里常是瘪瘪的,哪敢论个买?一个大西瓜通身切,能切10牙子,每牙子卖一毛钱,半身切呢,能切20牙子,每牙子卖五分钱。那些所谓有钱的人,就买一毛一牙的,而那些比较没有钱的,只好买一牙五分钱的,解解馋就行了。</p><p>最有趣的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想吃西瓜还没有钱,在卖西瓜摊前转来转去,口水直流。转上老半天,就回家缠着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要钱卖西瓜。家长被缠的不耐烦了,就从口袋里摸出五分钱给了,这才活蹦乱跳地跑到街上买一牙五分钱的西瓜吃。</p><p>大街的中央有座东岳庙,我们叫大庙。庙里有一座古老的戏台子,戏台子上在西瓜成熟的时候要唱一台大戏。唱戏的时候,家家户户要请四邻八村的重要亲戚来看戏。戏台子底下,也摆满了卖西瓜的摊子,吆喝声接二连三。一开始看戏,主家还没有要买西瓜的意思。那卖西瓜的吆喝声喊的越来越响,主家在看戏的中途总觉得不好意思,脸上挂不住了,就买几牙子西瓜招待邀请来看戏的亲戚。亲戚们都也知趣,每人只吃一牙,然后就找各种借口推脱不吃了,只有那些不懂事的小孩子不知趣,吃了一牙,还喊着要吃,主家也就很大方地再给他们买,尽量地满足这些孩子们。</p><p>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学放暑假了,我听妈妈的话去北岸地给家里的猪拔草。当时父亲是生产队里的队长,我们队在山下边涧盘子那块沙土地里种了大片的西瓜。我就瞒着父亲,借着割草一口气跑到哪块西瓜地里找到看瓜的爷爷要吃西瓜。站立在瓜棚前,望着满地滚着的一个个葱白西瓜,我高兴的几乎要喊出来。正在瓜棚休息的白胡子爷爷看到是我,走出瓜棚四处望了望再没有别人,就走到瓜地里拣了一个大西瓜,在瓜棚里切开,让我吃了个饱。我跑一边吃着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西瓜,一边擦着满脸的热汗,……我激动地几乎要哭了,那个西瓜,长进了永远的记忆……</p><p>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我上高中回村当了大队的通讯员,第二年当了大队的保管兼出纳。那一年村里来了个公家干部挂职到我们村当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他千方百计要让村里致富,改变落后面貌。就在西瓜成熟的季节,他从外地买回来两大蕉皮车西瓜,说是要西瓜里边的西瓜子,第二年要在村里种西瓜。两车西瓜由我保管,就放在大队部的仓库里。手里有权,但也不敢随便吃一个西瓜,只有通过书记批了,才能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一同吃点西瓜。吃完西瓜,我就把所有的西瓜子拾掇起来,在大队院子里晾干,统一集中起来保管,保证所有的西瓜子不丢失一点。</p><p>大队的其他干部,有时候在开完后想吃一个西瓜,但谁也不愿意向书记说。每每这个时候,他们总是逗我,说要用西瓜打赌,看谁能用小石子砸到西瓜里。但是,我是没有权利岛库房哥他们抱一个西瓜的,其实他们就是说给书记听的。书记也知道他们嘴馋了,先是装作不理会,慢慢地就和他们聊起来,最后还是让我去一个西瓜来让他们打赌。圆圆的西瓜放在大队院子里,他们就用小石子你砸一下,他砸一下,大队院子里欢声阵阵。不管砸得进去砸不进去,也不管谁输输赢,最后的结局总是那个西瓜被他们消灭了,真好玩。</p><p> 第二年,村里就用这些西瓜子种了很多西瓜。西瓜旺季,生产队就派人去集市卖瓜,西瓜多的时候就用马拉车。其实,村里那些小孩就最喜欢坐马拉车去瓜园帮大人抱运西瓜,希望在马拉车上攀上跳下,希望像大人一样赶车。下午,只要听到赶车的马鞭声,他们就跑到生产队库房旁看卖西瓜的大马车,看卖剩的西瓜有多少,只有多剩,生产队才有可能分给各户西瓜,这是那些小孩子们最期盼的,哪怕西瓜再小也高兴……</p><p>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岁月的记忆挥之不去,西瓜的故事荡漾在季节的回味中,西瓜的故事流淌进岁月的甘甜中!</p> <p>扇子的一些事儿【散文】</p><p>作者 薛振堂</p><p> </p><p>这几天持续高温,火红的太阳炽烈的烤着大地,家家户户的空调昼夜开启着。就是这样,人们还是觉得热得受不了。不少老年人,坐在渠边的树下乘凉,手里拿个广告散发的小扇子摇个不停。</p><p>这让我想起扇子的一些事儿来。</p><p>小时候还没有电扇和空调,每到夏天来临,扇子就成了人们消暑度夏最好的取凉用品。记得每到夏天,大人小孩人人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有纸扇、蒲扇、竹扇、布扇、麦秸扇等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我们当老师的,也和扇子有着不解之缘。六月里,正值中考高考,我们去监考,暑假中,我们参加培训学习,每个人发一张草凉席,一把竹扇子,足矣。</p><p>记得是结婚的头一年,暑假里,我要去河津中学参加培训。妻子怕我受热,精心为我做了一把麦秆扇。</p><p>家里有现成的麦秆,妻子选取那种长短均匀的上好麦秆,用开水烫后再晒干,然后编织成两厘米宽的长条,再将这种长条一边缝一边螺旋状绕成一个圆。做成后,两边用竹片夹住固定好,一把麦秆扇的雏形算是完成了。妻子手巧,还在圆心的地方用红绸子缝上一个五角星,煞是好看。我带着这把精美的麦秆扇子,参加完半个月的培训,整个培训过程,妻子的麦秆扇子都是不离身的,既因为要扇风,又因为它带给了我足够多的骄傲。</p><p>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儿女们已经长大成人,我们全家也从老宅搬进了新房。而那把藏在箱底的金黄灿烂的麦秆扇竟一直在我的记性里,且依旧那么鲜亮夺目。</p><p>那一年夏天,我还是民办教师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把薄竹片编的扇子。堂哥看见了,就把扇子拿去,用广告颜料,在扇子上精心画了一幅荷花图。这算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扇面画,拿到学校里,同事们争相欣赏,个个赞叹不已。</p><p>喜欢扇子,喜欢扇面画,亦喜欢扇面诗。一扇在手,清风几许。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扇子上留下诸多趣事佳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扇面诗。</p><p> 最早听到的一首扇面诗,是农村的人们以扇子为话题流传的一首打油诗;“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这首打油诗,是人们在夏天乘凉时彼此取笑的话题,充分说明了扇子在夏天对人们的重要性。</p><p>最有意思的是,在紧挨纸扇扇面的扇骨上,并排写上十个字;“长日夏凉风动水碧莲香。”如果认真把玩,你会发现着十个字回文七言诗,倒着念,成前两句;“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顺着念,成后两句;“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冬水碧莲香。”摇着纸扇,看着这生动的画面,想着这回文诗的意韵,颇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感,给人以一种凉心爽意,优雅憩静的情趣。</p><p>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夜凉。”如今已是电扇空调时代,扇子作为实用品的时代已逐渐消退,但偶尔想起过去妻子编的那把麦秆扇,回味起这些风趣的扇面诗,却还是那么亲切,那么意味深长。</p> <p>读书品茶度酷夏【散文】</p><p>作者 薛振堂</p><p> </p><p>盛夏到来,烈日似火,炽热难熬,心烦意燥,不得安宁。</p><p>这样的日子里,唯有一个人躲在清静雅趣的书屋里,沏一杯茶,展一卷书,敞开窗子让清风对流,于是满屋清爽。</p><p>斜躺在沙发上,随着水蒸气飘散出清香,闻着沁入心脾的茶香,慢慢细细的品尝,真是说不出的美妙与惬意。</p><p>一杯茶,宛若极美的女子,宛如一枝带露莲花冉冉绽放,给人带来一种优雅悠长、温暖芬芳的审美享受。</p><p>茶在水中,水则清香。水在心中,心则空旷。此时,有一种情绪,叫清淡;有一种领悟,叫澄澈;有一种文字,叫淡然。</p><p>一杯茶,浓了略显苦涩,淡了便是无味。浓淡相宜的一杯,总能让人回味无穷。</p><p>品一杯清茶,无关风月,不争名利。品一杯清淡素茶,修心养性,让人生随一杯茶水,浓浓淡淡中散发自己的馨香,与世无争。</p><p>喜欢让一杯清茶在安静的小屋内氤氲,淡淡的香味,杯中有茶,心底便已平静。</p><p>在茶香的氤氲中,展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吟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让文字,浸润心田。</p><p>读书消得泼茶香,谁能道只是寻常?</p><p>好的书就如好的茶,有着与生俱来的清新洒脱。在这夏日的炎热中,捧一本书,品一杯香茶,真可谓是最为超脱尘世的享受啊!此时此刻的茶,它已成了书中的仙子。因为它们都有那种内在的妙处,都有那种脱俗的气质。</p><p>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喜欢那清新飘逸的文风,喜欢那淡淡的情绪,总是能让人的心变得明澈而又宁静,向往着这种宁静的感觉,喜欢安静的生活,安静的心灵……一个人要实现她的梦想也要有安静的心态,就像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比致远。”</p><p>书和茶的关系犹如人间情侣。读书时若有一杯热茶在旁,自然是锦上添花,口舌生香的人间美事;但倘若没有茶,许多情况下,我们依然快乐读书,自在生活。情侣亦是如此。有爱相伴的日子恍若飘飘神仙快乐来去,失爱是时候,伤心过一阵,我们还可以若无其事的活下去。就像书和茶,每次读书总想有壶茶就花好月圆了。然而有茶而不读书的日子,我们照旧一天天虚度。</p><p>在此刻,我慢慢细细品着杯中的清茶,读着书中那美妙的文字,感觉生活的美好,岁月会带走很多美好的人和事,也会留下许多美好的人和事,在回忆,思念和感伤中,我们依旧赞美初升的明月和灿烂的霞光,我们依旧在悠长的岁月里品一杯清茶的芳香,我们沉淀下厚重的情感和浓情,珍藏在心底,在记忆深处,在灵魂和血脉里,让自己不再苍白和空洞。</p><p>一念在茶,一念在书,心素如简、人淡如茶。炎热在袅袅的茶香里消退,酷暑在一行行文字的书香里忘却。</p><p>炎炎夏日里,喜欢让一杯清茶在安静的小屋内氤氲,让一卷书香占据自己的心房,淡淡的香味,心底便已平静。</p> <p>用书签妆点读书时间【散文】</p><p>作者 薛振堂</p><p> </p><p>一枚小小的书签,方寸之间,包罗万象。</p><p>一枚书签在手,尽显中国文化高雅气象,妆点读书时间。</p><p>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发展前所未有,文化、文学书籍、文学报刊出版方兴未艾,呈现出百花齐放,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人目不暇接。</p><p>也就在这个时候,新时代的书签应运而生,而且逐渐地与普通的读者拉近了距离,让从没有接触过书签的人们,开始于书签零距离接触。拥有一枚特色的书签,存放于自己喜爱读的书籍之中,一边读书,一边把玩书签的文化意境,尽展知识分子的文化风流。</p><p>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精美的书签。我珍藏着近百枚各种各样的书签,成套的书签有10套,剩余的是收集的单枚书签。</p><p>这些书签来源于出版社和报刊编辑部的赠送,还有一些是学生赠送的贺年礼物。</p><p>我的第一套书签是在1987年又江苏教育出版社赠送的,当时该社编辑出版的《江苏教育》杂志,很受我们这些教育工者欢迎,我也经常给他们投稿。我的一篇文章在《江苏教育》杂志发表后,编辑部的同志给我寄来一套12枚书签。这套书签在当时来说,非常珍贵,我们这些教师们都当它是稀罕之物,还没等我仔细观赏,就被同事们你一枚、他一枚“哄抢”一空,一枚都没有给我留下。对于我来说,非常遗憾,可对于大家来说,确实欣喜若狂。</p><p>我的第二套书签是南方的一个文化出版社赠送的,书签一共四枚,质地是塑料的,图案是各种形态栩栩如生的老虎,流苏是很细很细的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丝线,虽然档次不高,但在当时,还是难得的上品。</p><p>第三套书签是山西师大语文报社为建社十周年出版的一套四枚书签,由《语文报》编辑部赠送作者的。这套书签很有个性,正面是卡通儿童画和《语文报社建社十周年》金黄色黑体字,背面则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很有启迪性。</p><p>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年好》外国精品美术画6枚套装书签、《母爱》国画6枚套装书签、《恭贺新禧》熊猫6枚套装书签等是1988年到1990年学生们赠送的新年贺年礼物,非常珍贵。</p><p>赵华美术出版社《翡翠玛瑙》花插6枚套装书签,是山西省教育厅《山西教育报》编辑部赠送给优秀通讯员的礼品。</p><p>通话卡通一套六枚书签,是《小学生拼音报》赠送的,《世界奇鸟》一套六枚书签,是山西省《家教指南》杂志编辑部赠送给优秀作者的纪念品。</p><p>《魅力长沙》国画一套六枚书签,带有凸显中国风文化的红色流苏,设计惊艳,靓丽精美,这是2014年参加湖南《快乐老人报》和《枫网》组织的重阳节征文、征诗、征联活动获奖作者的附加纪念品,很有珍藏价值。</p><p>还有一些古诗书签、格言书签和香味书签,都是在外读书或者工作的学生寄来的贺年礼物。</p><p>这些书签我都一一珍藏着,它是我读书学习、教书育人、著书写作的最大收获,也是我工作在教育战线四十年的经历缩影和写照。</p><p>每一枚小小的书签,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书签能准确生动地记录生活、反映生活,如一面镜子,窥千年文化,映百态人生。</p><p>当我闲暇时间,捧着夹着这些书签的书籍阅读时,这些小小的书签,让我更加有兴趣去在书籍里吸吮那甘甜的知识乳浆,让我更加全神贯注地倾注在书籍的海洋之中,扬帆远航。</p><p><br></p><p>书签,妆点了我的读书时间;书签,也让我着迷于中国的文化。一边读书,一边欣赏书签,研究书签,已经成为我读书写作的习惯。书签里蕴含的中国风,让我多了一份情怀。</p> <p>清晨 享受清静的读书时光</p><p>作者 薛振堂</p><p>古人有言:“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纂要》),说的是清晨头脑清醒,做事效率高。而现在,对于我们这些退休的人来说,面对无所事事日常生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清晨,享受清静的读书时光。</p><p>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曾在法国留学时坚持清晨读书,并把这种读书生活写成了一段韵文∶“鸡鸣三更起,河畔习外语。一早贵千金,分秒需珍惜。”</p><p>对于我们这些退休的人来说,早早起床,几乎什么也不做,就是为了品味清晨的万籁俱寂,没有干扰,没有人催你做完报告。</p><p>有人喜欢清晨动一动,比如洗冷水澡、深呼吸、游泳,或者干脆沉思冥想修炼半小时。这是个难得的安静时刻,因为配偶、孩子还在深睡,街上卖早点的铺子还没有起火。</p><p>也有人喜欢早早起来外出散步,在清静的公园里,跑跑步,练练剑,打打太极,拉拉嗓子,唱唱歌,朗诵一段诗文。四周一片绿意,空中弥漫着一层薄纱,偶尔碰上一两个熟人,寒暄两句,互相问候一下。</p><p>这些享受清晨的清静,自然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活动完了,锻炼完了,返回家中,还是觉得缺少了什么,总感觉生活还是那么枯燥单调,没有趣味。</p><p>其实, 在这清静的清晨,我们最应该享受的是那种清静的读书时光。工作的时候,压力很大,每天早晨,总显得急急匆匆,急急匆匆的起床,急急匆匆的洗漱,急急匆匆的吃饭,急急匆匆的上班脚步,几乎感觉不到清晨哪有清静可言,更没有时间去享受这种清静的读书时光了,“清晨的冲刺”,是生活中的常态,一起床就是浑身满是紧张,赶着去办公室。</p><p>如今退休了,生活彻底改变了。而每天清晨有目的的慢节奏,有助于激起灵感。人要花点时间来忘掉时间,这样,我们一天的生活,就会思路清晰,充满活力。</p><p>那么,我们每天在清晨至少花30分钟的时间去读书,在这清静的时间里,沏上一杯茶,读一两篇文章,抑或看看报纸新闻。用读书武装头脑,用看报开阔视野,把以前失去的读书时光捡回来,充分享受过去没有享受过的情景时光,那是多门美妙,又是多么惬意啊。</p> <p>苔藓 峭壁上的一抹春色</p><p>作者 薛振堂</p><p> </p><p>疫情期间,据于家中,甚感无聊。除了养花种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几次想下笔写点东西,又感觉腹中空空,不知道写点什么,也就不了了之。</p><p>正月初五过后,有点急着去外面的想法。曾经约了几个游伴想去黄河滩转转,但行至半路,看到到处设卡检测,想着不能给国家增添麻烦,也就只能掉头回家,安安稳稳地蛰伏在家里。</p><p>时间久了,人们憋在家里急疯了,想法着出去转转。起初,有些人结伴去村北不远处的傍通峪去玩,渐渐地,山沟里每天来玩的人增加了许多,聚集在一起的危险性可想而知,于是,傍通峪也被封堵了。</p><p>偶然一天,微信群里发现了一处叫做河津的滴水崖的景致,好多人往这里跑去游玩。这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滴水崖这个地方我市熟悉地不能再熟悉得了。</p><p>山上树木丛荫,山花烂漫;沟里清泉淙淙,常年不断。在上马台巨石旁,有一座小巧玲珑的拱形石桥,石板在上马台这里,曾经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留有一个深深的马蹄印。</p><p>滴水崖是河津三峪八景之一,也叫“筛崖飞泉”,又名筛玉溅,位于何进北山209国道乡宁和河津的交界处上马台南。这里崖势陡峭,在长约15米多,高约10米多的陡峭上,到处是细小的泉眼,汩汩的泉水,亮晶如玉,向空飞洒,如抛玉珠,整个筛崖,犹如一道珠帘。</p><p>滴水崖,在古时候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他们游览这里,写下了诸多咏赞的诗文。明末清初,河津县知县刘梁嵩曾专程到这里游玩,写下了著名的《游筛崖观泉记》,文中赞曰;</p><p>“崖亘山半,形覆如屋。悬泉垂乳,琮诤泻下着六七,有类筛,故以名崖。筛泉连贯成行,如冰绡数尺,水晶帘乍展,内外视莹澈无痕;又若急雨骤重檐,檐牙受溜直下,无少屈曲。其错落溅石脚,激沫喷起,大小珠走玉盘未足拟也。泉声昼夜不绝,而味特别清冽,较他泉异,是固地灵有攸锺为徘徊者久之。”</p><p> 如今看到有滴水崖的景致,不禁让我心中一亮,记忆中的景致又浮现于脑海之中。但仔细观赏朋友圈的图片,相比当年的滴水崖,却相差许多,根本不是记忆中滴水崖的景观。于是,更激发了我去亲自去探一究竟强烈愿望。</p><p>经过多方打听,终于知道了这个所谓滴水崖的位置,处在209国道西边上寨村西的遮马峪出口处。我马上开车前往,穿过209国道,沿着一段水泥坡路,很快我就来到了沟里。把车停放在沟口,我们独步往北行走了约三里路,眼前一挂水帘挡住了去路,这就是朋友圈里人们所说的滴水崖了。</p><p>驻足细看,这里三面环山,山势陡峭,悬崖峭壁,十分险峻。远远望去,北面的悬崖上两股清泉像两道银色的瀑布,飞流直下,在沟底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清潭。深谷危崖,草长莺飞,景致格外优美。</p><p>着美丽的景色没有让我动心,我在四处寻觅滴水崖的踪迹。终于,在东北处一片峭壁上,我找到了滴水崖。在这里的悬崖上,陡峭的石头壁上,长着一大片葱绿的苔藓,成片毛茸茸的,上面附满小雨珠,鲜绿可爱。苔藓的周围,从石缝里,到处渗滴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这些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碧绿的苔藓的衬托下,成为这悬崖峭壁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一抹独特的春色,犹为引人入胜。</p><p>水珠飞溅,形成了天然的滴水崖;苔藓油亮,放射出绚丽的春光。过去的滴水崖因为开山修路而毁没了;新的滴水崖却又在这里出现,就像那峭壁上的那块绿油油的苔藓一样,敞开胸怀,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观光。欣喜之余,我拿起手机,拍下了几幅珍贵的照片,发送到新华社公众号平台“春之声”图片征集的队伍中,让我的春天派送给朋友们,给他们带去满目盈盈的翠绿……</p> <p>享受诗意生活</p><p>作者 薛振堂</p><p> </p><p>退休了,好似成了一个闲人。闲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况味。生活中,有时闲就是幸福。闲下来,生活的脚步变慢了,心格外平静,如一湾碧水波光如镜,映出天光和云影。心静了,才能感受到那些细小的美好,更能听清内心的声音。一个匆匆赶路,心中装满烦恼的人,再好的风景也会熟视无睹。</p><p>心静了,心情的触角不知不觉伸向四面八方,无意间就会捕捉到很多美好的事物,生活的天空一下子广阔了许多。喜欢写作,经常哦作协的同志们外出采风,带着一份久违的诗意,来到黄河三峡、吕梁山谷、双峰山顶、尧乡古镇,去找寻心底的本真,感受大自然最原始的魅力。只有真正走进山水之间,才能懂得什么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不禁让人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泠泠禅音。</p><p>坐着游艇奔驰在黄河峡谷,仰望直逼天际的山峰,让人想起“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苍茫悠远;远眺碧空如洗的天空,仿佛呼吸之间可以将那一抹清澄的蓝色收入心底,直教人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由衷感叹;穿行在荆棘密布的曲径之中,绝处又突然闪现出一片天地,顿时理解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疏朗释然。景随人走,心随景动,真应了欧阳修的那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p><p>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游山玩景归来,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写一篇游记,作一篇散文,或写一首诗词,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时候,写的文章见诸报端,内心那是一种自豪的窃喜。</p><p> 夜晚,小区广场上乐声悠扬,月在中天,好风微吹。这个时候,我喜欢坐在石阶上看那些舞者翩翩起舞。虽然舞姿谈不上优美,但却可以让忙碌一天的心放松下来,我很喜欢这种扑面而来的生动和热闹。</p><p>说清闲,似乎也不清闲,退而不休,发挥特长,再做奉献。主编《河津老干部》杂志,有时候要忙得昼夜连轴转;参加史志研究会、三晋文化研究会,不定什么时间来个紧急通知,要赶到市里参加会议;担任关工委的五老宣讲团的宣讲工作,也要开会、研究工作、写稿,去各地宣讲。乡亲们家里有了红白喜事,就去帮忙,写对联,守礼房,等等,等等。闲中有忙,忙中有闲,闲得有趣味、忙得有诗意。</p><p>退休的生活,是闲情逸致的,街头的随性漫步、读一页书、赏一幅画、写一张练笔的书法;聊一聊写作,诵一首诗词,听雨、观荷、赏雪、静坐;抑或在闹市里静静享用一顿美食,犒劳那个辛苦的自己……</p><p>退休了,让疲惫的脚步停下来,让春风拂面,听鸟雀呢喃,感受大自然最真实的话语,寻找心中那份诗意和本真,顺着心的方向享受诗意生活。</p> <p>折扇轶事</p><p>作者 薛振堂</p><p> </p><p> 夏至已过,又到摇扇之时。折扇又叫“撒扇”“聚头扇”或者“聚骨扇”,又有好事者给折扇取了个文气的名字,叫作“凉友”。宋代文人陶谷引诗说:“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给折扇增添了一些浪漫的色彩。</p><p> 折扇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跟文人士大夫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仿佛其天生就是儒家修身的文玩。尽管折扇是舶来品,但是发扬光大它的倒是国人。从北宋伊始,尽管折扇开始制作,并逐步开始使用,但是还比较粗糙,见于史载的也就是《梦粱录》中提到了“种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和“炭桥河下青篦扇子铺”这两个记载,其他并没有过多地记录,我曾经试图到《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去索取若干信息,但是都失望而返,《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之博大浩瀚让我望而却步。</p><p> 折扇的迅速发展要到明代,这要感谢明成祖朱棣!刘廷玑在《在园杂志》记述道:“明永乐中,朝鲜国人贡,成祖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当时,永乐帝传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分赠嫔妃臣子,一时洛阳纸贵。“上有所好,下必喜焉”,非但今日国中如此,古今中外也概莫如是!这也是合乎逻辑和情理的。于是折扇开始在国中流行开来。</p><p> 我们依然要感谢这位永乐大帝,他不但发觉了折扇的实用性,更发现了折扇的审美价值。对折扇的制作发展,他给出了两条意见,首先提升材质质量,以精金为材,钉铰眼线。其次采用图文装饰画面,一面由宫廷画师绘制各式工笔画,另一面则由朝中知名学士题写诗文。这是今天扇面创作的开始,由此,手拿纸扇,一步三摇,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p><p> 此后,折扇不仅在国人夏天的生活当中成了“凉友”,更成为文人雅士争相把玩的物品。清初的王士禛在《香祖笔记》当中记录,在成化、弘治年间,李昭、李贽、蒋诚等三个大名士就是南京的制扇高手。《康熙南巡赐金园图》中我们能发现伴驾的官员士绅中时有把玩折扇的人物造型。因此,也难怪《红楼梦》三十一回晴雯撕了宝玉的宝贝折扇作“千金一笑”,那个物件要不是被宠到天上去,晴雯何苦要那劳什子?</p><p>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人玩扇就更习以为常了,尤其是上海开埠,中西并蓄,成为时尚之都,同时海派艺术诞生,吴昌硕、王一亭、吴湖帆、沈尹默、丰子恺、苏曼殊等一大批艺术巨匠都曾经寓居或者暂居上海,文人之间的交流和唱和为折扇的空前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文化艺术土壤,所以,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上,这些文人名士的遗作都成了抢手货。</p><p>当然,折扇还有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问题,比如竹扇、木扇、象牙扇,而且更可以具体到玉竹扇、鸡翅木扇、斑竹扇、佛肚扇、乌木扇、紫檀扇等等无数,因此,也诞生了很多制扇的名家、名店,比如杭州王星记、苏州的非遗制扇工艺等等。但是,在文人眼里,折扇之所以能把玩,其首要依然在于扇面书画,至于是毛竹还是玉竹,是棕竹还是鸡翅或者象牙,就没有那么重要了。</p> <p>炎炎夏日赏扇联</p><p>作者 薛振堂</p><p> </p><p>中国的扇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古代,扇子是高雅和身份的象征,上至历代皇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贫民百姓,无不对扇子有着特殊的青睐。</p><p>扇子,又称摇风、凉友,为历史久远的纳凉之物。扇子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风之美。</p><p>文人墨客喜欢扇子,一扇在手,题诗、画画,写字,把玩之中,情志怡然,诸多扇联更是妙趣横生。</p><p> 明代著名清官况钟,于永乐年间三任苏州知府,长达13年之久。他20多岁在家乡靖安县任椽吏时,县官曾出上联:“一扇千须动”让其续对。况钟略加思考对出:“三梳万岁齐”。后人说这是他“三任苏(梳)州”知府的“谶言”。</p><p> 明代皇帝朱元璋擅长对联,偶见大臣陶安以书作枕,即出上联:“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陶安见朱元璋手持一把画有山水的扇子,应声吟到:“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朱元璋听罢,心花怒放,喜不自禁。</p><p> 唐伯虎和祝枝山常取对互娱。一年夏天,两人在乡间看到农夫车水,祝枝山吟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手持折扇,随即续到:“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可谓出句巧妙,对句新奇,堪称“春秋之笔”。</p><p> 清代才子陈瑶,少时聪颖过人。一次,有几位客人在陈家纳凉,其中一人欲试陈瑶的才学,便以手中纨扇为题出一上联:“轻摇纨扇,清风透入人怀。”手捧瓷盘的陈瑶,见月光映在盘上,应声对曰:“高捧玉盘,明月飞来我手。”对句不凡,工整贴切,客人听后皆击掌赞叹。</p><p><br></p><p> 古代民间,常用干燥的葵叶作扇,时人最爱其“形宽厚而神仁慈”。有人撰联:“干葵作扇,谁知死叶又生风;老柏为香,孰想枯枝能引火。”此联匠心独运,上联妙喻干死的葵叶制成扇子后,能生仁慈之风,把“死叶”写活了。下联巧在比摹,以干枯的柏枝生火做饭,写尽“奉献”心曲。</p> <p>精美典雅的河津窑瓷枕</p><p>作者 薛振堂</p><p> </p><p>2018年12月14日晚,陕西电视台华山论剑节目中,一件金代河津窑牡丹纹腰形瓷枕被专家鉴定为真品。同时,专家指出,河津窑瓷枕,源于金代,止于清末,非常珍贵。</p><p> </p><p><br></p><p> </p><p>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省河津市进行了瓷窑址考古发掘。2017年,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p>所谓河津窑,主要是指河津北部、吕梁山南麓的唐、宋金及明清时期的多个制瓷窑口的统称。集中分布于遮马峪中上游区域,现已发现的窑口主要有北午芹、古垛、固镇、刘家院、碗窝、老窑头及乾泽坡。</p><p>瓷窑的生产离不开原料、燃料及水源这三大要素。山西河津北部的吕梁山下广泛分布着可用于制瓷的陶瓷粘土矿资源,西自刘西嘴、碗窝一带,中至乡宁西坡,东至南营、阳坡,满足了瓷窑生产的原料需求;同时,河津西北部的吕梁山下蕴藏有富集的煤炭资源,为瓷窑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再是遮马峪、神峪、瓜峪三条古河道西连黄河、南迎汾水,既满足了瓷窑生产所需水源,又为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p><p>河津各窑口生产的瓷器品类主要有粗白瓷、细白瓷和黑釉瓷,器类以碗、盘、盏、罐、炉、盆和枕等日用器为主,装饰技法有剔花填黑彩、珍珠地、画花、划花及印花,以剔花填黑彩最富特色。</p><p>河津窑所产瓷枕为宋金最高水准,发掘到的剔花填黑字文字枕的残片、珍珠地划花瓷枕的残片,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藏的六角形剔花填黑彩得瓷枕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圆形瓷枕,各个方面完全吻合,专家断定,其都出自河津窑。</p><p>全国馆藏文物中,宋金时期瓷枕共1786件,其中168件产自河津窑,占到约9%,可见河津窑的规模不会太小,且其瓷器的品相完全可以与大众熟知的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五大名窑媲美。</p>